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为深地探测造好“金刚钻”——一家百年老店的绿色智能钻探装备研发纪实

杏鑫注册链接_为深地探测造好“金刚钻”——一家百年老店的绿色智能钻探装备研发纪实

  钻探,像战场上的拼刺刀、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要在地质找矿和深地探测的战场上拼赢、踢好,就要有适用的钻探装备。   我国众多钻探装备生产厂家中,被称为钻机生产“百年老店”的张家口中地装备探矿机械有限公司,无疑是颇具实力、服务很有特色的一个。他们用自己研发的钻探装备和独具特色的服务,不断更新着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推进绿色智能勘查的“金刚钻”。   百年老店专注“中国智造”   雪后的张家口气温已降到零下6度。由于企业马上整装搬迁,长96米、宽21米、高14米的装配车间供暖设施已停用,室内室外一样寒冷。但车间里仍然有工人生着火炉紧张地进行钻机调试工作。   “这是我们研发的XY-8DB型智能变频电传动钻机,2014年推出后已在市场销售11台,很受市场欢迎。”公司副总经理杨东梅说,尽管目前矿产勘查市场低迷,但这款以绿色智能为特点的新型钻机仍呈客户等货状态,张家口地质装备工业园区的新车间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为不影响客户春节后的钻探施工,只得在这里进行装配、调试。   这款钻机为什么抢手?装配工人现场演示后答案也随之明了:在司钻房,随着操纵手柄的动作,XY-8DB型立轴式钻机数字化显示屏上,钻机的转速、钻压等参数一目了然。司钻工若要了解自己的操作是否恰当,还可从预装的软件中调出各岩石类型对应的最佳参数。相较于目前勘探市场中使用较普遍的全液压和机械立轴式勘探设备,它实现了钻探工程中的人机分离,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钻工的生产安全,变频技术的应用更是大幅降低了能耗,节约了钻探成本。   这款新型钻机其实是以我国钻工最为熟悉的立轴式钻机为主机,配置变频电传动和智能化司钻房后形成的。这样搭配后,钻机既保持了立轴式钻机的“皮实”,又有了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功能,适应了钻探工程向智能转变的大趋势。在江西相山的施工统计数据显示,这款钻机每米的钻探能耗成本仅有22元,而以往的立轴式钻机每米钻探成本88元。   其实,这只是张探公司“老店不老”的一个缩影。张探公司自1953年划归原地质部后一直承担着为中国钻探机械更新和钻探行业进步的重任,累计生产性能配套的岩芯钻、石油钻、水井钻、汽车钻等各型号钻机数以万计。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进入大学,各地质学院钻探工程专业用的教材都是张探公司编写的油印本。”现已成长为张探公司总经理的马彦说。   新世纪后,随着国外矿业公司进入国内,钻探工程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绿色钻探理念也带进了国门,立轴式钻机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松动。张探公司意识到,要让百年老店延续过去的辉煌,自己的产品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智能化性能更强、操作工劳动强度更小、能耗指标更低的产品。   于是,在继续生产钻探深度300~3000米等不同型号立轴式钻机的同时,车载式岩芯和水井钻机、地热水井钻机、煤层气钻机、履带式水井钻机等满足不同施工要求和条件的产品先后问世。钻探深度1500米以上的全液压动力头式岩芯钻机、变频电传动立轴式岩芯钻机、变频电传动油气调查钻机等从张家口走向全国市场,这些具有一定自动化、智能化甚至能实现远程监控、全数据传输、设备卫星定位等功能的新型钻机的问世,改变了人们对国产钻机生产装备水平的认识,在满足国内找矿需要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钻探装备“中国智造”的魅力。   当好“四个专家”闯市场   “在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我们于2013年提出了张探公司不只是钻探装备生产厂、更是钻探机械专家的升级版服务理念,让百年老店焕发了新的活力。”马彦说,这就要求张探公司在钻探装备生产中当好“四个专家”,即钻探装备配型专家,根据用户施工条件和工艺要求,为用户提供最优的钻探机械选型配套方案;钻机设计专家,在满足市场普遍需求的同时,根据用户提出的特殊需求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钻机专业设计并组织生产;钻机制造专家,发挥核心优势为用户生产质量优良、性能合理的钻机产品;钻探服务专家,深入现场为用户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杨东梅用两个事例对这一升级版的服务理念进行了说明。   2014年2月,山东招金集团地勘公司青山李家矿区2400米深孔施工遇严重破碎地层,施工受阻。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探公司立即派出了多名钻机、钻探工艺、泥浆专家赶赴现场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新的施工方案,矿区随后的施工顺利进行,最终提交黄金资源量40多吨。一项服务,确保了这个大型金矿诞生的“顺产”。   近年来,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加大了砂岩型地浸铀矿山建设的力度。但是,国内外没一款钻机能适应地浸矿山钻探时口径大、钻深浅、搬迁频繁的要求。为降低地浸铀矿山建设的钻探成本,张探公司联合中地装(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深入现场,研制生产了SPL800型履带式地浸孔钻机。现在,他们又利用交流变频技术设计开发了新型的、具有领先技术的履带式电传动地浸钻机,在钻机上形成了产、学、研、用的新机制。   “当好四个专家的服务理念,为张探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马彦说,在国内钻探工作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张探公司近两年销售额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2016年销售收入比2015年上升了近30%。其中,智能、绿色的新型勘探设备和为客户量身订制的勘探设备销售占到了全年销售总额的20%。   扛起全国钻探机班长“峰会”大旗   1月初,冬奥会举办地大雪纷飞,但钻探人的“演兵场”热气腾腾,来自全国的140多名钻探机班长异常兴奋。在这届全国钻探机班长培训班上,他们不仅聆听到我国钻探领域钻探装备制造专家、钻探工程经济研究专家、钻探专业队伍实战专家们的授课,还有机会和同行深入切磋钻探经验与心得。   与许多培训不同的是,这个由张探公司主办的培训班,既没有常见的产品广告,也没有任何商业推介活动。“多个厂家向我们提出进行赞助,条件是在培训会场悬挂广告、培训中要安排他们产品推介。”马彦说,“这样的好意我们拒绝了。因为这个培训主要是为了让钻探机班长学习钻探工程的知识,有限的时间都用在切磋上。”   一个生产厂商办纯公益性培训,似乎与市场经济的环境“不大协调”,但这样的“不协调”却得到行业人士的热烈欢迎。自2005年自筹资金办全国钻探机班长培训班以来,虽然近几年矿产勘查热度在降低,但报名人数却逆向上升,由第一届培训的50多人上升到现在的140多人。   “钻工在实际操作中单纯凭经验的现象较为普遍,有许多不好的操作习惯,既不能发挥出钻机的最佳效率,也影响到钻探工程最佳利润的形成。”谈起即使贴钱也要办培训的事,杨东梅说,特别是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变频电传动以及带有司钻房等自动化、智能化功能的钻机进入市场后,误码操作、野蛮操作对钻机造成的危害远甚于传统的立轴式钻机,钻工素质提升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影响因素。   起初张探公司办钻探机班长培训班,本来只针对自己的设备使用客户,但没想到却引起了许多钻探队伍的意见:作为国内生产钻机的老大哥,张探公司不能这样小家子气嘛!于是,钻探机班培训也由厂家的售后服务变成了全国钻探机班长提素质的平台。   2014年,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主管钻探工程的处长姜德英赶到培训班现场考察后,当即决定今后地矿事业部的钻探工培训全部委托张探公司代为组织。

杏鑫在线注册_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

杏鑫在线注册_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

  2月23日,在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2016)》,分九方面介绍了2016年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最新进展。   在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方面,2016年页岩气调查获重大突破和发现,13口调查井获得油气页岩气重大突破与发现,开辟了6万平方公里页岩气勘查新区;北方石炭系、二叠系获得油气新发现,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取得重大进展。   在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圈定找矿靶区50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50余处,为促进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奠定了地质基础。   在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方面,发布了《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中国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报告》《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报告(2016)》。   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方面,安排1∶5万水文地质调查4.4万平方公里,1∶5万地质灾害调查2.1万平方公里 ;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建立了地下水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等。   在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方面,开展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基础支撑、地质矿产调查战略规划支撑和国土遥感综合调查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支撑服务力度。   在“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方面,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编制国家“十三五”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规划(2016-2020 年)专题研究报告等,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内的27 个国家合作开展了不同比例尺地质地球化学填图。   在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方面,全国地质资料馆共提供各类地质信息服务超过325万人次;新增20 万个钻孔数据提供服务,总服务量超过60 万个。   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首次对南海海底地理实体进行系统命名,245个大中型地理实体命名获国务院批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提高了重大工程建设保障能力。   在地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解决影响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需要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在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地质勘查技术、科学钻探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和新进展。新发现印度—亚洲碰撞带由挤压到走滑构造转换的重要证据,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装备完成优化试制,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形成创新体系。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支撑能源资源找矿突破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支撑能源资源找矿突破

  记者了解到,2015~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断加大常规油气、页岩气、铀、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矿产和铜、锰、金等大宗紧缺矿产以及锂、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调查评价力度,组织实施了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资源调查等计划,经费投入达90.4亿元(占两年地质调查总经费的62.8%),实现了南方页岩气、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北方砂岩型铀矿、海域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矿产重大突破,以及西藏铜矿、贵州锰矿、四川锂矿、新疆晶质石墨矿等一批重要找矿突破。   事实表明,我国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已基本形成海域陆域并重、东部西部并重、常规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并举、大宗紧缺矿产与战略新兴矿产并举的新格局,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优化能源资源结构、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取得系列新突破和新发现——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支撑   ——北方等油气调查开辟50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拓展3套油气勘查新层系,圈定20处油气远景区   开辟50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取得了北方油气调查新区的重大突破。创新性提出我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不存在区域性不整合、沉积连续、没有发生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的新认识,首次确认银额盆地为石炭系-二叠系大型含油气盆地,开辟了12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圈定松辽盆地外围5个侏罗系含油气中小盆地,开辟了辽西地区20万平方千米火山岩覆盖区侏罗系勘查新区;在新疆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周缘矿业权空白区和退出区块开辟了18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圈定了新疆柯坪冲断带、松辽盆地外围阜新-金羊-凌源、银额盆地居延海凹陷等20处油气远景区,开展油气战略选区调查工作。此外,在羌塘盆地勘查新区识别出两个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大型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方向。   拓展3套油气勘查新层系,取得了新层系的重大突破。创新性提出我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不存在区域变质的新认识,首次发现4套烃源岩,证实了石炭系-二叠系是我国北方油气调查重要新层系;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和调查井钻探,在厚层火山岩下侏罗系发现油气显示,证实了松辽盆地主力勘查层系白垩系之外,火山岩覆盖下的侏罗系是重要新层系;在辽宁省凌源市牛营子地区实施的牛地1井钻遇碳酸盐裂缝型油气显示,证实了中新元古界为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调查新层系。   ——陕西延安宜参1井、内蒙古突泉盆地突参1井等获得新区新层系油气新发现   创新性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顺层岩溶侧向运移也可形成良好风化壳储层的新认识,在陕西延安地区部署实施的宜参1井在奥陶系风化壳钻获3.7万方/日的工业气流,是宜川地区奥陶系风化壳首口日产过万方的参数井,开辟了3500平方千米勘探新区,预测资源量1000亿立方米;在突泉盆地发现了2个中生界凹陷,采用重磁电震联合部署与反演方法,明确了盆地结构,预测了油气发育层位,部署实施突参1井取得重大油气发现,经压裂获轻质原油。   ——支撑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优选11个有利勘查区块招标出让,引导后续商业性油气勘查工作取得油气重大突破   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取得的新成果与认识基础上,在银额盆地优选6个有利勘查区块竞争性出让,中石化中原油田和延长石油在务桃亥勘查区拐子湖凹陷获日产原油51.67立方米、天然气7290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气流,在温图高勒勘查区哈日凹陷获日产9.15万立方米(无阻流量)的高产工业气流,实现自1955年以来银额盆地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是公益性地质调查引领商业性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的成功典范;在新疆优选5个有利勘查区块进行招标,其中4处成功出让,新疆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海域油气调查圈定8处远景区,开辟20万平方千米新区,南黄海首次钻获多层油气显示   在尚无商业性油气发现的南黄海、东海陆架西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中生界)等重点海域开展海洋油气资源普查面积45.8万平方千米,圈定远景区8个,面积20万平方千米,新增远景资源量68亿吨油当量,使我国海域油气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15亿吨油当量。在远景区内进一步圈定油气有利勘探区带8处,面积3.35万平方千米,落实重点目标8个。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实施了大陆架科学钻探,首次在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中钻获多层油气显示,实现了南黄海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的重要进展;在北黄海钻遇含油气层段21个,厚度累计超过70米,实现了致密油勘探新突破。通过海上油气资源调查,揭示了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极大地拓展了海域油气调查新空间,引领和带动了商业性油气勘探。   非常规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为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示范   ——南方页岩气调查开辟6万平方千米新区,拓展9套新层系,圈定10处远景区、优选14个有利勘查区块   开辟6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取得了页岩气调查新区的重大突破。以往我国南方油气页岩气突破均来自四川盆地、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等盆地内,盆地外复杂构造区一直未获重大突破或发现。   通过在四川盆地周缘、武陵山、滇黔桂、中扬子、下扬子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开辟了6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圈定了正安-酉阳、宜昌-长阳等10处页岩气调查远景区,基于重大突破和发现成果,优选了正安、秭归等14个页岩气有利勘查区块,支撑新一轮页岩气招标工作。   拓展9套盆地外复杂构造区新层系,取得了新层系的重大突破。在四川盆地、江汉盆地等盆地外,新发现震旦系陡山沱组、灯影组,寒武系岩家河组、天河板组,奥陶系宝塔组,志留系石牛栏组,二叠系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9套油气页岩气新层系。安页1井首次发现志留系石牛栏组和奥陶系宝塔组含油气地层,同时在四川盆地外首次在二叠系栖霞组发现了厚达147米的含油气地层;鄂阳页1井在震旦系陡山沱组获得我国最古老层系页岩气流,鄂宜地2井发现灯影组礁滩相含油气地层,鄂宜页1井首次发现寒武系岩家河组含油气地层和寒武系天河板组裂缝性天然气藏;港地1井、泾页1井获得二叠系大隆、龙潭组海陆交互相页岩油气新发现。   ——取得贵州遵义安页1井、陕西米脂镇钾1井、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鄂阳页1井、四川达州华地1井、安徽宣城港地1井页岩气系列重大突破   贵州遵义安页1井一举获得二叠系栖霞组,志留系石牛栏组、五峰-龙马溪组和奥陶系宝塔组“四层楼”式天然气、页岩气重大突破。其中,石牛栏组含气地层累计厚68米,经压裂获超过10万方/日的高产稳产工业气流。安页1井油气调查的重大突破被认为是历史性、里程碑式的,对于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贵州省油气勘查是开天辟地的,圆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和贵州人民60多年的油气梦;陕西米脂镇钾1井首次在石炭系海陆过渡相实现页岩气重大突破,获得页岩气井口流量5.7万方/日,计算无阻流量11.4万方/日;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钻获水井沱组86米厚高含气页岩气层、鄂阳页1井首次在我国最古老地层震旦系陡山沱组钻获页岩气流;四川达州华地1井在川东高陡构造带首次钻获页岩气流;安徽宣城港地1井在二叠系大隆组等层系获得“一油三气”重要发现,实现了页岩气调查在长江经济带从上游向中游、下游拓展的整体突破态势。贵州遵义、湖北宜昌有望成为新的页岩气勘查示范基地。上述页岩气调查突破和发现有力支撑了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国家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   ——预测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1000亿吨油当量,海域钻探证实2个超千亿方级水合物矿藏   在西沙海槽、琼东南海域、神狐海域及东沙海域圈定了6个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24个钻探目标区,预测远景资源量达744亿吨油当量。在青南藏北冻土区优选出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有利成矿区块,预测陆域远景资源量达350亿吨油当量。   通过实施钻探调查,证实2个超千亿方级水合物矿藏,实现海域找矿重大突破。其中,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探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千米,控制资源量达到1000-1500亿立方米(折算成天然气)。在神狐海域钻探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128平方千米,控制资源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   ——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取得重大进展,松辽盆地油铀兼探、鄂尔多斯盆地煤铀兼探取得重大突破,重塑我国铀矿勘查开发新格局   积极探索“油铀兼探”和“煤铀兼探”的综合找矿新机制,围绕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等我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煤田、油气田区开展铀矿调查,对近15万个勘查开发钻孔进行筛查,发现铀矿异常孔13000余个,圈定铀矿找矿靶区200处。经钻探验证,发现具有中大型远景规模的矿产地12处,为后续勘查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砂岩型铀矿新增资源储量快速占据“半壁江山”,初步形成以北方砂岩型铀矿为主的资源分布格局。   在鄂尔多斯盆地排查钻孔3万余个,圈定找矿靶区40处。经钻探验证,在东北缘塔然高勒地区、西缘宁东地区、南缘黄陵地区落实矿产地8处,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形成3~4个大型铀矿床,扩大了鄂尔多斯盆地铀资源规模;松辽盆地油田区筛查钻孔近11万个,圈定找矿靶区18处,经钻探验证发现厚大工业矿体,落实2处新发现矿产地;准噶尔盆地筛查煤田钻孔2000余个,经钻探验证,在盆地东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均发现工业矿体,东部地区已提交一个具有大型远景规模铀矿产地。   ——查明浅层地温能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地下热水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青海发现我国首个可大规模利用干热岩资源潜力区,奠定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基础   完成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浅层地温能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336个地级以上城市80%的土地面积适宜利用浅层地温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省份,可用于建筑物供暖和制冷,能够实现建筑物夏季制冷面积326亿平方米,冬季供暖面积322亿平方米。提高浅层地温能高效利用每年可节煤2.5亿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亿吨。   查明全国地下热水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以中低温为主,高温为辅。中低温地下热水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苏北、松辽、江汉、汾渭等15个大中型盆地,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8.28亿吨;其余山地丘陵区中低温地热资源折合标准煤0.19亿吨,温泉多分布其中。高温地下热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四川和台湾地区,每年可采资源量折合标准煤0.18亿吨。   启动干热岩资源勘查工作,发现我国首个可大规模利用干热岩资源潜力区。初步测算我国地下3~10千米范围内干热岩资源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在青海共和盆地中北部发现了埋藏浅、温度高的干热岩,钻孔控制面积已达150平方千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可大规模利用的干热岩资源。   大宗紧缺矿产地质调查取得系列找矿重大突破——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阶段目标实现,促进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   ——铜、铅锌、锰、金、钾盐等大宗矿产取得一批新发现,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矿种勘查5年目标全面实现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累计提交找矿靶区1700余处,引导拉动商业性勘查新发现700余处大中型矿产地,铜、铅锌、金、锰、钨、钼等矿种发现一批世界级超大型矿床,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矿种勘查5年目标全面实现。其中铜、铁、铝土、锰、钾盐完成或超额完成了5年目标任务,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   ——公益性地质调查引领商业性矿产勘查,初步形成亿吨级铜、亿吨级铅锌远景地带,促进形成3处千万吨级铜、2处千万吨级铅锌、1处亿吨级锰和1处千吨级金资源基地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重要矿集区和大型资源基地,部署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批重要找矿新发现,圈定找矿靶区80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80余处,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勘查,为初步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   初步形成了我国西部亿吨级铜矿远景地带,主要包括班公湖-怒江、冈底斯和西南三江等成矿区带。其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不杂、波龙、铁格隆南等大型-超大型铜矿床,累计探获资源储量1917万吨,奠定多龙千万吨级铜资源基地;冈底斯成矿带累计探获铜资源量3200万吨,奠定驱龙-甲玛千万吨级铜资源基地;西南三江成矿带累计探获铜资源量2000万吨,奠定滇西北千万吨级铜资源基地。   初步形成了我国亿吨级铅锌矿远景地带,主要包括西昆仑、西南三江和环扬子等成矿区带。其中,新疆西昆仑成矿带火烧云铅锌矿探获资源量1895万吨,湖南花垣地区累计探获铅锌资源量1177万吨,奠定了两处千万吨级铅锌资源基地。   在贵州铜仁地区实现40年来我国锰矿找矿最大突破,发现和评价了西溪堡、桃子坪、道坨和高地等4个亿吨级锰矿,累计探获资源量6亿吨,奠定了一处世界级锰矿资源基地。贵州锰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比重达26.2%。此外,湘中-桂中地区锰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圈定找矿靶区8处,估算资源量1.27亿吨。   初步形成1个千吨级金资源基地。胶东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取得一批重要找矿新认识,证实三山岛矿带向北东、焦家矿带向南均有延伸,商业性勘查累计探获金资源量超过4000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预测未查明资源量4000吨以上,有望成为我国首个万吨级金资源基地。   ——开辟大兴安岭中南段锡矿、东昆仑镍矿、西昆仑锰矿等重要找矿新区,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最终目标实现拓展了新区   大兴安岭中南段取得锡矿找矿突破,地质调查在内蒙古维拉斯托新增锡资源量8.9万吨,商业性勘查在白音查干新增资源量6.5万吨,拓展了锡矿找矿新领域,成为继南岭和云南个旧之后又一重要锡矿集区;青海东昆仑新发现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探获镍资源量达110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镍矿,外围仍有巨大找矿潜力,拓展了我国镍矿找矿新区;新疆西昆仑玛尔坎苏地区新发现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等富锰矿床,300米以浅已探获锰矿资源量3000万吨(平均品位30%以上),含锰岩系层位稳定、东西延展大于100千米,资源远景超过1亿吨,有望成为国家级富锰矿勘查开发基地。   锂、“三稀”、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资源保障   ——四川甲基卡外围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00万吨,奠定了1处世界级锂辉石资源基地   四川甘孜州甲基卡矿区外围实现了重要找矿突破,累计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00万吨(平均品位1.41%),全区探获资源总量超过200万吨,同时共伴生铍、铌钽、铷、铯、锡等矿种,均可综合利用,奠定了1处世界级锂辉石矿资源基地。此外,新疆西昆仑取得锂矿找矿重大发现,大红柳滩地区新发现阿克塔斯锂矿,探获氧化锂资源量8.6万吨、平均品位1.48%,估算氧化锂远景资源量达50万吨,有望促进形成一处大型稀有金属矿资源基地。   ——新发现新疆奇台黄羊山2000万吨级晶质石墨矿,有望形成一处新的晶质石墨资源基地   新疆奇台县新发现黄羊山超大型晶质石墨矿,估算资源量2122万吨,平均固定碳含量7.01%,大鳞片晶质石墨占比达30~35%。黄羊山石墨矿的发现使新疆一跃成为石墨资源大省,在原有黑龙江鸡西、萝北等6大石墨资源基地基础上,有望形成新的晶质石墨资源基地。此外,河北张家口新发现义哈德晶质石墨矿,估算资源量343万吨;藏东地区新发现青果晶质石墨矿,其矿床成因及矿石类型与新疆黄羊山石墨矿相似,具大型矿床规模远景,有望结束西藏无石墨资源的历史。   ——云南、贵州中重稀土找矿取得新发现,有望成为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战略接续区;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调查取得新发现,提交一批大中型规模矿产地   在云南梁河和腾冲一带新发现陇把、吕连两处重稀土找矿靶区,预测稀土氧化物12万吨,达大型矿床规模;贵州威宁-水城地区磷块岩矿床中稀土资源评价取得新发现,初步估算稀土金属量近10万吨,有望成为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战略接续区。   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调查取得新发现。新疆富蕴县新发现沙依肯布拉克铍矿,新增氧化铍资源量2100吨,达中型矿床规模。新疆阿勒泰别也萨麻斯稀有金属矿预测氧化铍资源量3130吨,达中型矿床规模。福建霞浦大湾铍矿床,预测氧化铍资源量1340吨,有望达到中型规模。福建永定新发现大坪潜火山岩相花岗斑岩型钽矿,估算五氧化二钽资源量1.36万吨,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湖北竹溪天宝地区新发现3条铌矿化带,预测五氧化二铌资源量100万吨以上,达大型矿床规模。

杏鑫注册链接_2017年公益性地质调查锁定四大目标

杏鑫注册链接_2017年公益性地质调查锁定四大目标

  公益性地质调查作为引领地质找矿的先导,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者从2月23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将围绕四大目标助力找矿工作。 ——全力推进五大科技攻坚战。一是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获得重大突破。二是南方油气页岩气调查,开展四川盆地及周缘、武陵山、滇黔桂、中下扬子等页岩气新区勘查评价,建立2~3处页岩气勘查示范基地,开创页岩气勘查新格局。三是西藏羌塘油气调查,精心组织实施羌参1井油气参数井钻探工程,获得羌塘盆地钻井、录井、测井等地质地球物理系列重要参数,同时获得工业油气流。四是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加强银额、准噶尔、柴达木、松辽等北方大型盆地新区新层系调查,围绕重点区域,特别是石炭系-二叠系部署参数井和调查井,力争实现战略突破。五是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以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二连等盆地为重点开展评价示范,获得重要突破。 ——推进大宗紧缺和战略新兴矿产调查取得新发现。以铜、金、锰、锡、钾盐等大宗紧缺矿产和锂、石墨、“三稀”等战略新兴矿产为重点,加强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深化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认识,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勘查,促进形成一批千吨级金、亿吨级锰、千万吨级石墨、百万吨级锂资源基地,形成亿吨级铜、铅锌远景地带,为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奠定基础。 ——推进大型能源资源基地地质潜力、技术经济、环境概略评价试点示范。围绕大型矿集区及大型能源资源基地,择优部署地质潜力、技术经济、环境概略评价等综合地质调查工作试点示范,开展大型能源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区划研究,总结提出大型能源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大型能源资源基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围绕“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推进深部地质调查。坚决贯彻中央“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决策和国土资源部党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部署,聚焦国家能源资源重大需求,揭示大型含油气盆地和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区深部地质结构,评价深部油气资源、地热资源和矿产资源勘查潜力和利用前景,拓展油气资源“第二勘查深度”和矿产资源“第二找矿空间”,力争在深部能源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关键的勘查及利用技术突破,推动我国深部地质调查和研究率先实现国际领跑,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提供示范,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杏鑫在线注册_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人谈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定位

杏鑫在线注册_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人谈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定位

  近年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聚焦科技创新,推进“矿地融合”,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了该院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   中国矿业报:贵院是如何准确确定和把握地质工作定位?   负责人:我们确定的发展定位是:聚焦(培育)政府需求、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发展思路是:服务城市化进程、向生态环境拓展,走“矿地融合”之路,在成果转化中荣光。   根据江苏省情和自身定位,我们在实施传统地调工作的同时,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聚焦重大战略,敏锐捕捉地质工作的新机遇。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苏南地区成为中国首个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我院精准地把握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新机遇,为保障江苏沿海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健康发展,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成功启动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两个投资均超3亿元的重大项目。我院以此为抓手,寻求整合路径,积极推进延伸工作并取得良好进展。   二是聚焦城市发展,有序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围绕制约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资源保障能力,在完成了苏州、镇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之后,又相继实施徐州、泰州、宿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保障。   三是聚焦生态文明,积极谋划地质工作改革转型。围绕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资源管理,我院拓宽服务领域,多途径申请项目。业务结构由传统的服务地矿管理的地质找矿、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拓宽至服务于土地管理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耕地质量监测、土地质量整理、储备土地质量评价、农村(水利)土地确权登记等业务,项目来源多、研究方向广。   中国矿业报:在地质调查方面贵院取得了哪些成果?   负责人:一是地质调查经费投入更为多元。   在当前地质工作经费投入有所萎缩的形势下,我院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业务调整积极争取土地类经费,省投以上项目强化市县二级经费配套。在国家投入下降的情况下,我院公益性地质科研工作经费规模不降反升,从2011年9638万元,上升至2016年15959万元,同比增加60%以上。   二是服务国土资源工作更为全面。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生态管理。我院实施了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江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等一系列服务土地管理的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布设土壤监测点进行常规动态监测,初步查明我省耕地重金属污染与有机污染的基本情况,编制全省土壤环境监测年报,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修复建议,初步探索了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土地管理工作走在前列。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地质环境管理。做好省及各市地下水考核点位的核查、保护与替换工作;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编制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地质环境监测公报;建立全省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实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气象等数据实时传输,为地下水监督考核、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成效显著,连续13年实现安全度汛。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编制完成《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及8个市、5个县的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完成省级、市级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试点和抽查,石榴子石、金红石矿业权出让方式普查,矿产资源普查、地热资源调查等工作,研发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信息服务平台并上线运行,为“一带一路”战略、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对服务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岸线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等四大领域的成果表达方式进行了创新,将地下水、滩涂、地下空间等方面的相关结论、建议及成果呈送各级政府部门,有的已被采纳。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积极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模式,编制完成《苏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图集》,作为“百年地调”献礼成果;以苏州市和宜兴市作为中心城市及典型县级市的试点先行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打开了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快速合理应用的突破口,研究成果在苏州、宜兴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及苏州高新区“两规合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   三是地质工作社会影响进一步彰显。   成果得到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业务范围得到扩大。提交的江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课题凝练的决策咨询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认可和相关部门的好评;推进“矿地融合”内涵深化被列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17年7项重点突破工作任务;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连续三年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在江苏省研究落实“土十条”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参谋作用,被江苏省环保厅列为“土十条”重要支撑单位;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交的沿海地区地下水综合利用、滩涂资源潜力、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影响不断扩大。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中,连续十三年实现安全度汛。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2月正式挂牌。作为全国地调院系统首批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在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开放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已经成为我国地裂缝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队伍综合建设能力不断提高。   构筑科技人才高地。一是建立和完善灵活的激励分配机制。二是执行《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评选及管理办法》。三是实行科技功臣、学术论文、科技奖项奖励制度。四是重大项目实行院领导督导制度和项目质量检查制度。五是塑造科技领军团队。截至2016年,我院在职职工共442人(博士19人,硕士17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2人。高级工程师158人(正高46人,副高11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3人。   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将文明建设与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国土资源先进单位、全国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全国地质找矿先进集体、全国公益性队伍能力水平A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省部科技成果丰硕。多年来获各类科技奖项13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32项,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成果奖17项,厅局级奖项88项。   中国矿业报:为全面服务和支撑国土资源工作,下一步贵院将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负责人:一是深化江苏沿海地质调查成果。我们力争在地下水资源开发、滩涂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地热(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面沉降防治、基本农田与水土质量控制等方面衍生出政府管理政策,从源头上规范人类开发行为,使研究成果持续发挥基础先行作用。   二是苏南综合地调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苏南地区新型绿色能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合理开发以及更高标准地质环境保护等工作,提出基于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苏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力争研究成果促进苏南地区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协调发展,为苏南地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提供地质支撑。   三是总结凝炼“矿地融合”成果体系。按照“需求-目标-成果-应用”的模式,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深化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研究,为出台推进“矿地融合”实施意见提供支撑。开展成果落地的先试先行示范工作,重点考虑在“三线”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进一步加强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力度,建设以耕地质量监测网为核心,融合原有地面沉降、地下水监测网的全省国土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发布全省耕地生态质量监测公报,为决策部门应对农产品安全及重金属污染等热点问题提供支撑。   开展一站式“地质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地质环境“一张图”工程提供服务入口,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样的地质信息服务,推进地质环境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四是打造城市地质调查精品工程。在常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找准地方需求,为城市合理规划、科学管理、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从三个方面转变思路: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深地探测战略”的内容之一,解决好地下空间安全利用问题迫在眉睫,后续城市地质工作将以此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2.从偏重于调查深层地下水转变为从浅层地下水、土壤污染着手,为政府制定“海绵城市的建设”、“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等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3.有针对性地开展点状、小区域的示范工作,加大研究的深度,从定性化向定量化转变,使城市地质项目既有对整个城市查家底的普遍意义,又有特色和亮点项目。□

杏鑫怎么注册_华东冶金地勘局实施“12345”战略

杏鑫怎么注册_华东冶金地勘局实施“12345”战略

  记者日前从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工作会议上获悉,2017年是安徽省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三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安徽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该局今年提出“坚持一个中心、推进两大创新,构建三大格局,夯实四大平台,实施五大工程”的“12345”发展战略,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调优结构、补齐短板,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地勘经济发展升级版,为实现“三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一个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和加快发展、提升效益为中心,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谋发展,在地勘单位深化改革、规范管理的大背景下谋发展,在坚持转型升级、突出质量效益的前提下谋发展,在结合地勘单位自身实际中谋发展。   推进两大创新,就是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在地质找矿重点项目、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产业发展重点行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创新实力。深入推进管理创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事、财务、审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激励机制。   构建三大格局,就是要完善“大地质”工作格局,坚持地质找矿主业地位,大力发展地质服务业,力争形成产业规模。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专业服务产业;打造“工程建设”新格局,稳步发展工程勘察、基础施工,加强地质钻探工作,全面进军地灾治理、地基处理等施工领域,努力开拓建筑业房建总承包市场、高端市场、一级市场和新能源产业新市场;推进“华冶制造”产业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粉末冶金科技型企业进程,实施“倍增计划”,做大规模;紧抓与江汽集团合作机遇,紧盯军工行业市场,努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玻钢产品总量扩展;更新改造技术装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推进金刚石产品优化升级,实现超硬材料市场新突破。   夯实四大平台,就是要继续加强环境地质平台建设,发挥环境地质工程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开放发展,深化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以资质升级实现市场拓展,以项目实施带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影响力。继续加强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在统一资质品牌、统一市场运作、统一资源配置上下功夫,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全面发展,为打造新的发展增长点创造良好条件;继续加强土地规划平台建设,强化地源公司内部管理,提升资质等级,拓展业务范围,为局属单位调整产业结构、分流安置职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支撑;继续加强安全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质,开拓属地市场,业务由点到面向外发散。   实施五大工程,就是要实施人才强局工程,改善现有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人才新高地。实施安全发展工程,坚持党政齐抓,上下联动,全员共治,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生产目标;实施民生保障工程,在保障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在建民生项目进度;实施和谐华冶工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共享发展,努力打造过硬的地勘队伍;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工程,坚持发展和党建两手抓、两手硬,为全年工作做好服务和保障。   

杏鑫注册链接_贵州瓮安责令停止涉保护点磷矿开采

杏鑫注册链接_贵州瓮安责令停止涉保护点磷矿开采

  4月10日,一篇题为《贵州瓮安:一座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的文章刊发,对贵州省瓮安县磷矿挖掘危及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的现象进行了报道。报道经微信、微博传播和各大主流媒体转载,形成了广泛的舆论影响,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记者近日从瓮安县政府办获悉,该县已经成立了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4月10日上午,瓮安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涉及保护点的开采已经下令停工,化石保护工作已经做了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10日晚,记者分别与瓮安县人民政府桂国全副县长、瓮安磷矿分管行政工作的副总经理姚思波等联系。   桂国全表示,4月2日举办“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后,当地政府就要求会议期间实地考察的几个点停止开采,其他矿区待化石保护区范围划定后再责令相关企业停止开采。   对于桂国全的表态,记者从姚思波那里得到证实。他表示“研讨会上看过的点我们都停了”,但是他也坦陈,10日当天他并未收到任何关于做好化石保护工作的通知。   据了解,研讨会期间实地考察了3个点,都是过去20年开展化石研究的老剖面。其中,一个已经完全没有了,一个被坍塌的山体覆盖,一个被部分覆盖。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去年11月圈定的3个保护点,一个已经挖光了,还有两个尚未进入开采范围,但是也相距不远。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瓮安县委县政府以及保护区所涉及的两家企业早在8天前举办的研讨会上,就已经表示将积极采取措施支持、配合科学研究工作。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表示,作为化石和地质遗迹保护主管部门,他们将积极指导、监督瓮安化石产地保护工作。目前,该厅已要求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内立即暂停采矿工作。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积极配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等科研机构专家,在2017年4月底之前圈定瓮安生物群核心化石产地范围,完成地质概况、灾害风险和磷矿采矿权等详细调查报告,6月底之前完成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区规划报告并上报,该厅将在收到报告一周之内组织专家评审,并将结果上报贵州省政府。   瓮安县委、县政府也表示,参加了此次生物群化石保护与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后,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瓮安生物群的重大科学意义,也明白它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早期生命化石产地,将无条件支持对它的保护工作。并指定副县长桂国全具体负责这项保护工作,尽快制订化石保护方案。   据了解,保护区范围内还涉及到一家国营矿和一家民营矿。其中,瓮福集团作为国企,声明将积极配合对瓮安生物群化石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发掘工作,希望国家能够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该集团也表示将投入矿山地质灾害保护经费参与化石保护工作。而作为民营企业的瓮安磷矿,其负责人表示,将全力配合瓮安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但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妥善处理相关矿权置换和人员安置等问题。

杏鑫怎么注册_中越海上地质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杏鑫怎么注册_中越海上地质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越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全新世沉积演化对比研究2017年度成果交流会近日在青岛成功举办。   据了解,该项目是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时签署的《中越联合声明》中亲自宣布启动的项目,是中越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中越专家及学者在越南北部湾地区构造与三角洲演化、人类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化、红河三角洲被捕地貌演化、东海内陆架悬浮沉积物输送的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会议现场    中国外交部边界事务顾问马亚欧在致辞中表示,中越低敏感领域海洋合作是中越两国海上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的重点工作;中越双方经过多年努力,在推动海上合作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堪称两国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的示范项目。   中方技术专家小组组长张海啟指出,中越两国项目合作在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对项目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按进度于明年完成第一阶段合作结题,在两国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框架下开展好后续工作。   越方代表越南科技翰林院副院长杨玉海在讲话中回顾了两国项目合作历程,并表达了希望双方在此项目上继续合作的愿望。他认为,项目为两国科研人员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对提高越方海洋地质工作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越方访华人员的科研业务能力得到了锤炼与拓展。   会上,中越双方专家围绕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化、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效应研究、大陆架科学钻探、海岸带侵蚀监测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研讨,并通过技术研讨、野外考察、专家组磋商等方式对上一阶段成果进行了充分交流,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磋商。   来自外交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越南外交部、越南科技翰林院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所、越南科技翰林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近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南岭成矿带矿调项目形成一批重要成果

杏鑫注册链接_南岭成矿带矿调项目形成一批重要成果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获悉,“十二五”期间,“南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计划项目在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找矿方面均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   南岭成矿带横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与大陆花岗岩有关成矿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该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大、矿业基础好、工作程度高、采选冶产业发达,是我国南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的重要资源基地。   “南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投入总经费近4.5亿元,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3.35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2.91万平方千米、1∶5万矿产地质调查2.91万平方千米、钻探4.7万米,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是基础地质取得一批新认识与新进展,为重新认识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桂北震旦纪硅质岩中获得磷质壳体微体生物化石,桂西发现晚泥盆世腕足类Dzieduszyckia化石群、泥盆纪牙形石和晚三叠世海相双壳类化石,粤北发现大量晚三叠世植物群等;建立了华南地区高精度年龄体系支持的前寒武系岩石地层序列,赣南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中发现冥古宙锆石核,搭建了南岭地区侵入岩精确年代格架和构造-岩浆事件序列;以最新成果资料为基础,重新划分了构造单元,研究认为复式岩体中具有高分异特征的补体花岗岩有利于成矿,地幔流体在锡多金属矿形成过程中起到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系统总结了成钨、成锡花岗岩判别标志,建立了南岭地区钨锡矿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划分了找矿远景区,指出南岭成矿带钨锡多金属的找矿方向。   二是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一批新成果,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阶段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共圈定物化探各类异常近千处,新发现矿(化)点300余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45处,圈定找矿靶区170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有力拉动了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利用“南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计划项目成果申请各类地勘基金、商业性勘查项目共30余项,经费超亿元。探获资源量:锰矿石5350万吨、铅锌60万吨、三氧化钨7.4万吨、锡1.6万吨、铝土矿1.74亿吨、金15.6吨、银520吨。   三是地质工作程度显著提高,增强了服务国民经济建设能力。“十二五”期间,提交1∶25万地质图3幅、1∶5万地质图69幅、1∶5万矿产地质图82幅以及一系列成果报告。截至2015年底,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248幅,面积约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5%;累计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156幅,面积约7.27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32%;1∶5万重力、地磁、化探、重砂测量完成比例分别为6.75%、9.07%、30.48%、11.35%;编制1∶75万《南岭成矿带地质矿产图》、《南岭成矿带成矿规律图》、《南岭成矿带重要矿产综合预测区分布图》、《南岭成矿带找矿远景区及找矿靶区划分图》和《1∶50万南岭成矿带地质图》等系列图件。根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在2000米以浅预测资源量:铁矿石132亿吨、锰矿石5亿吨、金734吨、银矿4万吨、铜矿373万吨、铅矿2605万吨、锌矿4612万吨、钨矿805万吨、锡矿596万吨,充分显示了南岭成矿带巨大的资源潜力。   四是成果得到社会认可,转化成效显著。同时,出版《南岭锡矿》、《南岭地区地球化学图集》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杏鑫登录注册_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国地质学会6年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二

杏鑫登录注册_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国地质学会6年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二

  2012年8月6日,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作为全球地质学界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在中国地质学会的组织下,来自中国的800多名地质学家参加了本次大会。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代表中国地质代表团在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学家的使命和责任》的主旨发言。另外还有14名中国专家在9个专题研讨会上担任召集人,59名中国专家学者做了大会发言,全面展示了中国在地质科技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全面提升了我国地质科技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地科联理事会会议和新一届的国际地科联领导机构选举工作,中国地质学会促成了国际地科联秘书处迁至中国,这也是国际组织秘书处第一次落户发展中国家。   “组织开展国内外高规格学术交流活动,让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更多地走上国际舞台,促进了我国地学科技长足发展,是中国地质学会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表示。   近年来,我国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地质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勘行业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地质学会始终把组织好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促进地学科技繁荣,推动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孟宪来说:“作为一个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国地质学会必须要发挥优势,针对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和地学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期在交流中提升创新水平、提升成果高度、提升影响力度。”   据了解,6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共开展各类学术活动240余次,组织参加47400多人次,发表论文或摘要17300余篇,学术交流成效明显,形成了系列品牌学术会议,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等领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强劲的需求。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地质科技发展形势、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我们组织、引导地质科技工作者围绕资源、环境、减灾防灾、基础地质理论、前沿研究课题、关键技术方法、地学信息化建设、成果共享等重大问题加强学术交流,开办培训班,注重学术交流质量和效果。”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介绍说。   据了解,近几年,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会组织40~50场主题鲜明的学术会议,形成了系列学术会议品牌,从2011年至今,召开了以“支撑、引领——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服务”、“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等为主题的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还有围绕矿床领域学科发展、找矿实践、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召开了多次“全国矿床会议”、“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等,会议规模都在千人以上,达到了较好的交流效果。   中国地质学会所属的57个二级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也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等,有力地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对促进和完善我国地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围绕“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和矿业合作召开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矿业合作论坛”,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出谋划策;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多家企业举办的“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围绕深部地球探测技术、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科学钻探施工方案、页岩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工程勘察与施工技术等内容,交流探讨解决复杂地层钻探难题;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洞穴专业委员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专业委员会、徐霞客研究分会,以及矿床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教育等有关分支机构也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6年来,中国地质学会还针对地学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岩石、构造、矿床、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古生物学等基础地质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系列学术交流会,并提出新理论、新认识、新观点,促进了基础地质学科的进步。针对物探、化探、遥感、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研发、数据处理与成图、地质大数据等地质技术问题,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系列研讨会,交流技术新进展和在解决基础地质研究、资源能源勘查、重大环境问题中应用效果,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围绕国际上出现的纳米地质、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金属能源、绿色矿山、农业地质等新兴地质学科,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论坛、报告会、培训会,就相关基础理论、勘查与开发技术进行交流,推动了新学科的发展。   唱响国际地学强音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学国际学术舞台上,深度参与学术研讨与交流。”朱立新表示,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方面展示我国在地质科技、地质调查、资源能源勘查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与重大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力。   2016年8月,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南非开普敦成功召开。除了组织我国近400人的地质代表团参加本次大会,中国地质学会还在会议期间组织出版了《中国地质代表团论文集》,集中展出了近几年中国地勘行业取得的59项科研成果,并成功推荐了国际地科联秘书长竞选人选。   2016年华人地质学家成秋明教授成功当选为第35届国际地科联主席,约30多位中国科学家任职国际组织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中国地质界的国际话语权得到全面提高。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连续12年主办国际地科联机关刊物《Episodes》,并推荐了40多位中国地质科学家当选为国际地学组织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   有人评价说,一系列成果的取得,表明我国正在全面深入地参与管理国际地科联事务,提升了我国地学界的积极态度和做好地球科学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国的地质学家们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我国地质科学家的风采,提高了我国地质科学家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在国际地学交流方面,中国地质学会还在2013年、2015年分别组织召开了“中美地质学会第一、二届学术研讨会”、“第八届、第九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2014年组织召开了“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大会”等高规格的国际学术盛会,以及由非开挖技术、地质旅游和地质公园、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地质学史等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组织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展览会。   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以其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参与,促进了世界地质科技交流和进步。“众多中国地质学家积极参与到这些学术活动中来,通过交流学习,全面推动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地质教育和学科建设工作,也初步实现了与国际顶尖地质学家的直接对接,为培养我国的国际型地学人才奠定了基础。”孟宪来表示。   实施精品期刊工程   “中国地质学会还通过打造精品刊物,实现了服务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据朱立新介绍,6年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协办地质科技期刊共有19个,其中,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论评》3个刊物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声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地质学报》(英文版)已被《SCI》、《地质学报》(中文版)被EI等20多个国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在最近几年SCI公布的各学科影响因子排名中,该期刊也一直位列我国地学期刊第一名,其影响力指数更是位居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8名。据了解,该期刊在2012年~2015年获得了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资助,资助金额为每年200万元,全国仅有5个刊物获此资助;在2016年~2018年,获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技期刊攀登计划”项目资助,每年资助经费180万元,全国有16个刊物获此殊荣;该刊还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百强报刊”称号。   此外,《地质学报》中文版登载的古生物部分,被汤森路透旗下数据库收录,为今后进入SCI奠定了基础;中国地质学会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所合办的英文刊物《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杂志》入选美国地质参考数据库《GeoRef》;《地质学报》中文版2016年进入EI检索系统,并第八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5年,《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论评》更是同时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中国地质学会在2008年建立的我国最大、最早的单学科期刊网站——中国地学期刊网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近几年,该网站进一步完善网络内容、增加信息量,目前已涵盖了我国地学界所有232个相关科技期刊,总浏览量已超过2500万次,而且其中近30%的访客来自海外。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以《地质学报》英文版为代表的地学期刊系列,已经成为了我国科技期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把我国地学科技成果推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