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与时间赛跑 与风险抗衡 孔庄煤矿7435工作面回撤全记录
瓦斯异常、矿压显现、移架受阻、煤炭自燃倾向增加……自今年1月底以来,孔庄煤矿7435工作面回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火、瓦斯、一氧化碳时刻威胁着矿井安全,地质条件相当苛刻,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危险在步步逼近,每一秒钟都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每一秒钟都有危及生命的不测。一时间,孔庄人的心揪紧了,全矿上下为之振动。空前的压力摆在面前,一颗颗坚定的心,发出同样的誓言:快速回撤,安全回撤!
“腹背受敌” 快速回撤成难题
孔庄煤矿7435工作面深达千米,坡度陡、走向长、矿压大、温度高,开采一年来,过程坎坷,极为不易。随着服务年限临近,工作面生产接近尾声,回撤工作提上日程。
然而,事与愿违,工作面的现状给回撤带来了极大阻碍:一方面是矿压大、坡度陡,支架锈蚀,拆卸困难,造成回撤进度缓慢;另一方面是采空区顶煤破碎、氧化加剧、热量集聚,煤炭出现自燃倾向。
对于采煤面而言,采空区顶煤一旦发生自燃,后果将不堪设想。据该矿通风部门人员介绍,造成煤炭自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支架上方煤体破碎严重,大量浮煤堆积,煤体空隙率增强使得内部漏风加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碎煤发生氧化,造成热量集聚,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引起燃烧,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还会引起瓦斯爆炸。
严峻的现实,犹如警钟,时刻敲打着孔庄人的心。“一定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拆除措施。要想把液压支架在煤炭自燃之前挪出工作面,就必须一边压着火,一边快速拆,两面作战同时进行。兵贵神速,刻不容缓!”该矿领导提出明确要求。
随着一道道紧急命令传达到各部门单位、一项项坚实举措逐项实施,该矿分管安全、生产、技术等各专业系统、各部门负责人精神紧绷,拆除领导小组、防灭火领导小组、监督领导小组随即到位,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风险抗衡的硬仗在千米深处打响。
众志成城 戮力化解“燃眉之急”
今年的春节,对于通风科而言,是最难忘的一个春节。眼前严峻的防灭火形势,让所有人都打消了回家团圆的念头。他们轮守岗位,并肩作战,从防灭火工作开始到回撤结束,大家夜以继日,为了防止煤炭自燃,为工作面撤出创造条件,几乎是废寝忘食。
在通风科科长孟凡武的办公桌上,一摞摞防灭火措施方案、一张张施工图纸、一叠叠7435工作面“通防”日报,字里行间渗透着他们的艰辛付出与努力。
为了尽快遏制住自然发火的态势,通风科加强了灭火攻势。在工作面停采后,不仅采取了降风量、将上行通风改为下行通风等一系列均压措施,减少向火区漏风供氧;还重点采取了均压、堵漏及压注惰性气体等有效措施进行防灭火。
“我们向采空区大量注浆及压注惰性气体后,采空区自燃的散热带和氧化带的范围大大缩小,窒息带的范围增大,起到了明显的遏制效果。”副科长王胜说,“但这工作干起来相当艰难。”
工作面走向200余米,共150架支架,要想在每架间压注惰性气体,直至充填满,绝非易事。惰性气体都是用密封桶装,有的每桶重达50斤。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抗风险中,仅压注马丽散共计85吨,多达3400桶;罗克休66吨,多达2640桶。而这些,都是靠人工完成运输。
从管理干部到技术人员、从救护队员到普通职工,当他们拎着一桶桶材料,沿着平均24度的陡坡,从上到下反复攀爬,累到直不起腰、抬不起胳膊来时,却没有一人叫累的;当他们全身沾满了煤泥,手上磨出血泡,汗水湿透工作服时,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当从架间漏出具有强腐蚀的惰性气体滴到衣服和皮肤上时,大家都忍着,没有人喊叫疼痛……
必胜的信念把他们紧紧团结起来,在对抗大自然的面前,显得不再渺小。在30多个日夜里,喘息声、号子声、打钻声、轰鸣声,最终交织成了一首响亮的凯旋曲。
“乘胜追击” 闪转腾挪见真功
随着通风科不停地加大防灭火攻势,2月13日,该矿拆除小组终于迎来了动工拆除之机,综采一队、生产准备科等单位严阵以待,迅速出击,为快速回撤做好了一切准备。
然而,现实条件再一次打乱了“作战方针”,收支架的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却带来了大麻烦。原来,7435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在投入使用时就是二次利用,再加上埋在千米深处一年多,在矿压的不断作用下和潮气的腐蚀下,支架液压系统出现严重老化,关键部位零件锈蚀,难以实现缩架、降立柱等撤出之前最基本的动作。综采一队队长陈敏科既无奈又着急,他说:“本来就强调速度不仅要快,更要安全,从而减轻防灭火的压力,尽早实施封面。而现在这个状况,想快也快不起来,只能一点点干了……”
要想解决这些难题,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按部就班:哪台架子的液压管路不顺畅、老化串液,就拆了重新接,反反复复,直至顺畅可以操作为止;立柱缩节半圆环锈死,就只能蹲在狭小的空间里,用大锤、风镐不停地敲打,直至敲到活动为止。支架工赵富贵深有感触地说:“一台架子4个半圆环,关键是后立柱的半圆环,一旦出现锈死,就必须不停地敲击。有时候三四个人围着一个架子拆卸两三个小时,也只能拆下来一个半圆环,相当不容易。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支架运输安全,李德庆、王祖栋、杨卫忠三个队长早、中、夜班轮流带队作战。为了确保工作面上下口始终保持风流畅通,他们还带领大家泡在寒冷的水里打木垛。李德庆介绍,工作面支架一旦挪动,原本支撑的地方会出现垮落,因此必须用木垛在靠近煤壁的地方,从工作面下口挨近溜子道处向上建造通道,供风流穿过。
从上口运道木,再到下口搭木垛,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完成,又苦又脏又累。有时候,大家在水中打木垛,一泡就是一个班,每个人的手脚都泡涨了,手掌、膝盖和肩膀都磨肿了;还有的职工一个班下来要在倾斜工作面来回攀爬数趟;有的施工空间根本让人直不起腰,就用爬、翻、靠、转、挪、蹲等高难度动作完成一项项拆除任务。
而这些,仅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在施工现场,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尽自己最大努力,加快着拆除的速度;他们的眼神从未迷茫,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且一刻不曾停歇……当最后一台支架平稳撤出工作面,那一刻,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硝烟过后,豁然开朗,孔庄人将在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续写千米深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