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五年一曲新华章——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发展纪实

  五年一座里程碑,用心开启新未来。

  对青海省有色地勘局而言,过去的五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提交了一批在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勘查成果,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民生地质突飞猛进,累计实现经济总量26.06亿元,呈现出地勘经济实现连续逆势回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凸显的良好局面。

  尤其是该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探索构建起的以“多彩模式”为引领的一整套绿色勘查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树立了全国典范,引领着全国绿色勘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十年磨一剑,五年一跨越。谈到青海省有色地勘局这五年来的工作,该局局长杨站君感触颇深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有色地勘人伴着新时代的号角砥砺前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一优两高’战略、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和谐新青海的生动实践中谱写了有色地勘工作新篇章。”

  强化资源保障 彰显找矿主力军地位

  青海有色地勘队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矿产资源的奋斗史。十八大以来,他们时刻牢记使命,坚持地质找矿第一要务,奋力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5年来,该局牵头及参与实施的国家级和省级整装勘查区4个、各类地勘项目343项,投入地勘费用11.88亿元,与“十二五”相比,以较少的地勘投入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找矿成果:提交普查地17处、新发现矿产地14处、可供开发的矿产地5处,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1亿吨,铜铅锌212.44万吨,金39.52吨,银435吨,钼1.3万吨,钴1832.8吨,一系列的找矿突破和重大成果让全省矿产资源家底更加深厚,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更加明晰。

  ——牵头实施的三江成矿带北段多彩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成为全省大型富铜矿勘查开发基地。涌现出查涌、多日茸、米扎那能等一批潜力矿床,5年间新增铜铅锌资源量143.71万吨,勘查区累计探明资源量铜铅锌221万吨,其中,富铜矿资源量约40万吨,是全省乃至国内大型富铜矿勘查最具潜力地区之一。

  ——牵头实施的沟里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金矿勘查进一步凸显了全省“金腰带”的价值和分量。提交了果洛龙洼、抗得弄舍、瓦勒尕、阿斯哈等一批重要的金矿矿床,勘查区累计探明金资源量83.72吨。抗得弄舍金多金属矿累计提交资源量金38.86吨,铅锌89万吨,重晶石矿石量1104万吨。外围德龙、迈龙、色日、莫哈尔等多处地区发现较好的金及多金属矿化线索。

  ——野马泉整装勘查区重点项目尕林格铁矿成为青海省首个亿吨级铁矿开发基地。矿区累计提交铁矿石量1.2亿吨,提交铅锌资源量29.13万吨、钴资源量814.36吨。

  ——东昆仑东段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取得重要进展。都兰浪木日地区发现含矿岩体17个,圈出异常15处,经验证发现厚大铜镍富矿体,是继夏日哈木镍矿发现之后,在东昆仑成矿带上发现的又一处具有巨大找矿前景的岩浆熔离性铜镍矿床。

  ——祁连成矿带铁矿勘查摸清了该区资源家底。评价了小沙龙铁矿床,并相继发现了热水东、小水沟、大水沟、小南沟、沙龙沟、沙龙沟岔沟、沙塘沟等沉积变质型铁矿点,各矿床(点)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量大幅提升,勘查区累计提交铁矿石量3.39亿吨,其中新增2.4亿吨。

  ——五龙沟整装勘查区鑫拓金矿、哈西哇金多金属矿新增金资源量13.84吨,铅锌10.57万吨。

  ——鄂拉山地区累计提交铜铅锌资源量26.41万吨。

  ——东昆仑东段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取得新认识和新进展,那更北、各玛龙、吉日迈等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这些振奋人心的成果和进展,不仅凝结着青海有色地勘人的艰辛付出和求索,更是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实现找矿突破的智慧成果。他们与吉林大学合作建立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全程指导野外项目找矿部署,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的理论研究团队在整装勘查区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办的工程硕士班、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办的地勘总工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的重点项目找矿突破研讨、省内典型矿区实地考察、野外项目技术交流、重要造山带区域地质及成矿作用专题讲座等,为提升理论水平、明确找矿方向理清了思路。

  “为提升综研水平和立项质量,我们设立局管项目专项基金,5年间投入自有资金近1亿元重点加强基础性工作和自有优质矿权勘查,开展了1∶5万矿调多元地质信息集成与找矿预测、靶区优选,圈出各类化探综合异常1085处,磁法异常158处,可供进一步工作的靶区170多处。”杨站君说。

  5年来,该局的装备水平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购买各类地勘设备和仪器,地勘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统筹推进资质升级,新申报和升级各类资质29项,其中甲级14项,传统领域全面提升,民生地质领域广泛拓展,涵盖了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实验测试、测绘、地质钻探、地质灾害施工及治理、国土空间规划等地勘行业主要领域,实现了长期以来资质短板的重大突破。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绿色勘查示范样板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更是资源勘查开发的生命色。5年来,该局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绿色勘查、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共存,得到了自然资源部,青海省委、省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及地方政府和牧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为全国绿色勘查顶层设计提供了“青海有色经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早在2015年初,该局就审时度势,谋篇布局研究出台了《关于地质勘查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树立绿色勘查理念、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3个方面17条措施,构建了绿色勘查路径图,在绿色勘查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一系列、全过程的“1+5”绿色勘查制度体系和野外绿色勘查“十不准”要求,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落实,为推进绿色勘查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保障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该局在局、队(院)两级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绿色勘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绿色勘查目标责任考核奖惩体系,绿色勘查岗位责任制体系,完善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实行项目进出场前的主动联系机制、治理规程和生态环境保护保证金制度,使生态保护和找矿突破成为地勘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自2015年以来,该局共投入近700万元,累计恢复道路50千米,恢复探槽5.89万立方米,恢复治理面积达900余亩,复绿570余亩,牧草成活率在70%以上。

  如何由被动的恢复治理初级阶段向主动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减少对环境扰动的更高层次提升,这是该局示范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他们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协议,为绿色勘查示范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以铲代镐”、“以浅钻代替槽探”、“一基多孔”、“一孔多枝”、模块化可拆卸钻机、移动式泥浆循环系统、地质项目环境影响因素与分析、地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新设备、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健全完善了绿色勘查主动防控机制;坚持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相结合来指导找矿,以较小的工程投入产生较好的找矿效果。一系列新工艺、新方法的有效实施,在确保找矿效果的前提下将地勘工作对环境的扰动降到最低。

  该局还将绿色勘查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生态脆弱区地勘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以多彩整装勘查区为例,他们5年来投入近190万元修建便民桥1座、致富路180余千米,解决了当地牧户草场转场难题;无偿为牧民转场、搬家近400千米,假日和民族节日期间走访慰问牧区贫困家庭累积支出超过50万元,为牧民群众到西宁就医、上学、就业提供帮助,优先聘用当地牧民作为雇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赞誉,赠送锦旗并誉为“地勘铁军”。良好的勘查环境也保障了地勘工作的顺利开展,天时、地利与人和也助推了地质找矿连续实现突破。

  推进转型升级 服务重大战略

  该局以国家、省重大战略决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重人才、提质量、升资质、强联合、培优势、拓领域、展空间”21字方针,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民生地质“第二主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层次不断升级,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5年来,该局民生地质产业完成合同额近3.5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其中,2018年以来,已落实民生地质项目合同额约1.5亿元。

  为加强整体规划和扶持引导,该局建立了内部资质、业绩、信誉等优势资源共享机制,制定了《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民生地质产业三年规划》,整合全局水工环人才、资质、设备资源,注资5000万元成立了青海有色工程勘察院;大力扶持测绘产业发展,做大提升有色测绘工程院;对测试中心进行了环保改造和综合升级,完成测试扩项并被列入全国首批土壤污染详查实验室;推动钻探施工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成立泥浆实验室提升了应对复杂地层的技术保障能力;与中国地质大学连续合办高层次产业转型培训班,前3期培训民生地质产业骨干人才近150人次。

  从青海到甘肃、四川,再到新疆、辽宁,该局牢牢把握“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合作,走出深山、走出省门与民生地质行业同频共振,与一批行业优势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新疆成立了长态化项目运作的办事处,2018年落实项目资金860多万元,形成了高层推动、项目带动、基层互动的良好战略合作格局。合作实施的沈阳地下管网测量、新疆阿吾拉勒山北坡双新社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等一批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人员受到培训、业绩得到积累、双方利益共赢的良好效果。

  久久为功,善做善成。近年来,该局民生地质产业服务领域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历史性拓展:

  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承担的祁连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之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前期设计及勘察工作;全国土壤污染调查(青海省)项目样品采集基本完成,样品测试工作有序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整治(长江源园区治多县区域)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治多、祁连等多个县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项目正在实施;湟源县蒙古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被树立为样板工程。

  服务脱贫攻坚——承担的互助五十镇班彦等四村、大通向化乡将军沟、三角城村等多个土地整理(精准扶贫)项目显著改善了贫困村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土地流转、农民增收、扩大特色种植、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了省、厅及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服务国土资源调查——承担的青海省全国土地“三调”试点项目得到厅高度评价;省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勘查开发活动现状调查、勘测定界、土地变更外业核查、数据库更新等一批项目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服务防灾减灾——承担实施的部分州县1∶5万地质灾害详查,危险性评估,危岩体、滑坡及泥石流灾害防治、汛期灾害排查等项目,体现了地勘单位在灾害防治及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技术支撑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承担的茫崖行委花土沟镇绿化灌溉用水地下水勘查项目,探获20000立方米/日的绿化灌溉用地下水,得到地方政府高度评价,输水建设工程即将完工并投入使用。

  “多个领域多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树立了地勘单位助力富裕文明美丽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形象,也为我们局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杨站君表示。

  建设和谐地勘 集聚发展动能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该局牢固树立新时代人才观,出台了《人才发展三年规划》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能。5年来,该局提任、调整交流处级干部25人次,招录聘用各类专业人才215人,开展不同层次和内容培训7153人次,385人次获得各层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人才被吸纳到水工环、无人机航测等关键领域挑起领军重担,队伍竞争力显著增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5年来,该局牵头负责建设的5.4万平方米的省地质科技办公大楼喜获“江河源”杯;先后完成了建筑面积共5.5万平方米的有色大厦、城南仓储基地、海达科技办公楼、单身职工宿舍建设和购置工作;筹资近1000万元对局属各基地旧住宅楼开展节能保温改造、供水管网系统改造、化粪池改造、路面修复等,惠及职工1100余户(次),极大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两节”送温暖、金秋助学、野外慰问等惠及职工5406人(户)次,帮扶慰问金345.57万元。

  该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筹措扶贫专项资金87.5万元,扶贫工作各类资金支出151.8万元,三角城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特色种植经营成效明显,东加村、石乃海村“拉面经济”和畜棚养殖成效初现,产业项目及发展平台形成了从无到有、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近期他们又投资50万元帮助三角城村建设光伏产业,实现了村级企业“零的突破”。三角城村土地整理、“美丽乡村”、“文彩根”文化广场、危旧房改造等多个项目全面完成,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东加村和石乃海村易地搬迁工作积极稳妥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真帮真扶,多措并举,他们通过地勘雇工、农产品协销、购买家政服务、帮助举办农运会、送戏下乡、慰问老党员、金秋助学等一系列扶智扶志措施,使贫困群众脱贫攻坚自觉性、主动性显著提升。

  该局努力完善与新时期地勘工作相适应的地勘文化体系,为全局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保证,实施了《青海省有色地勘局文化建设发展纲要》, 局及局属各单位均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及更高层次称号,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其中荣获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35个、先进个人18人次。该局还以劳动竞赛、道德讲堂、青年论坛、文化周活动等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抓手,充分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现了职工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新作为。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开启了新时代治青理政新征程,青海有色地勘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对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的未来,杨站君信心满满。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