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文化建设侧记
2017年8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女大学生牛笛,作为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和体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地学特色行业大学,在近65年的办学历程中,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文化建设中,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遵循“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不断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
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于校风学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过长期的学科积淀,形成了富有地学智慧和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即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该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治校法宝,也是校风学风的真实写照。
随着该校教育事业和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艰苦奋斗精神思想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为争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豪迈气质,到七八十年代体现“艰苦奋斗为荣,找矿勘探为荣,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再到90年代的“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激发一代代地大人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立志成才的精神源泉。
地学类专业的特色,决定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该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常年跟随老师到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青海等艰苦的野外环境中,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在野外从事研究工作,不仅训练了学生专业水平与研究方面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克服困难、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意志力。
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于校园景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艰苦奋斗精神,深深根植于地球科学和地学文化之中,也源于地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以地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把“地质元素”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大学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该校先后建成了勘探队员雕像、化石林、院士长廊、博物馆、四重门、校训碑等文化景观。如,树立在学校图书馆前的地质勘探队员雕像,不仅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缩影,还是艰苦奋斗教风学风的艺术表达,呼唤着新一代地质人早日学成、在奉献中追寻生命的真谛。
位于该校东区中心位置的院士长廊,集中展现着该校校友、在该校工作过和正在该校工作的两院院士画像。两院院士不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该校艰苦奋斗校风学风的典型与楷模。学生经过这里,都会停下脚步,感悟艰苦奋斗之于成长、成才的关系。
艰苦奋斗精神呈现于体育文化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学科中得到呈现,在体育文化中也到彰显。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验等,长期以来成为该校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攀岩训练馆,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攀岩馆,每年到攀岩馆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达5000人次,这里是学生磨练意志、勇攀高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运动平台。而户外拓展运动训练基地,由国家登山协会和该校联合建立,设有23个高低空拓展运动项目,每年有学生近1000人次参与训练,这里是培育大学生挑战自我勇气的“舞台”。
在体育文化运动方面,该校有着光荣而骄傲的历史。自1958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业余登山队,先后和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登山队,攀登了6000米以上的高峰近10座。就是凭着艰苦奋斗精神,为国家培养了王富洲、李致新、王勇峰、次洛等一大批登山健将。
从2012年到2016年年底,该校师生将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实施了“7+2”登山科考活动。所谓“7+2”,是指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极点,代表着极限探险的至高境界。在登山科考队队长董范教授的带领下,登山科考活动历时1756天,行程12万多千米,成功登顶亚洲珠穆朗玛峰、欧洲厄尔布鲁士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澳洲科休斯科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麦金利峰,并成功徒步北极点、南极点。
艰苦奋斗精神彰显于文艺活动
从客观上讲,地学事业是艰苦的事业,更是充满激情与豪迈的事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文艺活动中,围绕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挖掘时代寓意,用文学与艺术的形式,进行生动鲜活的演绎。
近年来,该校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池际尚教授生前带领学生在野外从事地质科研的事迹,分别创作音乐舞台剧《雪莲花开》和音乐交响诗《我常怀念她》,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多场演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此外,该校教师围绕地学题材和艰苦奋斗精神,创作的文学剧本《祁连山魂》,2017年获得全国首届大地文学奖。
文艺活动中充分彰显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传递思想的正能量,还宣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生命力。
艰苦奋斗精神扎根于学生心灵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文化建设中得到生动呈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得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老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时,将艰苦奋斗精神纳入到教学范畴体系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每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百个社会实践团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队,从2005年起,连续12年到广西,给贫困山村小学的孩子义务补习功课。一届一届的大学生,利用暑期休息时间,告别大城市,本着吃苦与奉献的态度,给山村的孩子上课。该团队由最开始的一个支教点——广西靖西县吞盘乡岩奉小学,发展到10余个支教点。至今“山中花儿”助学团队已派出暑期活动志愿者600余名,资助金额达25万余元,受助学生300余人次。
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该校对全校一、二年级学生实行早操制度。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要求学生从事体育锻炼。为了将早操作为制度延续下来,出操考勤和大学生综合测评结合在一起。这项制度的长期坚持,使大学生养成了勤勉、准时的学习生活习惯。
该校大力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已经深深内化到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与这所大学的文化气质、文化追求气脉相通,在今后的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将继续擦亮这张精神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