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人谈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定位
近年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聚焦科技创新,推进“矿地融合”,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了该院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
中国矿业报:贵院是如何准确确定和把握地质工作定位?
负责人:我们确定的发展定位是:聚焦(培育)政府需求、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发展思路是:服务城市化进程、向生态环境拓展,走“矿地融合”之路,在成果转化中荣光。
根据江苏省情和自身定位,我们在实施传统地调工作的同时,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聚焦重大战略,敏锐捕捉地质工作的新机遇。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苏南地区成为中国首个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我院精准地把握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新机遇,为保障江苏沿海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健康发展,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成功启动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两个投资均超3亿元的重大项目。我院以此为抓手,寻求整合路径,积极推进延伸工作并取得良好进展。
二是聚焦城市发展,有序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围绕制约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资源保障能力,在完成了苏州、镇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之后,又相继实施徐州、泰州、宿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保障。
三是聚焦生态文明,积极谋划地质工作改革转型。围绕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资源管理,我院拓宽服务领域,多途径申请项目。业务结构由传统的服务地矿管理的地质找矿、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拓宽至服务于土地管理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耕地质量监测、土地质量整理、储备土地质量评价、农村(水利)土地确权登记等业务,项目来源多、研究方向广。
中国矿业报:在地质调查方面贵院取得了哪些成果?
负责人:一是地质调查经费投入更为多元。
在当前地质工作经费投入有所萎缩的形势下,我院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业务调整积极争取土地类经费,省投以上项目强化市县二级经费配套。在国家投入下降的情况下,我院公益性地质科研工作经费规模不降反升,从2011年9638万元,上升至2016年15959万元,同比增加60%以上。
二是服务国土资源工作更为全面。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生态管理。我院实施了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江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等一系列服务土地管理的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布设土壤监测点进行常规动态监测,初步查明我省耕地重金属污染与有机污染的基本情况,编制全省土壤环境监测年报,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修复建议,初步探索了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土地管理工作走在前列。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地质环境管理。做好省及各市地下水考核点位的核查、保护与替换工作;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编制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地质环境监测公报;建立全省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实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气象等数据实时传输,为地下水监督考核、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成效显著,连续13年实现安全度汛。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编制完成《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及8个市、5个县的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完成省级、市级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试点和抽查,石榴子石、金红石矿业权出让方式普查,矿产资源普查、地热资源调查等工作,研发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信息服务平台并上线运行,为“一带一路”战略、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对服务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岸线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等四大领域的成果表达方式进行了创新,将地下水、滩涂、地下空间等方面的相关结论、建议及成果呈送各级政府部门,有的已被采纳。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积极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模式,编制完成《苏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图集》,作为“百年地调”献礼成果;以苏州市和宜兴市作为中心城市及典型县级市的试点先行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打开了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快速合理应用的突破口,研究成果在苏州、宜兴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及苏州高新区“两规合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
三是地质工作社会影响进一步彰显。
成果得到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业务范围得到扩大。提交的江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课题凝练的决策咨询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认可和相关部门的好评;推进“矿地融合”内涵深化被列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17年7项重点突破工作任务;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连续三年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在江苏省研究落实“土十条”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参谋作用,被江苏省环保厅列为“土十条”重要支撑单位;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交的沿海地区地下水综合利用、滩涂资源潜力、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影响不断扩大。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中,连续十三年实现安全度汛。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2月正式挂牌。作为全国地调院系统首批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在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开放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已经成为我国地裂缝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队伍综合建设能力不断提高。
构筑科技人才高地。一是建立和完善灵活的激励分配机制。二是执行《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评选及管理办法》。三是实行科技功臣、学术论文、科技奖项奖励制度。四是重大项目实行院领导督导制度和项目质量检查制度。五是塑造科技领军团队。截至2016年,我院在职职工共442人(博士19人,硕士17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2人。高级工程师158人(正高46人,副高11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3人。
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将文明建设与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国土资源先进单位、全国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全国地质找矿先进集体、全国公益性队伍能力水平A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省部科技成果丰硕。多年来获各类科技奖项13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32项,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成果奖17项,厅局级奖项88项。
中国矿业报:为全面服务和支撑国土资源工作,下一步贵院将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负责人:一是深化江苏沿海地质调查成果。我们力争在地下水资源开发、滩涂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地热(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面沉降防治、基本农田与水土质量控制等方面衍生出政府管理政策,从源头上规范人类开发行为,使研究成果持续发挥基础先行作用。
二是苏南综合地调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苏南地区新型绿色能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合理开发以及更高标准地质环境保护等工作,提出基于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苏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力争研究成果促进苏南地区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协调发展,为苏南地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提供地质支撑。
三是总结凝炼“矿地融合”成果体系。按照“需求-目标-成果-应用”的模式,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深化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研究,为出台推进“矿地融合”实施意见提供支撑。开展成果落地的先试先行示范工作,重点考虑在“三线”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进一步加强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力度,建设以耕地质量监测网为核心,融合原有地面沉降、地下水监测网的全省国土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发布全省耕地生态质量监测公报,为决策部门应对农产品安全及重金属污染等热点问题提供支撑。
开展一站式“地质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地质环境“一张图”工程提供服务入口,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样的地质信息服务,推进地质环境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四是打造城市地质调查精品工程。在常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找准地方需求,为城市合理规划、科学管理、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从三个方面转变思路: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深地探测战略”的内容之一,解决好地下空间安全利用问题迫在眉睫,后续城市地质工作将以此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2.从偏重于调查深层地下水转变为从浅层地下水、土壤污染着手,为政府制定“海绵城市的建设”、“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等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3.有针对性地开展点状、小区域的示范工作,加大研究的深度,从定性化向定量化转变,使城市地质项目既有对整个城市查家底的普遍意义,又有特色和亮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