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当好火车头,推动地学创新发展 ——中国地质学会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三

  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支撑。中国地质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全行业和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一直担负着推动地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地质科技人才等重要职责。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学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拓宽人才服务领域,为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搭建平台,激发了他们开展地质科技创新的激情和热情。同时,中国地质学会创新科普形式,在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科学的知识需求,提高全民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重视青年,促进优秀人才成长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地质学会高度重视人才和成果奖励工作。近年来,学会在保持已有品牌奖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奖励项目,通过规范、公正、民主的评选程序,推举表彰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成果、突出的找矿成果,为促进地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度做出了贡献。

  据介绍,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黄汲清奖)”和“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作为地学界青年科技工作者重要的奖项,是培养和造就青年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渠道,在全国地勘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黄汲清奖和金银锤奖设立以来,全国共有110名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得黄汲清奖、125人获金锤奖、500人获银锤奖。其中,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先后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共有44人获奖;2013年、2015年、2017年先后完成了第14届、第15届、第16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的评选工作,共有30人获金锤奖、120人获银锤奖。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表示,青年科学家是地球科学得以长足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会高度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奖励。为了解决基层青年地质工作者在“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获奖者中偏少的问题,自2014年开始,中国地质学会拓展人才奖励项目,专门设立了“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贡献奖(金罗盘奖)”,专门用于奖励在地勘行业野外一线工作的青年地质科技人员。此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经评选两届(2014年、2016年),共有200人获得了此项奖励。

  “这一奖项在全国地勘行业产生了巨大反响,受到了广大地勘行业一线地质工作者的欢迎,对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立足一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朱立新说。

  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2014年、2016年,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组织开展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作为目前惟一一项全国性的大学生地质类的重要赛事,这两届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52所高校、140多支代表队、数百名学生参加,在地质类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举贤纳士,服务高端地学人才

  地学高端人才的举荐一直都是中国地质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2015年两院院士推荐制度改革后,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成为各行业惟一的单位推荐渠道。2015年、2017年,中国地质学会两次向中国科协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共27名,其中26人通过中国科协评审,成为两院院士的有效候选人。

  孟宪来介绍:“2017年,由中国地质学会推荐的一人进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年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的全国学会有14个,其中进入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全国学会仅有2个。这也说明了中国地质学会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高质量。”

  除了认真做好两院院士的推荐工作,近几年,中国地质学会还积极做好向中国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家级人才奖励的举荐工作。其中,2012年~2017年,由中国地质学会推荐的人才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9人。“这对于整个地勘行业来说,也是一种荣光。”孟宪来说。

  此外,据记者了解,为完善学会人才和成果奖励体系,2017年中国地质学会还增设了“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和“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普产品”奖项。其中,10名女地质工作者获“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5项科普产品获“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普产品”奖。

  在做好科技成果评选与举荐,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方面,中国地质学会近几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据朱立新介绍,从2012年到2017年,共有100项地质科技和地质找矿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全国地勘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土资源科技奖推荐方面,2012年到2017年,由中国地质学会推荐的50个项目成果中,共有41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

  “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可向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直接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学会之一。”朱立新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地质学会已经成为了高端地学人才和重大地学成果申报国家最高科技奖项的重要平台。

  地学科普,品牌活动影响广泛

  中国地质学会始终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会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根据社会发展和公众新的需求,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科普工作形式,动员和组织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宣传普及地学科技知识,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影响,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地学的认知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已连续5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世界地球日”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开展地学科普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国地学科普品牌。据介绍,中国地质学会每年开展的地球日活动已经普及到省、市、区、县,以及部分矿山企业和中小学校,成为了全国性的科普活动,每年参加活动的各界人士达数十万之多。通过现场咨询、专家讲座、大学生演讲比赛、中小学生参观地质实验室、纪念馆、博物馆、地质公园等活动,“世界地球日”已经成为了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增强公众了解地球科学知识、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改变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平台。

  “此外我们还精心组织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向青少年普及地学科技知识。”据朱立新介绍,中国地质学会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已有近40的历史,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已经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青少年夏令营之一,为丰富青少年的地学知识做出了贡献。2012年、2014年、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分别在吉林、山东、宁夏成功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总营,近千名中学生参加了活动。各省级学会也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夏令营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创新方式,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创新的科普工作方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在谈到中国地质学会的科普职能时,朱立新表示,推进“互联网+科普+地学宣传”,是学会创新科普思路、适应新形势的主要做法。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或参与了丰富多彩的地学科普活动。通过积极组织“全国科技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专家开展科普下基层、进校园、进街道、进乡村活动,利用现场网络直播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开办了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网站,增加了地学科普的信息量;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专委会组织专家参与录制了两期央视的《地理中国》科教节目,讲述了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貌变迁、山海关长城的故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与科技减灾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制作的《五步避险法》、自然环境变迁与古脊椎动物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制作的4D电影《会飞的恐龙》荣获科技部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奖;生物演化与地质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中国地质学会的支持下自主设计制作了《生命演化》系列动漫,形象介绍了生命起源。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组织出版了《品文化赏珠宝》、《地球趣话》、《从猿到人》等多本地学知识出版物,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组织科研人员撰写了多篇科普文章……

  而作为地学科普的重要载体,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地质公园建设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孟宪来表示:“中国地质学会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的组织优势和专家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推荐国际地质公园、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保护地质遗迹、推动地学旅游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徐霞客研究分会协调相关单位与地方政府一起,深入挖掘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为推动地学旅游和当地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

  在地学科普专家团队建设方面,中国地质学会近几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2013年,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中国地质学会开始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到2016年底,中国地质学会已建立了以武强院士、殷跃平、郭颖等专家等为首席专家的12支专家团队,在世界地球日等重大科普活动期间,各团队都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普咨询活动。

  朱立新介绍说,传播团队专家有的深入幼儿园、中学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有的做客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省市电视台讲授地学相关知识;有的在地质灾害现场为公众解疑释惑,参加地质灾害的原因调查。这些活动普及了地学知识,受到了公众的欢迎。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