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甘肃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升级与发展纪实

  “河岳根源、羲轩桑梓。”跨越八千余年历史的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万丈豪情,又有“踏花寻竹坞,醉月泛莲池”的古道热肠,纯朴、厚重、温暖是她与生俱来的气质。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曾几何时,一首《勘探队之歌》时常回荡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与当地民歌“花儿”相映成趣,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长期奋战在这里的地质队员们。这其中就有一支年轻地质队——甘肃省地调院。

  自1999年成立以来,定位为基础性、公益性地勘队伍的甘肃省地调院,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坚”的壮志豪情,挺进茫茫戈壁和无人区,战严寒,耐酷暑,用心血搅拌泥浆,用智慧浸润钻头,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该院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财政地质项目300余项,完成商业性地质项目400余项,项目成果质量优良率达100%;其中19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次被授予省部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共提交大中型矿产地15处,其中大桥超大型金矿探求金资源量100吨以上,2017年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精准定位,全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成立伊始,“立足公益、强化基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就成为甘肃省地调院的立院之本。

  近年来,该院更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自然资源管护、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等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主动加强与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审计厅的联系沟通,大力提升地质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同时,该院以更加精准、优质的服务,主动对接精准扶贫、防灾减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领域,为省、市(州)、县等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据了解,仅过去一年,该院就先后开展了“甘肃省矿种基准价标准制定”“全省矿业权公示信息实地核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库清理”“甘肃重要成矿带标准图幅多元地质信息集成和应用”等省级基础性项目,同时承担了中国地调局“新编甘肃省地质志”“甘肃省矿产志研编”“甘肃崖湾-大桥地区金锑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甘肃及宁夏煤层含铀性分析及编图”等综合研究项目,还开展了科技部“中祁连西段稀有金属矿产综合勘查示范”项目……

  高质量完成的一项项公益性地质项目,为省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更为甘肃省地调院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优化布局,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突破

  面对矿业经济从粗放迈向更加细化的新格局,只有把握发展规律、因势而动的优秀“玩家”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甘肃省地调院紧盯趋势,提前布局,积极拓宽业务范围,将新能源、清洁能源和新兴战略性矿产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了多项找矿突破,保障了全院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2017年为例,全院共开展项目69个:敦煌盆地页岩气调查评价发现了含气层;肃北杨岭铁矿资源量显著增加,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000万吨、钒金属资源量3万吨,矿区累计探求铁矿石量2500万吨、钒金属资源量5万吨;大桥金矿外围详查取得较好找矿成果,新增金资源量2吨,该矿区累计提交金资源量达105.95吨;武都-康县云台地区找矿有新发现,发现马儿沟金矿、东庄金矿、张坪钴矿;饮马河金矿找矿新增金资源量2.46吨,伴生银金属量0.58吨;余石山一带新发现刚玉矿化体,显示该地区的找矿潜力较大……

  着眼未来,甘肃省地调院院长丑永魁表示,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为后续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根据省财政项目立项政策的调整,加大与地方政府需求对接,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项目立项,最大限度地争取省级财政项目。

  创新驱动,推进合作平台与人才建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甘肃省地调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

  该院以自然资源管理、地学大数据开发利用、土地质量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土壤污染修复等新领域为重点,构建专业技术中心,打造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载体、项目承接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与兰州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建设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基地,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与甘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地环融合……在甘肃省地调院的“履历”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多年来,甘肃省地调院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驱动的首要工作,总结出了一套引人、育人、留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方法,全院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方式,聘任知名专家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和人员培训活动,带动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素质;二是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实现新老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三是培育抓项目的能力,加强市场意识的培育引导;四是实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维护和保障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甘肃省地调院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据了解,截至目前,甘肃省地调院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1.98%,现有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35人、本科189人;拥有享受甘肃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原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专家库入选专家1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预算专家库入选专家2人,中央地勘基金专家库入选专家8人,甘肃省地矿局局级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库入选专家22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业务技术精湛、仪器设备精良、人员结构合理、锐意开拓进取的精锐之师。

  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生产力的井喷。据不完全统计,全院团队或个人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厅局级奖励40余项。一张张金灿灿的奖励证书,一座座耀眼夺目的奖杯,就是甘肃省地调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最好诠释。

  转型发展,谱写多元化发展新篇章

  地勘领域面临的发展新形势,对地质队伍提出了全力推进新常态下地勘工作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甘肃省地调院按照甘肃省地矿局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用新视角、新理念探索转型发展新方向,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行业发展新变化,由“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向“需求什么就干什么”,加强与地方需求、项目、成果对接,推进地勘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

  近两年,甘肃省地调院拓展自然资源领域相关工作,编制“甘肃省自然资源图集”“甘肃省自然资源调查实施方案”;院校合作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开发和应用研究,争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后续项目;开拓农业地质新领域;紧盯城市地质工作新动态,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案(2018-2025年)》;主动参与地质市场项目竞标,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着过往的汗水和丰硕成果,甘肃省地调院一班人没有沾沾自喜,已瞄准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金色的西北广袤大地上,在蓝色的能源地质调查大潮中,在绿色的找矿勘查深山里,甘肃省地调院必将继续焕发出新的更加夺目的光彩。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