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瞄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 ——写在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对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城市化是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象征。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地质工作既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先行,又贯穿于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做好城市地质工作,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地质工作。中央要求城市工作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
国土资源部党组明确指出,要将进一步做好城市地质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姜大明部长在年初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开展地下空间三维地质调查,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示范,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和利用前景,加快查清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推进城市立体发展和地下空间安全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以及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在今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钟自然局长提出要精准了解新型城镇化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近几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力度,取得丰硕成果。系统梳理了1999年以来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其中包括34个城市三维地质调查、京津冀等10多个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30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底调查、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以及包含城市在内的全国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并收集研究了水利、住建、地震等部门的资料;对我国19个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地质资源优势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但客观地说,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比如,工作理念落后,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地质信息精度低更新慢,难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求;未形成标准化成果产品体系,成果服务难于融入城市行政管理主流程;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机制不完善,难以充分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
下一步城市地质工作怎么搞得更好?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坚持——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地质工作理念技术方法,强化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工作意识,以需求为导向,分类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完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地质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地质信息共享服务等技术规程,总结本轮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修订行业标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科技创新,建立资源环境能力、地质资源协同利用等理论,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要区分城市建成区和新区新市镇,城市建成区以收集利用城市地质资料为主,新区新市镇开展全面的城市地质调查,最终满足城市地质调查规范的要求;以地质调查为基础,科学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激励政策,促进地下空间依法有序开发利用。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地热和浅层地温能的规模化开发利用,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促进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推动海绵城市和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树立工程渣土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加强工程渣土综合、循环利用和统一平衡消纳;合理开发特色优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扩大城市绿色食品供给;积极开发地质文化资源,建设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增强城市自然文化魅力。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多方联动机制,搭建三维地质城市模型,建立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大与地方政府合作力度,在打造典型示范城市中形成工作合力,相互促进。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地下空间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地质工作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有机融合,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于决策支持系统。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中国的城市地质工作正在迎来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新的蓝图已经铺就,中国城市地质工作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精准了解“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