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甘肃行掠影
6月24日傍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一行11人随科技部“2019科技列车甘肃行”抵达定西市,开启了本次地学科普的旅程。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矿业报社的专家教授,将进入校园开展地学知识的宣讲。
本次地学科普宣讲活动是在自然资源部科技司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外科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组织成立的一个临时科普团队,汇聚了来自地理、地质、海洋、矿物、地质环境、防灾减灾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
地学是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通常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古生物学等学科。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学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学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结合社会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果。
6月25日下午,地调科普宣讲团走进定西市思源学校。当科普团抵达该校大礼堂时,600名师生早已等候在那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刚刚走进来的专家们,看看这些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到底要告诉他们什么?
当天下午,三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向学生讲授了珠宝玉石、海洋生物、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地球物理和矿物形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讲授和互动,学生们反应热烈,在问答环节,出现了上百名学生趋前争抢回答的场面。讲授结束后,地调科普团向该校赠送了科普读物。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激荡奔流的洮河、渭水,广袤深厚的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尽管定西有着骄傲的历史传承,但这里典型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也使定西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因此地学科普走进定西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6月25日晚上9点,地调科普宣讲团一行抵达定西辖下的通渭县。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1718年通渭7.8级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分别在通渭县境内诱发了大量的黄土地震滑坡,至今依稀可以见到历史上发生地震留下的痕迹。
6月26日上午,地调科普宣讲团冒着小雨,匆匆赶到通渭县平襄初中,开启了新一天的地学科普行程。平襄初中对科普宣讲团的到来非常重视,除了安排报告厅的主场讲座外,还安排多名科普宣讲团老师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聆听地学知识宣讲。宣讲结束后,平襄初中校长邀请地调科普宣讲团进行座谈。据介绍,平襄初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专门建立了科技馆,期待跟中国地质调查局保持更加紧密的科技教育合作。
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地调科普宣讲团就赶往陇西县。一路舟车劳顿,近两个小时的行程,赶到陇西县城已是下午3点多,地调科普宣讲团直接进入县城的渭州学校,匆匆与学校领导进行了对接,就开始了宣讲。
据了解,渭州学校有3700多名学生,按照学校事先的安排,学校准备集中全校一半左右的师生在操场听地学宣讲,由于下雨,不得不将宣讲安排在室内,除安排能容纳400多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宣讲主场外,还另外安排了多个教室,让其他宣讲专题在教室同步进行。
专家们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以及当地黄土高原沟壑型地貌结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用一些实例与学生们展开互动,学生们既听得懂,也记得住。
本次宣讲从6月25日到6月28日,将持续4天。地调科普团从6月25日到6月26日连续两天,每到一地以分散式宣讲的形式,已经开展了18场次宣讲,反应十分热烈,受到各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当地反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