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不忘初心 勇立改革潮头 ——中国地质学会6年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一

3年前 (2022-11-04)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已收录 199℃

  ●发挥优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主动作为,努力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地质事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力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新思路,在服务地质科技工作者方面有新进展。

  ●作为中国科协所属207个一级学会之一,不仅被民政部评为4A级学会,还被中国科协评为“提升能力建设优秀社团”,其能力建设业绩列全国学会第11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95岁的中国地质学会从未停止过探索与革新的步伐,可以说这也是这家“准百年老字号”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体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地质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期。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作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大的学术团体,中国地质学会勇立潮头,不断抓创新、提能力、促发展,进一步把改革推向了深入。

  2011年11月,中国地质学会第39届理事会在北京成立。6年来,根据中国科协的总体部署和本届理事会的任期目标,中国地质学会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地勘行业的中心任务,发挥优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主动作为,努力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地质事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在学术交流、人才举荐、科普教育、期刊出版、咨询服务、信息宣传、承接政府职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表示:“中国地质学会肩负着历史赋予地质行业的重任,将继续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地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发挥学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人才荟萃的优势,以建设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科技工作者之家为载体,切实增强学会的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为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做好准备,力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新思路,在服务地质科技工作者方面有新进展。”

  创新机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地质学会之所以能在近百年的不断发展中,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凝聚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平台,与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是分不开的。”孟宪来说。

  近几年来,中国地质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和会员的能力、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服务社会和政府的能力以及自身凝聚力和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各项改革工作亮点突出。作为中国科协所属207个一级学会之一,该学会的改革成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不仅被民政部评为4A级学会,还被中国科协评为“提升能力建设优秀社团”,其能力建设业绩列全国学会第11位,实现了第39届理事会确定的建设“有思路、有能力、有业绩、有地位、有影响”学会的工作目标,推动了地质事业的发展,受到全国地勘行业广大会员单位和会员的赞誉,开创了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介绍,在第39届理事会的统筹管理下,中国地质学会高度重视办事机构的自身建设,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学会工作人员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国地质学会先后制定了《会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等20多个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确保办事机构规范有序运转。2016年,该学会专门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实现了依法办会;2017年,又按照民政部、审计署、中国科协的要求,实现了对分支机构学术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学会的规范管理水平。“6年时间里,中国地质学会多次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财务审计和专项检查,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任何违规违纪问题。”朱立新说。

  6年中,中国地质学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做好办事机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学会党支部也先后多次获得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先进党支部”、“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党建强会’特色党支部”等称号。

  此外,各省级学会也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主动作为,创新工作,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和成果举荐、咨询服务、期刊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所在省市区的地勘事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基层会员和所在地主管部门的肯定,浙江、安徽、新疆、河北、江西、北京、青海、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级学会分别被中国科协或省民政厅、省科协授予“学会之星”或“先进学会”等称号。

  机构扩展,提高行业服务能力

  2016年,基于第39届理事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工作岗位变化,按照有关章程和程序,经国土资源部推荐,民政部、中国科协批准,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接任了第39届理事会理事长。

  “理事会领导机构的明确,为学会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孟宪来说,“在第39届理事会的统筹部署下,中国地质学会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需求,及时成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会员,扩大了学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使学会各方面的服务不断增强。”

  据了解,6年来,该学会在会员发展和分支机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学会是会员之家,为广大会员、科技工作者服务是学会的本职。为了进一步做好会员服务工作,积极发展会员,开通在京地勘单位会员发展渠道,我们发展了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地质科技工作者入会。”朱立新介绍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地质学会个人会员总数已超过6万人,还建立了“中国地质学会会员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了学会会员管理和服务能力。在分支机构建设方面,中国地质学会根据地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地质科技工作的需求,注重地学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进步,加大了分支机构的建设。6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先后成立了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洁净煤专业委员会、矿山水防治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化石保护研究分会、核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等9个分支机构,二级机构从2011年的48个增加到了目前的57个。

  “会员管理和分支机构体系的建立和扩展,不仅让中国地质学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提升了学会的综合服务能力。”朱立新表示,“不断拓展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全面促进学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近年来,在数万会员和丰富的学科体系的支撑下,中国地质学会围绕地学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重大地质找矿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形成了中国地质学会系列品牌学术会议。“目前,中国地质学会的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我国地质科研、找矿及相关领域的各个学科,每年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平均50次左右,对促进和完善我国地学学科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地质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孟宪来也表示,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如今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加大,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大大拓宽,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支撑着地质事业的创新发展。作为引领全国地勘行业的学术组织,中国地质学会也必将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会员、专家团队和覆盖地质全领域的分支机构优势,为满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解决地学领域国际前沿和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贡献力量。

  创新思路,传统业务多点开花

  每年的岁末年初,由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发布的“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年地质行业新的科技成果进展和重大地质找矿成果,此奖项在行业内产生重要影响。

  近几年来,中国地质学会评选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地质科技成果,使社会了解了地质科技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弘扬了地质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扩大了地质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除了独立开展地质科技成果评奖工作,中国地质学会在人才举荐方面也有诸多亮点。学会专门设立的“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黄汲清奖)”、“野外青年贡献奖(金罗盘奖)”等,已成为地学界青年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奖项,是培养和造就青年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渠道,在全国地勘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完善人才奖励体系,2017年又专门增设了“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项。“这些奖项的评选,成功推举了一大批青年英才,他们已经成为地质事业的骨干力量。”朱立新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也高度评价了中国地质学会设立“青年地质科技奖”的远见卓识之举。他认为,这个奖项为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地质工作者热爱和献身地质事业发挥了表率作用;为年轻地质工作者钻研科学技术、增长才干发挥了激励作用;为地质科学技术与工作经验交流发挥了平台作用;为人才的涌现发挥了桥梁作用;为各部门选拔和任用人才发挥了参谋作用。

  “地学科普也是中国地质学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学会始终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孟宪来表示,中国地质学会近几年紧跟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创新科普形式,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地学的认知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办好传统的“世界地球日”、“地学科普夏令营”、“地质公园建设”等品牌科普活动的同时,中国地质学会还专门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徐霞客研究分会、地质旅游和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等分支机构,专门从事地学科普宣传和产品开发工作,目前也已形成了系列品牌科普宣传项目。

  从2013年到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先后成立了12支地学科普专家团队,专家们走进社区、走进课堂、走进电视台,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地学科普,深受公众欢迎。此外,学会还在科普工作产业化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如在各地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徐霞客足迹联盟城市国家级旅游路线”(现正在申遗)等项目,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作为中国科协首批48个承接政府职能的试点单位之一,中国地质学会近几年在承接政府职能、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2014年,学会成立了由31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其中包括29位院士),以及由不同地学学科专家组成的300余人的专家库,随时满足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咨询的需要。朱立新说:“按照《华盛顿公约》的要求和工程人员终生教育的理念,我们承担了大学生地质类工程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以来,学会已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4所院校开展了认证工作,为我国大学毕业生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针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需求,积极向国家职能部门建言献策;为推动地勘行业的技术进步,以举办各类培训班的形式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工作;在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地质工作规范和道德规范建设等。

  携手同行,砥砺奋进续写华章

  “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对社团工作的新要求,按照中国科协的总体部署,在国土资源部的坚强领导下,深化改革、强化能力、主动作为,完成了第39届理事会制定的目标任务。”在回顾中国地质学会过去6年的工作时,孟宪来表示。

  朱立新说:“坚决贯彻党中央对社团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6年来,按照中央要求和中国科协深化学会改革的总体方案,中国地质学会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依章办会,围绕地勘行业的中心工作,改革创新,不断规范学会管理工作,强化服务能力的提升,确保了学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使其影响力始终保持在全国性学会的第一方阵中。”

  作为全国地勘行业的学术组织,6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地勘行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的原则,因此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会员的支持,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全行业的认可,彰显了学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得益于各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学会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以及广大会员和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支持,6年里,我们打造了一系列学会品牌,提升了学会的服务能力。”孟宪来表示。

  今天,地质工作已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了学科细化、工种齐全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支柱行业。作为行业的引领者,中国地质学会的工作和服务更要围绕世界地学前缘领域、全球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等开展创新研究,要引领世界地学领域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诞生与地质大国和地质强国相匹配的成果。

  所有过去,皆为序章。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必将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学会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忘初心、锐意改革、激励创新,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地球科学学术团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