杏鑫登录注册_以科技创新支撑岩溶地质调查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负责人访谈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以科技创新支撑地质调查工作,设定“发展岩溶动力学理论”、“创新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研究方法”、“探索多重介质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新方法”、“揭示岩溶地下水污染防治机制,提出矿山环境治理新途径”等多个岩溶地质调查工程科技创新目标,并将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科技项目实施有机融合,明确要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取得了切实成效。近日,该所负责人就相关情况向中国矿业报记者做了介绍。

  问:请简要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的基本情况。

  答:岩溶所成立于197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和全球最大的专业岩溶研究机构。2004年,岩溶所被确定为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岩溶所挂牌成立。2013年,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通过40年的积累,岩溶所科技发展已经形成包括岩溶碳循环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岩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塌陷监测与预警、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的六大支柱业务;在岩溶动力学理论、洞穴石笋高分辨率记录重建古气候变化、岩溶环境固碳增汇技术、岩溶地下水探测技术四个方面成为“国际一流”;已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全球岩溶国际大科学计划、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大科技平台;面向国际范围牵头承担5项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建立了全球39个岩溶碳循环监测站,组织推进东南亚国家岩溶地质调查研究合作与交流,目前共培训40多个国家600多名学员;建成了“岩溶石漠化-广西果化野外基地”、“岩溶地下河系统-广西海洋-寨底试验基地”、“岩溶水文地质-广西桂林丫吉试验场”、“岩溶生态与水生态-广西会仙野外基地”、“弄拉岩溶森林修复示范基地”、“广州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研究基地”、 “重庆武隆岩溶研究基地”、“毛村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野外研究基地”等八大野外基地;形成岩溶地质信息中心、岩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两大业务支撑。

  问:2016年,岩溶所在地质调查科研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

  答:一是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申报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计划“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已列入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岩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桂林理工大学签署了联合创建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议,已编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全球岩溶动力系统的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为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二是以六大业务支柱为核心,推动岩溶事业快速发展。出版《现代岩溶学》,发展岩溶动力学,形成岩溶地质事业六大支柱的理论基础。编写发表《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岩溶专刊和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岩溶》英文增刊,梳理六大业务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科技创新方向。编制并发布《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地质调查报告》、《岩溶塌陷对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影响分析报告》和《应当全球气候变化岩溶地质调查报告》,提升六大业务支柱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水平。根据业务定位和地调科研融合的要求,形成了与六大业务支柱研究方向相适应的研究室和科研团队。拓展地质调查领域,发挥两大支撑技术在科研地调中的作用。2016年,还培养中国地调局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2名,1人入选IGCP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竞聘为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岩溶专业委员会副主席,1人入选亚洲洞穴联合会副主席。

  三是科研与地调有机融合,共同促进。2016年,岩溶所石漠化遥感监测评价、岩溶水自动化监测与远程传输、岩溶地下水多种物探组合方法、岩溶塌陷监测体系、洞穴石笋高分辨率取样及洞穴三维扫描技术取得创新突破,为地质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岩溶所与多家单位进行跨部门、多学科、产学研联合承担科研地调项目,拓展了科研与地调有机融合的空间和技术力量。2016年,“岩溶塌陷监测创新研究为岩溶区大型工程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服务”,获得中国地调局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四是在实践中出成果、出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广西峰林平原、川渝鄂岩溶峡谷区、云南岩溶高原、湖南岩溶丘陵、山西高原等地探采结合成井30多孔,开发岩溶泉3处,解决了6万多人饮用水困难;广西果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培育出火龙果生态产业,2016年在广西百色地区推广4.5万亩,带动4万多人脱贫;在湖南新田四个富锶钻孔出水并发现超大型富锶地下水,地下水锶元素平均含量1.42毫克/升,是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元素限值的7.1倍,可开采资源量达1193万立方米/年,年经济效益达477亿元,推动了新田扶贫产业发展;在广西、贵州、云南助力申报世界、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推动地质旅游产业,帮助地方精准扶贫。形成了以当地农民为主体开发的广西弄拉岩溶生态旅游区;对已建和规划高速铁路工程、全国地级城市、县级区划、全国重要经济区带进行岩溶塌陷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价,制作专题图件,服务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

  五是主动服务,拓展发展空间。2016年,岩溶所承担了多部委和科研单位在西南石漠化区的院士专家考察调研活动,提升了我所在国家石漠化治理领域的学术地位。承接了贵州双河洞、黔西南岩溶峰林、湘西岩溶红是林峡谷3个世界地质公园、广西靖西岩溶峰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开展了陕西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发现了秦岭地区南坡的超大天坑群,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承担贫困地区乌蒙山区重要地质遗迹、赣州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赣州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2016年,中国岩溶地质馆于维修改造完成后复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贵州基地在贵阳地质科技创新产业园挂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万华岩科普基地在湖南万华岩洞穴管理处挂牌。

  2016年,岩溶所共发表论文135篇;获得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3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问:您认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地质科技创新队伍,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答:岩溶所的业务优势在于在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所以,后续的发展和队伍建设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己任,着力破解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难题。要坚持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岩溶区沉积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和岩溶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态学等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岩溶地质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增强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要按照“五问”要求、“五不唯”的人才标准,把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科技产品、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作为目标,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激发地调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全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着力瞄准支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服务国土资源部中心工作,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脱贫攻坚战略,支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科研与科普并重,彰显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和社会效益。

  2017年,岩溶所还将多途径全力推进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聚焦“三深一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六大业务方向的科学研究。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