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河南省地矿局2017年工作目标确定 从五个方面推进河南新地矿建设
河南省地矿局日前召开2017年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16年的工作,分析了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了2017年地质工作和改革发展方面的工作。 2016年,河南省地矿局重点开展和完成的工作:一是地质找矿取得新进展;二是地质服务拓宽新领域;三是境外资源合作凸显新成效;四是基础地质及科研工作达到新高度;五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呈现新气象;六是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 河南省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郭轲在讲话中对当前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面临新阶段的改革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判:一是坚持做到胸怀大局;二是坚持做到把握大势;三是坚持做到着眼大事。 郭轲要求,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河南省落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河南省地矿局推进新阶段的河南新地矿建设上台阶的重要一年,要着力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聚焦需求导向,着力提升地质工作保障服务能力。要持续做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工作,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地质勘查工作,做好服务重大战略的基础地质工作,做好服务脱贫攻坚的地质服务工作。二要积聚发展动能,着力确保地矿经济稳中求进。要坚持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提升地质科技能力,积极拓展地质关联产业。三要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着力创新发展。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为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支持科研人员围绕社会需要开展协同创新。四要坚持解放思想,着力开放发展。要精心组织、实施好境外矿产资源合作的重点项目;优势互补,与地方政府、国内企业进行跨界合作;眼睛向内,加强局属单位的内部合作。五要突出底线思维,着力实现平安和谐发展。要防范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加强对事业单位存量风险的化解。 郭轲强调,要以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全局发展的各项工作:一要加强党建促发展;二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的价值导向;三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规范化;四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兴辽代表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充分肯定了河南省地矿局2016年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五个国土”建设、“六抓”举措、“六个全覆盖”目标和2017年全省国土资源工作要点等情况;他还就河南省地矿局下一步如何融入“五个国土”、“六个全覆盖”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聚焦社会发展新需求,谋划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在深度融入“大国土”事业上做文章;二要再接再厉,持续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要创新驱动,加快地质勘查科研与创新步伐;四要正视现实,稳中求进,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
杏鑫在线注册_重庆查明页岩气资源量13.7万亿立方米
近日,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开展的《重庆市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顺利通过评审验收。该项目系统估算出重庆地区页岩气资源量为13.7万亿立方米,优选重庆地区页岩气有利区29个、目标区5个,探索形成了重庆地区页岩气经济及管理体系等成果,为重庆市页岩气勘探开发规划提供了支撑。 下一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将以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加强页岩气科技攻关和继续加快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等工作,推动重庆市页岩气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杏鑫怎么注册_与时间赛跑 与风险抗衡 孔庄煤矿7435工作面回撤全记录
瓦斯异常、矿压显现、移架受阻、煤炭自燃倾向增加……自今年1月底以来,孔庄煤矿7435工作面回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火、瓦斯、一氧化碳时刻威胁着矿井安全,地质条件相当苛刻,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危险在步步逼近,每一秒钟都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每一秒钟都有危及生命的不测。一时间,孔庄人的心揪紧了,全矿上下为之振动。空前的压力摆在面前,一颗颗坚定的心,发出同样的誓言:快速回撤,安全回撤! “腹背受敌” 快速回撤成难题 孔庄煤矿7435工作面深达千米,坡度陡、走向长、矿压大、温度高,开采一年来,过程坎坷,极为不易。随着服务年限临近,工作面生产接近尾声,回撤工作提上日程。 然而,事与愿违,工作面的现状给回撤带来了极大阻碍:一方面是矿压大、坡度陡,支架锈蚀,拆卸困难,造成回撤进度缓慢;另一方面是采空区顶煤破碎、氧化加剧、热量集聚,煤炭出现自燃倾向。 对于采煤面而言,采空区顶煤一旦发生自燃,后果将不堪设想。据该矿通风部门人员介绍,造成煤炭自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支架上方煤体破碎严重,大量浮煤堆积,煤体空隙率增强使得内部漏风加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碎煤发生氧化,造成热量集聚,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引起燃烧,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还会引起瓦斯爆炸。 严峻的现实,犹如警钟,时刻敲打着孔庄人的心。“一定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拆除措施。要想把液压支架在煤炭自燃之前挪出工作面,就必须一边压着火,一边快速拆,两面作战同时进行。兵贵神速,刻不容缓!”该矿领导提出明确要求。 随着一道道紧急命令传达到各部门单位、一项项坚实举措逐项实施,该矿分管安全、生产、技术等各专业系统、各部门负责人精神紧绷,拆除领导小组、防灭火领导小组、监督领导小组随即到位,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风险抗衡的硬仗在千米深处打响。 众志成城 戮力化解“燃眉之急” 今年的春节,对于通风科而言,是最难忘的一个春节。眼前严峻的防灭火形势,让所有人都打消了回家团圆的念头。他们轮守岗位,并肩作战,从防灭火工作开始到回撤结束,大家夜以继日,为了防止煤炭自燃,为工作面撤出创造条件,几乎是废寝忘食。 在通风科科长孟凡武的办公桌上,一摞摞防灭火措施方案、一张张施工图纸、一叠叠7435工作面“通防”日报,字里行间渗透着他们的艰辛付出与努力。 为了尽快遏制住自然发火的态势,通风科加强了灭火攻势。在工作面停采后,不仅采取了降风量、将上行通风改为下行通风等一系列均压措施,减少向火区漏风供氧;还重点采取了均压、堵漏及压注惰性气体等有效措施进行防灭火。 “我们向采空区大量注浆及压注惰性气体后,采空区自燃的散热带和氧化带的范围大大缩小,窒息带的范围增大,起到了明显的遏制效果。”副科长王胜说,“但这工作干起来相当艰难。” 工作面走向200余米,共150架支架,要想在每架间压注惰性气体,直至充填满,绝非易事。惰性气体都是用密封桶装,有的每桶重达50斤。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抗风险中,仅压注马丽散共计85吨,多达3400桶;罗克休66吨,多达2640桶。而这些,都是靠人工完成运输。 从管理干部到技术人员、从救护队员到普通职工,当他们拎着一桶桶材料,沿着平均24度的陡坡,从上到下反复攀爬,累到直不起腰、抬不起胳膊来时,却没有一人叫累的;当他们全身沾满了煤泥,手上磨出血泡,汗水湿透工作服时,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当从架间漏出具有强腐蚀的惰性气体滴到衣服和皮肤上时,大家都忍着,没有人喊叫疼痛…… 必胜的信念把他们紧紧团结起来,在对抗大自然的面前,显得不再渺小。在30多个日夜里,喘息声、号子声、打钻声、轰鸣声,最终交织成了一首响亮的凯旋曲。 “乘胜追击” 闪转腾挪见真功 随着通风科不停地加大防灭火攻势,2月13日,该矿拆除小组终于迎来了动工拆除之机,综采一队、生产准备科等单位严阵以待,迅速出击,为快速回撤做好了一切准备。 然而,现实条件再一次打乱了“作战方针”,收支架的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却带来了大麻烦。原来,7435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在投入使用时就是二次利用,再加上埋在千米深处一年多,在矿压的不断作用下和潮气的腐蚀下,支架液压系统出现严重老化,关键部位零件锈蚀,难以实现缩架、降立柱等撤出之前最基本的动作。综采一队队长陈敏科既无奈又着急,他说:“本来就强调速度不仅要快,更要安全,从而减轻防灭火的压力,尽早实施封面。而现在这个状况,想快也快不起来,只能一点点干了……” 要想解决这些难题,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按部就班:哪台架子的液压管路不顺畅、老化串液,就拆了重新接,反反复复,直至顺畅可以操作为止;立柱缩节半圆环锈死,就只能蹲在狭小的空间里,用大锤、风镐不停地敲打,直至敲到活动为止。支架工赵富贵深有感触地说:“一台架子4个半圆环,关键是后立柱的半圆环,一旦出现锈死,就必须不停地敲击。有时候三四个人围着一个架子拆卸两三个小时,也只能拆下来一个半圆环,相当不容易。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支架运输安全,李德庆、王祖栋、杨卫忠三个队长早、中、夜班轮流带队作战。为了确保工作面上下口始终保持风流畅通,他们还带领大家泡在寒冷的水里打木垛。李德庆介绍,工作面支架一旦挪动,原本支撑的地方会出现垮落,因此必须用木垛在靠近煤壁的地方,从工作面下口挨近溜子道处向上建造通道,供风流穿过。 从上口运道木,再到下口搭木垛,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完成,又苦又脏又累。有时候,大家在水中打木垛,一泡就是一个班,每个人的手脚都泡涨了,手掌、膝盖和肩膀都磨肿了;还有的职工一个班下来要在倾斜工作面来回攀爬数趟;有的施工空间根本让人直不起腰,就用爬、翻、靠、转、挪、蹲等高难度动作完成一项项拆除任务。 而这些,仅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在施工现场,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尽自己最大努力,加快着拆除的速度;他们的眼神从未迷茫,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且一刻不曾停歇……当最后一台支架平稳撤出工作面,那一刻,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硝烟过后,豁然开朗,孔庄人将在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续写千米深井新篇。
杏鑫注册链接_地勘信用信息红名单增至四百五十一家
9月16日,中国矿业联合会发布2021年第二批地质勘查信用信息红名单公告,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等19家单位入选。至此,全国地质勘查信用信息红名单累计增至451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要求,中国矿业联合会在会员单位中开展地勘行业诚信自律体系建设,已连续2年发布地质勘查信用信息红名单,旨在向社会展示会员单位执业能力、工作业绩和良好行为记录。中国矿业联合会对红名单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在地质勘查资质取消的新形势下,红名单制度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红名单的最终确定,需经会员单位自愿申报,中国矿业联合会进行信息完整性审核、利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信用服务数据核查、网上公示等程序。 详情可登录中国矿业网“地质勘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credit.chinamining.org.cn/),点击“红名单—2021—首次申报”进行查询。
杏鑫注册链接_300亿元撬动凉山产业升级发展
四川省地矿局牵手凉山州政府、川投集团开展“国企入凉-产业扶贫”项目合作。 本报讯 四川省凉山州、四川省地矿局、川投集团“国企入凉-产业扶贫”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日前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副省长刘捷出席了签约仪式。 此次签约项目共10个,总投资达300亿元,涉及的投资领域包括医院、康养、酒店、地产、学校、文化旅游等多产业一体化发展。签约后,川投集团将在今年5月开工建设西部康养基地项目。该项目为医疗、康养结合项目,川投集团将四川省一流的医疗团队和国内先进的养老理念带入西昌,总投资金额达20亿元,预计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遵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扶贫攻坚的统一部署与安排,川投集团与凉山州委州政府、四川省地矿局、西昌市委市政府等单位合作投资建设,争取企业地方共同发展。在凉山州委州政府对“西昌项目群”的发展高度重视之际,川投集团将积极审视有关政策,配合政府规划,拓展企业发展方向,为凉山州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造福一方百姓。 在签约仪式上,四川省地矿局局长王建明表示,此次战略合作是该局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转型升级的先行试点和样板工程,对全局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彰显了该局抢抓机遇、强化担当的信心和决心。该局将以此次签约为起点,发扬“地矿铁军”、“地质尖兵”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以“绣花”功夫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委的各项扶贫政策,并充分发挥地矿特色,将地质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为四川省脱贫攻坚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受四川省副省长刘捷委托,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徐进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希望签约的各方加强工作对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做好实施细化工作,推动项目精准落地;围绕项目开发、产业扶贫狠抓落实,办实事,求实效,从项目规划到部署实施、政策配套、督察落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既要注重输血、集中力量开展帮扶,又要注重造血、激发凉山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活力,通过脱贫攻坚助推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为四川省人民同步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另悉,为了推进这个项目,分管四川省地矿局的四川省副省长王铭晖曾在3月28日到该局开展调研,听取该局的相关汇报,并表示积极支持该局盘活土地、调整结构、转型发展。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工作会议提出:建设专业高效的地质科技创新机构
5月2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新时期,中国地质科学院要紧紧围绕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的“三深一土”总体战略布局,一切以紧紧抓住实施深地探测这篇历史大文章,谋好篇、布好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金发指出,60年来,地科院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创新成果。新的历史时期,地科院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谋划长远发展,推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调整。以落实局党组赋予的六项职责任务为主线,加快转变职能;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地科院创新转型发展;在地质科研中树立包括大地质观、大自然观、大生态观、大数据观在内的地球系统观。充分发挥在全国地质科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地质科学创新能力。 李金发要求,2017年地科院在转型发展上要做好10项工作,包括:全力申报实施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创建以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为重点的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建实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充分发挥地质学会、国际地科联秘书处等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基地建设与管理;强化管理,健全制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严光生表示,地科院将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地科院发展方向和业务定位,调整优化科研和管理服务布局,建设专业高效的地质科技创新机构。一是建设一流的地球深部探测科技创新实体;二是构建合理高效的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三是推进建设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此外,今年地科院还要创建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杏鑫登录注册_“地质调查+”,闯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打赢地质调查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事关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大局。 以地质调查工作为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的行动从始步起就从曾停歇,且一路阔步前行,不断创造喜人成绩。 据前不久出版的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写的报告文学《红土地上的地质情怀——中国地质调查局赣南扶贫三十年纪实》显示,早在1987年,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开始定点扶贫赣南苏区,至今已过去30年光阴。30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助力了100多万人脱贫。 赣南是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总结并推广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的扶贫模式和经验启示,或将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提供保障。 30年扶贫路,初心时刻不忘 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共和国的摇篮,面积3.94万平方千米,由于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集中,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重大决策。原地质矿产部作为第一批定点扶贫部门,从1987年开始一直在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国务院《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赣南苏区列入脱贫攻坚重点扶持区。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 自1987年起,30年来,从地质矿产部到国土资源部,从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到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管机构如何变动,人事如何调整,历任党组和部领导、局领导不忘初心,持续接力,将赣南扶贫工作置于重要位置,扎根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靠什么信念支撑?循什么路子走?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的方向明朗、步伐坚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秉承“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的理念,发挥专业优势,针对赣南苏区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布置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探索了一条地质工作服务脱贫攻坚的模式,形成了地质行业技术优势与赣南苏区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扶贫经验,为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矿业扶贫,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初步改变了贫困面貌;通过农业旅游等产业扶贫,基本解决贫困区人民温饱;通过综合施策,带动地方百姓脱贫致富,加快脱贫步伐;通过精准发力,助推苏区全面振兴,通过非常之举,促进全面脱贫。 赣南地区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瞄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扶贫攻坚主战场,即14片区,“对症下药”,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至2016年的六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方面的投入累计达90亿元,成果惠及3000余万人,助推近千万人脱贫,有效服务了新疆四地(州)、西藏和四省藏区特殊政策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力支撑了国土资源部负责联系的乌蒙山片区和定点扶贫的赣州四县脱贫攻坚。 对此,钟自然近日在《中国扶贫》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总结地质调查全力支撑扶贫攻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时称,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统领,选准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质调查+”扶贫新路,收到了显著成效。 实现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 独具特色的“地质调查+”扶贫新路到底是一条什么路?在赣南扶贫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哪些“地质调查+”的实践工作?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人士介绍,地质调查+就是在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基础上,往前延伸一步,实施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延伸地质调查成果服务链,实现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全力打通地质调查与实现脱贫目标“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地质调查+”扶贫模式。 一是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方农业产业规划和特色农业产业园示范建设,服务农业基地升级和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带动农产品增产增收,百姓受益。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地球化学工作在赣县清溪地区吉埠乡、南塘乡、田村乡、石芫乡圈定富硒土地12.8万亩。在此基础上,赣县人民政府采用“基地+农户”的帮扶机制,建立了以富硒大米、瓜果、脐橙、油茶、甜叶菊等为主的农业产业群。目前,清溪地区已成为以富硒产品为龙头的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规划面积34万亩,核心区划面积11.8万亩,已投入园区建设经费约7亿元,惠及22.6万人,带动近10万人基本脱贫。 二是实施水文地质调查+安全饮水示范,解决缺水贫困区人畜安全饮水和贫困区灌溉用水。赣县夏潭村、兴国西霞村找水示范工程解决了全村多年来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困难,兴国西霞村新发现优质矿泉水,有望带动矿泉水产业发展。宁都县固厚乡建立安全饮水示范工程,通过采取引泉蓄水、塔式供水、新挖井三种示范工程,实施百米以上的深井和大口径民井15处,促进当地养殖业迅速发展。瑞金沙洲坝等地实施了5口大流量井,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促进了当地特种养殖业迅速发展,每年实现税收1000余万元,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为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修建1处引水示范工程,解决3000多名师生用水难题。于都县马安乡马安村建成1眼日出水量千吨以上的机井,解决了马安村及邻村5000余人的饮水难题问题,增收粮食达20万千克,人均收入比以前翻了5倍。 三是建设矿产地质调查+绿色矿业开发示范基地,服务地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宁都桃山铀矿整装勘查区、会昌岩背锡矿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为崇义大余钨矿业经济区、赣州钨和稀土深加工矿业经济区、龙南稀土矿业经济区、兴国氟盐化工矿业经济区、瑞金会昌氟盐化工矿业经济区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开辟了“第二找矿空间”,为苏区老矿山的延期服务和解决地区人口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通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筛选特大型险情地质灾害点,为地方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调查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等矿产地质灾害支撑赣州废弃矿区恢复治理。 五是加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地方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服务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形成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全力支撑地方人民政府成功申报石城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和上犹县五指峰省级地质公园,宁都县翠微峰景区、兴国县宝石寨—灵山风景区通过省级地质公园评审,推动地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石城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接待游客233.6万人次,年收入达8.4亿元,与申报前的2011年相比,游客接待人次上涨2倍多,收入翻两番,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贫困人口收入。上犹五指峰省级地质公园,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年游客接待约50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约1.8亿元,直接就业人员200多人。 脱贫攻坚六大经验启示 围绕脱贫目标,精准对接需求是地质调查助力服务脱贫攻坚的前提。中国地质调查局针对赣南苏区,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提供详实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脱贫攻坚为目标,每年立项阶段,通过与赣南苏区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需求、项目、成果“三个对接”了解需求,通过调研组深入贫困地区的县、乡、村及贫困户开展精准需求对接,为做好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顶层部署,把脱贫需求转化为地质调查项目,确保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好顶层部署,编制实施方案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在精准对接需求基础上,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特色矿业开发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等,针对各地特点和扶贫急需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组织编制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做好了顶层设计。 落实实施方案目标任务,精准部署项目是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落实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定目标任务,精准部署“订单式”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装备、资金、人才等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区各项工作。 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是关键。瞄准扶贫需求,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品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及时转化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支撑江西赣县等多地建成富硒农业产业基地。在国土资源部支持赣南脱贫攻坚暨定点扶贫3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国地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向赣州市人民政府移交了“赣南扶贫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包”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与成果图件”。这些资料的应用对于指导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农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等都有重要意义,为赣南脱贫攻坚支撑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渠道。 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加快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全力打通地质调查与脱贫目标“最后一公里”。将地质灾害调查与建立防灾减灾示范基地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将地质矿产调查与贫困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入企业投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与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与解决贫困区人民饮水问题相结合,应用探采结合井,建立地下水引水到户示范工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做到成果能够直接支撑服务地方人民政府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园。延伸服务深度,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做到异常查证甚至更深,实现与商业性地质需求无缝对接,加大扶贫见效快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力度;延长产业链,提供选矿炼矿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有效支撑矿山企业及时跟进,形成一批高效益的中小矿山勘查开发示范。 组织到位、机制顺畅是地质调查助力赣南苏区脱贫攻坚的保障。为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南苏区脱贫攻坚落到实处,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赣州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联系机制,由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和赣州市矿管局形成协调联动办公室,形成了“需求对接常态化、成果转化及时化、效果回访定期化、扶贫目标责任化”的有效机制。做到需求清晰、部署统一、分工明确、实施协同、服务高效,确保扶贫项目转化为切实的脱贫效果并持续长期发挥作用,为共同推进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奠定了机制保障。
杏鑫在线注册_松页油1井第二层试油压裂启动 首次实现地质云平台上多地多路视频会商
中国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近日启动了松页油1井第二层试油压裂工作。本次试油压裂首次采用了多路超高清视频传输,将压裂现场的声音和影像远程传输至北京和沈阳,实现远程观看试油压裂启动工作。 据介绍,松页油1井试油压裂采用的视频会商系统是“地质云”实时系统的一部分,此次多路超高清视频会商在“地质云”系统内尚属首次应用,实现了地质云平台上多地多路视频会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在北京观看了大庆压裂现场视频连线,沈阳地调中心组织职工在沈阳集体观看了“地质云1.0”上线发布视频会和本次压裂启动现场视频连线。 近年来,沈阳地调中心不断加大信息化工作力度,作为“地质云”的区域节点之一,为地质云提供高性能计算和东北地区基础数据服务。该中心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构建信息化建设运行制度标准框架,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了“一站式”管理,提高了地质调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探索建立了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该中心表示,今后将明确调查科研业务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着力推进地质调查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坚持“两轮驱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以地质云建设为核心,全面完成“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信息化建设“一把手”工程;统筹全局信息化建设,既要管好增量又要激活存量。
杏鑫注册链接_“海洋地质十号”顺利交付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地质十号”综合地质调查船近日顺利交付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标志着该船圆满建成。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广东中远船务总经理苏文伟签署了交接船确认文件。 中国地调局副总经济师、装备部主任骆庆君在交接船活动中表示,“海洋地质十号”顺利交付是海保工程配套装备项目的一项重大成果。它的成功建造提升了我国重点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能力,填补了我国小吨位大钻深调查船的空白,同时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积累了宝贵经验。 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表示,“海洋地质十号”的成功交付将有效弥补该局船舶年龄过长、性能单一的不足,提升海洋调查能力,优化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改善调查手段、技术和水平。广州海洋局将做好该船入列各项准备工作,用好管好新船,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 据介绍,“海洋地质十号”是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多功能调查手段为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船,总长75.8米、宽15.4米,排水量约3400吨,续航力8000海里。该船采用电力推进全回转舵浆、二级动力定位等世界先进航行及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在全球无限航区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配置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举升式海洋取芯钻探系统,通过设计优化及技术创新,钻探能力在原设计基础上拓展一倍。该船采用模块化科考设备布局,配置无人无缆深潜器(AUV)、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海床静力触探系统(CPT)等用于地质调查(含钻探)、地球物理调查、海洋水文调查和信息化管理的4类共20台套调查设备,具有高精度、多功能、综合作业能力强等特点。
杏鑫在线注册_彭齐鸣为地勘单位如何“走出去”支招 借助国际产能合作开辟新路
11月28日晚,在第二届海外矿业投资高层论坛整天日程结束之后,中国矿联在主会场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地勘单位“走出去”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导推进地勘单位“走出去”。中国矿联党委书记、会长彭齐鸣参加并主持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国际合作处处长范黎表示,此次主要是认真听取地勘单位的意见和需求,深入了解地勘单位工作情况,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在他看来,“走出去”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地勘单位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契机,立足自身优势特点,根据发展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在新时期“走出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土资源部作为地勘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将继续搭建平台,强化协调联动,加强信息服务,同时总结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成功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为地勘单位“走出去”提供精准服务。 一些地勘单位代表反映,境外地勘工作比较艰难,缺乏专业团队,普遍存在客观不确定因素,没有融资途径,单兵作战,孤立无援,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地勘单位代表建议,要坚定信心,积极探索,结伴而行,形成合力应对各种不利因素。 最后,彭齐鸣表示很受启发。他指出,要转变思想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借助国际产能合作,紧密结合需求,开展深入研究,走出一条境外勘探的新路子,这就要求地勘单位重视交流,积极获取信息并能分析利用信息。中国矿联提供各种信息平台,协调对接国内外企业和项目;同时,地勘单位也要重视合作伙伴,加强能力建设,拓展服务领域。 来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新疆地矿局、陕西地矿集团等地勘单位的专家、主要负责人共6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