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地质云1.0,开启地质工作智能化模式

  “以前收集研究区的地质资料和数据,真可谓是操碎了心。”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陈建平教授在谈到以前为研究工作准备基础地质资料的经历时,只是觉得“累得够呛”: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要花费在繁琐的查询过程和复杂的审批流程上,经常为了一份资料,要去协调好几个相关单位。

  但他这样的经历可能很快将变成“珍贵”的回忆。因为就在11月6日,广大地质工作者期待已久的“地质云1.0”正式上线了,这也意味着我国地质信息一站式云端服务的全新工作模式已经到来。

  作为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发建设的目前我国首个地质调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地质云”一直被业界寄予厚望。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背后,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更是19个部门单位、240余人的团队历经3年准备、10个多月集成攻关、协同建设的集体智慧。

  “地质云1.0”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地质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在此前召开的成果评审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等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地质云1.0”研发建设基础扎实、工作规范、技术框架先进、数据产品丰富,完成了阶段性建设任务,为提高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协同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国家正在推动开展的政务部门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鲜活范例,其成果达到了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

  开启信息共享服务新局面

  在11月6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地质云1.0”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对近年来我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建设数字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重要意义。

  据介绍,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地质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和地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质云1.0”就是地质信息化的具象和载体。

  据了解,“地质云”建设遵循了“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集成”的理念,采用混合云技术架构,构建了分布式节点体系,集成了现有的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与应用层的资源与能力。本次上线的“1.0版”包括了1个主中心、6个区域中心、12个专业中心,整合、汇聚了大量地质数据与产品资源,各节点地质数据分布存储、统一发布、集中服务,共完成了70多个国家核心地质数据库处理与云端统一注册管理,形成了369个在线数据服务接口。通过对地质调查成果、专用设备和专业软件等梳理、整合,构建了8大类的地质云信息产品体系,整理上线地质信息产品2382项,并实现13万余档地质资料、2986幅公开版地质图、海量图书文献、地学科普等各类产品的统一接入。

  在应用方面,基于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地质云”设定了多种应用场景。地质调查专业用户可基于“地质云”业务网,通过云应用有序获取各类共享数据;普通社会用户可基于互联网,从云端在线获取地质信息产品。

  特别是针对地质调查专业用户,“地质云”开启了基于云环境的全新工作模式:通过各类地质调查手段的信息化采集,从云端提供信息支撑,将调查结果实时云端上传、处理与存储,同时各节点数据产品实现云端汇聚与统一接入,可以随时随地一站式便捷实现云端在线数据共享,获取计算、存储、软件资源与各类信息服务。

  “野外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智能调查云应用,构建云端智能工作空间,实现工作区各类背景数据的自动推送,实现云环境下的数据采集传输、动态云端汇集与处理,为项目组构建了从野外调查到室内工作的完整服务链;地调业务管理人员可在云端一站式在线处理项目管理、财务、安全、综合办公等各类业务管理活动,并随时获取各类综合信息与决策支撑,实现‘电脑+人脑’的云端管理模式;技术人员可通过‘刷脸’——这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新技术,实现矿物岩石的自动识别;此外可以通过桌面云服务,实现大型地学软件、自主研发软件云端在线共享使用,结合云存储、云高性能计算、云邮箱等云工具,实现地质调查云工作环境。”“地质云”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说。

  有专家表示,“地质云1.0”的上线服务,标志着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基础地质数据与地质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开创了“互联网+地质调查”全新时代,开启了我国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全新局面。

  “三异”模式打通信息孤岛

  “‘地质云’把各个单位的数据用规范的标准汇聚起来,而且还提供了一系列管理和服务,这对于地质调查整个业务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来说,是一个革命性进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政务信息系统基本都还是“孤岛”,互相之间网络不通、数据不通、业务不通,不能很好地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也不能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地质云”的建成,符合目前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强调和倡导的信息共享和整合这个大方向,它的整个技术架构和整合共享的思路值得借鉴和参考。

  高新民表示,“三异”——异主、异构、异地,是“地质云”的主要特点。“尽管地质云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但实际上这个信息系统是异构的,不同的技术架构,技术平台也是异构的。而且,每个原有的信息系统都有不同的‘主人’,也就是说整合前的信息系统是异主的,必须要尊重它原来的‘主人’。在空间部署上,它又是异地的,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别的城市,有的甚至在野外。”高新民说,“地质云”平台以一种分布式的、弹性的方式把“三异”系统整合了起来,根据“三异”的特点并且尊重这样的特点做到了网络通、数据通和业务通,能很好地支持管理和服务决策。

  据了解,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地质云”团队以建设分布式大数据中心为核心任务,攻克了数据孤岛、互不共享这个“老大难”问题。目前,“地质云”已经建成了连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29家单位的业务专网,第一阶段利用云技术对其中19家单位基础设施实现了统一管理,实现了75个核心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采用云管理技术统筹中国地质调查局29家直属单位“地质云”基础设施,建成全局地质信息高速公路,支撑“1+29”个分布式大数据中心(1个主中心+29个分中心)互联互通和云应用的稳定、高效运行。其中,主中心主要负责从整体层面对“地质云”平台进行规划、部署、维护和管理,分中心则主要负责相关数据的汇集、更新、管理,以及相关地学产品的加工维护。未来“地质云”建设还将持续升级,2018年以后将探索实现与部分行业和科研单位互联互通。

  “分布式的‘地质云’大数据中心可在很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把原来分散的地质数据汇聚起来,使这些犹如‘孤岛’的分散的数据真正成为大数据,充分体现其利用价值。”高新民说。

  为地质资料安全保驾护航

  地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很多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很多单位的数据都很好,但是却不愿意拿出来共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担心资料的安全和产权问题。”一位业内专家在谈到“地质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时表示。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理顺机制,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了充分支持。除了出台《地质调查“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明确加快推进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建设、创新构建流程化数据汇聚及管理体系、整合建设“一站式”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及决策平台、持续扩大地质信息产品及社会化服务规模、加强地质信息技术研发推广等主要任务外,还按照“先入轨、后到位,先上线、再完善”的思路,大力推进“地质云”建设,出台了共享服务、网络安全、运行维护等8项规章制度,发布了地质数据共享、产品研发、节点建设等3项技术规范,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保障。

  针对地质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在11月6日的会议上,钟自然局长也特别强调,要为地质信息的知识产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和监管。钟自然表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机制,保护好数据生产者的权益,包括署名权和分享相关利益的权利;数据生产者要对数据真实性、可靠性负责;要规范管理数据引用与使用,盗用、侵占他人数据等不良行为要记入诚信档案。

  在安全保障方面,“地质云”团队也已经在云平台安全防护、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一是构建了“地质云”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体系;二是构建了“地质云”建设与运行技术保障体系,包括顶层设计方案、网络建设标准、信息服务集成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三是构建了“地质云”建设与运行管理保障体系,包括建设及运行组织机构、建设与运行维护相关办法及措施、建设与运行考核办法等。

  “‘地质云’在数据汇聚的精细程度,资源共享的安全可靠可信方面还需要多做工作。下一步,应巩固和细化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机制,要在横向上与除地质部门以外的其它相关部门实现对接,如石油勘探开发部门、水利建设部门、工程建设部门等等,要为他们提供地质调查方面的数据,自动化、高效、安全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高新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智能化地调工作值得期待

  “‘地质云1.0’就像个刚满岁的孩子,是阶段性、框架性的成果,我们要朝着建设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数据中心这个目标去走。”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表示,“地质云”同时搭建了云端平台和应用服务,实际是要借助云平台的建设推动整个地质调查信息化进程,最终要从整个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辐射到地质全行业,实现智能化的地质工作模式。

  高新民也认为,“地质云”平台有效支持了整个地质调查队伍内部的业务工作,提升了地质调查工作的工作效率。“地质云”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其提供的基础性的地质信息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他也建议,“地质云”要服务社会公众,要主动去了解公众的需求、主动提供服务,这样也才符合中央提出的信息化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针对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钟自然也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表示,地质调查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地质调查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信息化建设要与地质调查工作深度融合,要正确认识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钟自然特别强调,信息化建设要围绕业务人员展开,业务人员要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信息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业务人员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尽快把数据转换为知识,进而提高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员要主动学习地质业务知识,与业务人员进行广泛深入交流,了解业务科研人员的具体需求,做好技术支撑。同时,要按照“上线1.0、开发2.0(实现全局覆盖,并向地方公益性队伍拓展),谋划3.0(推向全国地质行业)”的思路,扎实推进“地质云”建设,并以此为核心,全面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目标。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下一步,将加强全局数据库的整合,着力解决数据冗余和标准化问题,优化整合建成50个国家级核心地质数据库,实现“十大计划、60个工程、300多个项目”新增数据的实时汇聚与动态更新。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载体的“地质云”,也将进一步完善数据库,拓展用户范围,发布更加丰富的地质信息产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好地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