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未来八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有了路线图 ——解读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

  11月15日,在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发布了《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未来八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加强城市地质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重要措施,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扩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城市、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迫切需求,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地质工作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系统梳理 总结城市地质工作六点宝贵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建局以来,在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34个城市三维地质调查、京津冀等10多个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30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底调查、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以及包含城市在内的全国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完成了6个城市三维地质调查试点,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广试点工作经验,以城市群为单元、推进综合地质调查。

  这些工作不仅积累了翔实的地质资料,更形成了宝贵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

  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经验,开创了城市地质成果服务规划国土资源、重大工程安全运营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路径,构建了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管理的常态机制,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

  以福州、厦门、嘉兴、丹阳为代表的中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探索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等三方合作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了三方的积极性,建立了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模式。

  大型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经验,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为代表,瞄准重大需求,聚焦重大问题,打破专业界限,统筹部署工作,创新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增强了城市地质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决策建议话语权。

  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逐渐得到规范,形成了以一模(三维城市地质结构模型)、一网(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路)、一平台(综合地质信息服务平台)为主体的技术方法体系,发布了城市地质调查行业标准。

  基于长期的工作经验与目前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方案》提出了分类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有序开展城镇群基础综合地质填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利用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

  立足需求 明确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四项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这对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案》指出,当前,城市地质工作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城市群结构和空间布局,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二是提升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拓展城市地下发展空间,需要系统查明城市地质条件。三是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资源条件。四是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需要加强重大地质问题调查与监测,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针对这些需求,《方案》提出未来八年我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有四方面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要构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探索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构建、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地质信息决策支撑系统开发等技术方法,到2020年,完成15个~18个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在已开展三维地质调查的城市中,选择有积极性的城市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补充开展相关地质调查工作,快速形成示范性成果,2018年完成10个~12个城市地质调查示范。要全面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原则上大型城市和人口超过50万的中等城市都应建立三维城市地质模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地质信息决策支撑系统。到2025年,确保实现辖区内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盖,至少完成140个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第二,开展城市群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初步测算,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需要部署图幅数量1020幅,其中需新开展图幅690幅。分三个阶段推进城镇群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工作:2018年~2020年,启动第一批1∶5万比例尺为主的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覆盖200个城市。2021年~2023年,启动第二批1∶5万比例尺为主的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覆盖138个城市。

  2024年~2025年,完成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的成果验收与资料汇交,开展综合研究。梳理全国城镇群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优势和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开发适宜性,为优化城市群内部格局和结构、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案。

  第三,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利用技术标准制定。制定城市地质地质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建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技术标准,建立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技术标准, 修订城市地质调查行业标准。

  第四,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科技创新。加强城市地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法研究,创新理论、攻关技术、制定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和科技水平,用科技创新改造、引领、支撑城市地质调查。在理论研究方面,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地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以促进人地和谐为导向,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研究不同场、不同尺度地球表层系统扰动变化和再平衡过程,建立城市多圈层交互带理论。研究制约地下空间资源禀赋的地下岩土水气要素,地下多相多场影响因素,建立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理论。在技术方面,围绕城市地区如何获取可靠地质数据、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确定、城市地质信息如何有效服务城市管理等问题,开展城市地区地质探测与监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维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研究。

  绘制蓝图 提出城市地质工作预期目标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之前,完成100个地级以上城市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完成25个~30个城市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启动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构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到2025年,完成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全覆盖,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利用理论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系统完备的城市地质工作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地质工作服务保障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能力和水平。

  《方案》中对预期目标成果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预计将提交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图,提交25个~30个示范城市地质调查报告,提交不少于140个中型以上城市(含示范城市)的城三维城市地质模型、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198个小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报告。

  形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城市多圈层交互带理论、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理论。城市高干扰环境条件下地质物探仪器与数据处理、生态地质环境高光谱遥感探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等技术方法。

  形成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产品体系,包括在城市规划阶段提供规划布局建议、地质咨询和地质适宜性审查意见,在工程建设阶段提供区域地质信息服务,在城市运行阶段提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判、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评、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重大工程地质安全管控等方面的服务报告。

  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实际需求,将提交一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土地地球化学、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等方面基础性和应用性成果,优化城镇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避建设风险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查明地质问题构筑防灾减灾体系,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应用地质信息服务政府科学管理。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为提高城市地质领域的科学进步提供实践平台,为提升智慧城市水平提供基础地质支撑,为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建设了解城市发展提供途径。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