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放下“功勋”再出发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转型发展纪实

  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地质队,因找矿成果突出曾被授予“功勋地质勘查单位”。

  这是一支永不服输的地质队,在重点工作区域因生态环保而被迫退出的不利形势下,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开辟新战场,成功实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

  这支队伍就是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以下简称七队)。

  定向把舵化危机

  作为一支专业地质勘查队伍,自1956年建队以来,七队相继在湖南完成了锡矿山、六都寨锑矿勘探及田家栗山锑矿、隆回金矿、金山金矿普查和详查等。特别是在锡矿山的勘探成果,使之成了世界著名的锑都。

  自1966年至今,七队先后勘查发现了门源县祁连山铜矿、松树南沟金矿、铜厂沟金矿、中南沟铅锌矿、同仁县恰冬铜矿、双朋西金铜矿、玉树县赵卡隆铁铜铅锌银多金属矿、杂多县旦荣铜矿、扎查琼多金属矿、阿涌铜矿、祁连县小沙龙铁矿、格尔木市群力铁矿、同仁江里沟铜钨矿等,取得了突出的找矿成果。自建队以来,该队共勘查发现大中型矿山10余座,各类矿产地100多处。1991年,该队被原地矿部、全国总工会、国家计委、人事部等四部门联合授予“功勋地质勘查单位”。

  作为传统的地勘单位,该队自转移到青海省以来,地勘布局在近年来经历了从达坂山成矿带到西倾山成矿带、三江成矿带(玉树)、北祁连成矿带的多次调整。因整体实力强、找矿成果显著,该队成为当时青海省有色地勘局乃至青海省所有地勘队伍中响当当的一支地质劲旅。“当时七队在青南地区和祁连山的地质项目多、找矿成果好,是全局经济实力最强的地质队。”该队队长张绍宁说。

  然而,“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勘行业也从发展高峰期步入投资锐减、布局调整、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2013年后,在环保的特殊压力下,该队先后撤出自己的传统“地盘”——青南地区和海北地区,全队地勘主业受到了严重冲击,成为青海省受影响最大的地勘单位。

  “七队原来的重点工作区域全部因环保而被迫撤出,地质项目及收入悬崖式下滑。2016年年初,全队地勘项目仅有1个,发展陷入了难以生存的窘境,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全队干部职工茫然失措,悲观情绪、抱怨情绪盛行,发展、生存信心动摇。”张绍宁不堪回首地说。

  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该队没有妄自菲薄自甘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放下“功勋地质勘查单位”这一巨大荣誉而带来的沉重思想包袱,面对新形势,寻找新机遇,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从零开始,实现了新的发展。

  对于新形势的准确研判和把握直接决定着单位发展的前途命运。面对该队所遇到的困难,作为主管部门的青海省有色地勘局也送来了“及时雨”。在该局局长杨站君的倡导下,该局领导班子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刻把握地勘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与该队领导班子一起就该队的发展把脉问诊,并提出一系列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一是要向民生地质领域转型;二是传统地勘工作要实施绿色勘查。

  “这两项举措对于青海地勘行业来说,尤其是有色地勘来说,具有前瞻性、现实性,拓展了发展领域,把握并引领了绿色发展的新要求,起到了定向把舵的作用。同时,局领导层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干事创业的担当作风,感染并引导全局各单位在不同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发展,七队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便是最好的写照。”张绍宁感触颇深地说。

  “三管齐下”促转型

  对地勘单位而言,地勘是主业,也是优势。该队坚守地勘主业不动摇,从优化调整地勘布局入手,积极打造新的勘查基地。他们撤出青南、海北地区后,果断挺进东昆仑、深化东昆仑,实现了勘查布局的转移。

  在主导思想上,他们贯彻以成果促进项目滚动、壮大的思想,坚持依靠科研支撑,利用好青海省有色地勘局产学研用平台,创新认识,在一批老勘查区以往久攻不破的项目上和起点低不被看好的新区实现了地质找矿的新发现、新认识,如都兰地区各玛龙、达热尔、阿斯哈掌,格尔木地区凯木都、蒙牧沟西,贵德地区香毛切等,通过短短2年的工作,站住了脚根,摆脱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

  “主业不稳,难以生存;主业不强,罔谈发展。七队能够在如此困境中坚守主业,实现地勘布局优化调整,体现了广大技术人员在困难面前勇于挑战、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的作风。”张绍宁说,“地勘项目组发扬‘牢记使命的责任、百折不挠的探索、艰苦拼搏的作风、愈挫愈勇的勇气’的‘新地质精神’,是新时期地质‘三光荣’精神和青藏高原‘五个特别’精神的真实写照,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

  作为地勘单位,绿色勘查是青海地质勘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该队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将绿色勘查工作提升到和地质找矿、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渗透到地勘项目实施全过程。同时,地勘生产一线职工提高了对绿色勘查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加强了探矿环保措施,有效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香毛切项目组按照绿色勘查相关要求和规定,在出队前编制绿色勘查工作部署,针对野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破坏及植被恢复等事宜制订相关保护措施及恢复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工作区进行调研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得到了地方环保部门的审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根据工作区环境影响因素编制了《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表》、《环境因素与控制措施表》。为减少植被破坏,他们采用模块式钻机,零件设备均采用人工搬运,无需修筑道路;机台修筑时,合理规划场地,施工场地两侧铺设环保布,施工场地原有植被集中摆放在周边定期浇水,施工结束后场地恢复原貌,原有植被进行复植,播种草籽并敷以环保地膜。他们通过这些措施,切实降低了地勘工作对环境的扰动。

  针对当地牧民环保意识差,垃圾、牛羊尸体随意丢弃,严重污染当地环境和饮用水水源的实际情况,项目组雇用当地牧民与他们一起对周边垃圾进行清理,对牲畜尸体统一进行填埋,极大提升了当地环境和饮用水质量,得到了牧民的好评,树立了绿色勘查的典范。

  新形势要求地勘单位有新的作为。该队以打造多条腿走路、多产业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为目标,主动跻身于民生地质领域。

  知易行难。对该队而言,发展民生地质并非易事,既缺乏经验,又缺少技术和人才,是握着一双空拳在闯市场。

  “长期以来,七队以找矿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民生地质领域空白,尤其是在资质、人才、市场、经验等方面,更是一切为零。”张绍宁说,“全队上下一心,明确市场方向和产业定位,坚决拓展新领域,实现转型发展。抽调人员成立环境工程勘察院,主攻民生地质领域,依靠局、兄弟单位的支持,克服了无从着手、市场陌生的困难,积极引导、鼓励现有地物化专业技术人员向民生地质专业转型,提升了民生地质相关资质等级。”

  通过1年多的摸索实践,该队实现了民生地质“零的突破”,先后承揽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国家土壤污染详查、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精准扶贫土地整理)、地下管网测量、测绘、工程勘察等项目。其中,国家土壤污染详查项目组组织人员成立了8个采样小组,于今年8月完成了核实西宁市及其周边共计1303个有关“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设计核实点位,之后开展了全省约60%的样品采集工作。该队完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土建施工项目(二标段),设计新建监测井44个,监测井钻探总进尺2072米。所有井都进行了抽水试验,安装了井口保护装置,已于今年10月份进行了多巴地区孔位的单电验收及资料初步验收,且通过审核。在土地整理方面,该队先后实施了巴卡台农牧场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大通三角城村高标准土地整理项目(精准扶贫)。

  通过这些项目的承揽实施,真正改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观念,他们从只会拿地质锤爬大山的地质郎,变成了新领域新产业的能手、多面手;从对民生领域不管不闻不问,到不会干、学着干,再到能够干、干得好,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在开展民生地质工作中,七队坚持‘立口碑、树形象’的原则,以质量、信誉为本,如土地整理项目组田间道路建设达到了类似工程中的质量最佳、最耐用;地下水监测项目组克服种种困难,在参与此工程的各个单位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张绍宁如数家珍地说,“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民生地质产业成了七队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同时也赢得了项目主管部门的口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今后承接民生地质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面对地勘经济全面下行、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该队于2015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强管理为抓手,向管理要效益、促发展,在发展地质主业、开拓民生产业的同时,依靠全面预算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了节流增效。

  该队坚持在出队之前编制《项目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的投入目标、产出目标、效率目标、质量目标和成果目标,根据项目工作合理安排人员定额、工作周期,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分解,制定经费控制目标和项目里程计划,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预算管理,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提高了全队地勘项目管理水平,从少数人关注成本到人人讲管理、讲成本,从项目负责人到单位管理层树立了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二是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管理的惯例,初步形成了预算管理制度,压缩了开支。三是项目运行得到了控制,可控成本明显降低,项目年终考核得以量化,改变了以往干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的状况。”张绍宁深有体会地说。

  勇于创新谋新路

  面对地勘经济新形势,传统地勘单位如何实现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只有顺应形势,不断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张绍宁颇有心得地说,“我们七队领导班子从实践中得出了自己的认识:一是在地勘产业方面,要从供给侧源头上来认识矿,只有找到可以实现经济价值,可以开发并得到地方和当地群众支持以及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真正资源保障或实现国家战略储备的矿,才是地勘产业找矿的立足点。二是要坚定民生发展方向,培育特长产业,打牢产业基础,立足省情,在青海实现‘四个转变’中以地下水监测、土壤污染调查治理这‘一水一土’为主攻方向,争取做精做强2个产业。三是寻求转型升级,实现稳定发展,不断探索一体化模式,从探采一体化、技术-资源-资本一体化、政府服务一体化着手,克服资金投入对项目实施的制约,提高资源调集效率和服务质量,高效促成精品工程,实现转型发展。”

  “地勘单位打工经济地位尴尬,制约着地勘单位的发展,如何实现由打工者向自我造血的转型是我们长期探索的主题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张绍宁最后表示,“只有坚持做在当下、勇于创新、永不懈怠,才能实现转型、稳定发展的任务。”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