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国地质学会6年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二
2012年8月6日,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作为全球地质学界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在中国地质学会的组织下,来自中国的800多名地质学家参加了本次大会。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代表中国地质代表团在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学家的使命和责任》的主旨发言。另外还有14名中国专家在9个专题研讨会上担任召集人,59名中国专家学者做了大会发言,全面展示了中国在地质科技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全面提升了我国地质科技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地科联理事会会议和新一届的国际地科联领导机构选举工作,中国地质学会促成了国际地科联秘书处迁至中国,这也是国际组织秘书处第一次落户发展中国家。
“组织开展国内外高规格学术交流活动,让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更多地走上国际舞台,促进了我国地学科技长足发展,是中国地质学会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表示。
近年来,我国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地质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勘行业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地质学会始终把组织好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促进地学科技繁荣,推动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孟宪来说:“作为一个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国地质学会必须要发挥优势,针对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和地学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期在交流中提升创新水平、提升成果高度、提升影响力度。”
据了解,6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共开展各类学术活动240余次,组织参加47400多人次,发表论文或摘要17300余篇,学术交流成效明显,形成了系列品牌学术会议,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等领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强劲的需求。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地质科技发展形势、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我们组织、引导地质科技工作者围绕资源、环境、减灾防灾、基础地质理论、前沿研究课题、关键技术方法、地学信息化建设、成果共享等重大问题加强学术交流,开办培训班,注重学术交流质量和效果。”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介绍说。
据了解,近几年,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会组织40~50场主题鲜明的学术会议,形成了系列学术会议品牌,从2011年至今,召开了以“支撑、引领——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服务”、“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等为主题的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还有围绕矿床领域学科发展、找矿实践、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召开了多次“全国矿床会议”、“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等,会议规模都在千人以上,达到了较好的交流效果。
中国地质学会所属的57个二级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也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等,有力地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对促进和完善我国地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围绕“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和矿业合作召开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矿业合作论坛”,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出谋划策;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多家企业举办的“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围绕深部地球探测技术、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科学钻探施工方案、页岩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工程勘察与施工技术等内容,交流探讨解决复杂地层钻探难题;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洞穴专业委员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专业委员会、徐霞客研究分会,以及矿床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教育等有关分支机构也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6年来,中国地质学会还针对地学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岩石、构造、矿床、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古生物学等基础地质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系列学术交流会,并提出新理论、新认识、新观点,促进了基础地质学科的进步。针对物探、化探、遥感、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研发、数据处理与成图、地质大数据等地质技术问题,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系列研讨会,交流技术新进展和在解决基础地质研究、资源能源勘查、重大环境问题中应用效果,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围绕国际上出现的纳米地质、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金属能源、绿色矿山、农业地质等新兴地质学科,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论坛、报告会、培训会,就相关基础理论、勘查与开发技术进行交流,推动了新学科的发展。
唱响国际地学强音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学国际学术舞台上,深度参与学术研讨与交流。”朱立新表示,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方面展示我国在地质科技、地质调查、资源能源勘查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与重大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力。
2016年8月,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南非开普敦成功召开。除了组织我国近400人的地质代表团参加本次大会,中国地质学会还在会议期间组织出版了《中国地质代表团论文集》,集中展出了近几年中国地勘行业取得的59项科研成果,并成功推荐了国际地科联秘书长竞选人选。
2016年华人地质学家成秋明教授成功当选为第35届国际地科联主席,约30多位中国科学家任职国际组织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中国地质界的国际话语权得到全面提高。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连续12年主办国际地科联机关刊物《Episodes》,并推荐了40多位中国地质科学家当选为国际地学组织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
有人评价说,一系列成果的取得,表明我国正在全面深入地参与管理国际地科联事务,提升了我国地学界的积极态度和做好地球科学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国的地质学家们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我国地质科学家的风采,提高了我国地质科学家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在国际地学交流方面,中国地质学会还在2013年、2015年分别组织召开了“中美地质学会第一、二届学术研讨会”、“第八届、第九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2014年组织召开了“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大会”等高规格的国际学术盛会,以及由非开挖技术、地质旅游和地质公园、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地质学史等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组织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展览会。
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以其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参与,促进了世界地质科技交流和进步。“众多中国地质学家积极参与到这些学术活动中来,通过交流学习,全面推动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地质教育和学科建设工作,也初步实现了与国际顶尖地质学家的直接对接,为培养我国的国际型地学人才奠定了基础。”孟宪来表示。
实施精品期刊工程
“中国地质学会还通过打造精品刊物,实现了服务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据朱立新介绍,6年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协办地质科技期刊共有19个,其中,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论评》3个刊物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声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地质学报》(英文版)已被《SCI》、《地质学报》(中文版)被EI等20多个国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在最近几年SCI公布的各学科影响因子排名中,该期刊也一直位列我国地学期刊第一名,其影响力指数更是位居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8名。据了解,该期刊在2012年~2015年获得了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资助,资助金额为每年200万元,全国仅有5个刊物获此资助;在2016年~2018年,获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技期刊攀登计划”项目资助,每年资助经费180万元,全国有16个刊物获此殊荣;该刊还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百强报刊”称号。
此外,《地质学报》中文版登载的古生物部分,被汤森路透旗下数据库收录,为今后进入SCI奠定了基础;中国地质学会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所合办的英文刊物《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杂志》入选美国地质参考数据库《GeoRef》;《地质学报》中文版2016年进入EI检索系统,并第八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5年,《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论评》更是同时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中国地质学会在2008年建立的我国最大、最早的单学科期刊网站——中国地学期刊网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近几年,该网站进一步完善网络内容、增加信息量,目前已涵盖了我国地学界所有232个相关科技期刊,总浏览量已超过2500万次,而且其中近30%的访客来自海外。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以《地质学报》英文版为代表的地学期刊系列,已经成为了我国科技期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把我国地学科技成果推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