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水环中心联合贵州多方力量 协调推进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
为推进《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切实支撑贵安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先行示范区”和“贵州省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核心部分)”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日前组织人员赴贵州,与贵安新区管委会、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省地矿局有关领导就如何更好开展贵安新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进行调研对接。 会上,多方达成以下共识:一是贵安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地下空间、生态地质、浅层地温能等方面急需城市地质调查评价成果支撑;二是运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贵安新区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统筹地上地下,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地质解决方案,服务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建设;三是发挥中央、省级专业地质调查队伍技术优势和贵安新区管委会组织优势,形成资源共享、技术整合、高效实施的机制与制度;四是根据贵安新区规划建设时序调整,围绕需求,精准服务,细化编制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实施方案,并在项目结束后总结形成城市地质调查“贵安经验”;五是多方形成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项目协调联络办公室。 水环中心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以需求、问题、目标为导向,将项目协调联动机制和沟通对接常态化,创新成果表达方式,加强成果集成,形成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的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精准服务贵安新区规划建设。
杏鑫注册链接_2019海峡两岸(常山)赏石文化交流展开幕
4月26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台湾省花莲县“文化局”和常山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海峡两岸(常山)赏石文化交流展暨第三届常山赏石文化节在浙江常山盛大开幕。 中国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寿嘉华,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赵少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茅临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许澎,浙江省台办经济处副处长肖铁军,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长李志坚、副秘书长仲天举,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季强、樊振寅,多位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主席团副主席,以及台湾省花莲县代表团、各地观赏石协会代表和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观赏石爱好者,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长李志坚代表中国观赏石协会致辞。他说,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对赏石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赏石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赏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首次走进常山,相信常山县将发挥当地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展现赏石名城新风采,为两岸石友呈现一场赏石文化盛宴,为开创两岸赏石事业和产业新局面,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作出有益的贡献。 本次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以“天人合一·和谐赏石”为主题,汇聚了众多大陆名石与珍品、台湾精品石和中外藏家的珍奇矿物,同期还举办文创及珠宝非遗展、海峡两岸赏石艺术论坛、黄蜡石精品展、台湾·衢州石全石美美食节等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亮点纷呈。 当天下午,文化节召开2019海峡两岸(常山)赏石文化艺术论坛,邀请著名学者雷静敷、台湾当代玉雕大师黄福寿、古生物化石学家季强分别就《国家级非遗项目赏石艺术的特色》《天地有大美——天然之美与人为之美》《观赏石中的奇葩——化石》等专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新增7处国家地质公园
9月8日,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行的“中国地质公园”主题宣传活动上公示了新增的7处国家地质公园和1处国家矿山公园。至此,我国正式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增至214处,正式命名的国家矿山公园增至34处。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最丰富、分布最广阔、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始国之一。目前全球147处世界地质公园中,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达39处,位居第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正式命名国家地质公园214处,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56处,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00余处,形成了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地区的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体系。据统计,地质公园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 开幕式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主席尼古拉斯·邹若斯表示,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的领头羊,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体现了地质公园的魅力,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活动是地质公园管理职能整合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来举办的首次全国性宣传活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在开幕式上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启动《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20-2035年)》和《全国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目录》的编制工作。围绕自然保护地这一核心,发扬地质公园的优秀经验和探索,完善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和建设管理。 此次活动以“地球之上的绿水青山、长城脚下的绿色倡议”为主题。开幕式上,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倡议设立“地质公园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期间举办“地质公园保护与发展”论坛,各大地质公园代表对地质公园带动地区发展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围绕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保育研究、地学科普宣传推广策略、地学旅游研究与实践成果、地质公园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经验分享。同时,《神奇造化 魅力地质》专题展览在世园会同行广场亮相。 新增的7处国家地质公园为:辽宁锦州古生物化石和花岗岩国家地质公园、江苏连云港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安徽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福建平和灵通山国家地质公园、福建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湖南通道万佛山国家地质公园。新增的国家矿山公园为河北任丘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
杏鑫怎么注册_生态文明理念开启地勘业又一个春天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创新纪实
近几年,地勘经济出现下行态势,特别是煤炭地质勘查市场急剧萎缩,产能严重过剩。地勘单位间的恶性竞争,严重阻碍了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从生态文明建设中寻找机遇,树立“大生态、大地质、大服务”的理念,主动布局,科技创新,积极拓展服务领域,转变产业结构,在服务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方面走出了新路。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潘树仁在谈到地勘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表示,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之下,矿山开采需要考虑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发展问题,这也需要地勘行业通过科技创新为其提供更长久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应该说,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开启了地勘行业的又一个春天。 矿山生态文明建设 需要地质技术保障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也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这也意味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 矿山生态文明建设是考虑矿山开采前的原生态条件和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特征,应用生态学原理,在采前、采中和采后采取相应措施,建设一个良性的矿山生态系统活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矿业行业必须以科技创新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开采。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不同行业卡脖子的技术是不一样的。 潘树仁认为,要实现矿山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卡脖子的问题就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地质技术保障跟不上。 “全国的地质队伍和力量主要集中在地勘行业,主攻方向仍然是资源调查勘查,而不是矿山的开采部分。正因为如此,矿山开采环节有相当多的技术问题,里面涉及到地质灾害的,比如煤矿开采会引起地层塌陷、土地资源的破坏、村庄道路塌陷、铁路交通中断,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这个灾种在国内可以说是破坏最严重的。但这些与地质相关的问题,还没人思考从根本上解决。” “让地面建筑得到保护,百姓的村庄不用搬迁,水土不要流失,村庄和耕地能够更有效的使用。” 面对这些因采空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问题,亟需新的技术来止损。 2016年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组织技术公关团队,针对煤炭开采导致的地面塌陷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目前已经形成了“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在逐步完善并在合适时机推广后,可能会成为未来矿山开采必须采用的技术体系,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地面沉降、塌陷及煤矿开采导致的耕地被破坏等问题。 “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地勘单位来说应该是又一个春天。生态文明建设涵盖的面很广,也给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潘树仁认为,只要围绕矿山开采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就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比如,煤矿开采以后,煤矸石堆放压覆土地,污染环境,还可能产生煤炭自燃、煤气爆炸等灾害,威胁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调查数据显示,晋陕蒙煤炭主产区,煤炭中矸石最低含量占10%。也意味着1吨煤产生0.1吨的矸石,全国每年煤炭开采量41吨,约产生4亿吨煤矸石,压覆的土地数量是很大的。”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出台相关政策,坚决制止在地面堆放矸石。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下一步也会针对矸石堆放出台相关的政策,严控煤矸石填埋产生地下污染。另外矿井水随意排放会污染水系,造成农作物死亡。部分在采矿井每分钟排水量都高达几十吨,是对地下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照十九大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寻找适合我们发展方向的、我们的技术能够支撑的、我们的力量能够完成研发推广的、且通过实践不断完善革新、能够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技术体系。比如,‘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处理和控制开采引起的地层有害空间,从而达到各种目的。比如不让地面塌陷,不让矿井水随意渗流。” 在我国,煤炭的重点产区在晋陕蒙。“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首先在这些地区示范,后续会向全国推广。目前又在尝试支撑新的功能——解放关闭矿山压覆的煤炭资源,从而实现对煤炭资源更科学合理的利用。 据了解,2018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炭勘查研究总院承担实施了山西潞安集团夏店煤矿3117工作面的西风井、工业广场和瓦斯泵站等建筑物下压煤释放和上覆建筑物保护工程项目,王庄煤矿8110工作面新208国道下压煤释放和公路保护工程项目。两个项目已于201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夏店项目释放建筑物下煤炭资源37万吨,王庄煤矿项目释放公路下煤炭资源224万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经过10个月的地面连续观测,夏店3117工作面的区域累计最大下沉量是65.54毫米,瓦斯泵站区域最大下沉量是6.73毫米,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值都非常小,达到“三下”采煤一级保护标准。王庄煤矿项目也实现了对公路的完整有效保护。这充分证明“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具有良好的减缓上覆岩层沉降、增加上覆岩层承载能力的作用,对采煤沉陷预防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两个项目中,主要采用电厂粉煤灰与矿井水制成浆液注入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离层空间中,解决了煤基固废和矿井水的处理问题,这也是煤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潘树仁介绍,“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与目前国内煤矿在推广的膏体填充技术有很大区别。膏体填充是将粉煤灰制成膏体,填充到巷道里,“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是将流体浆液填充到巷道上方;膏体填充必须要将设备转移到巷道里才能进行,而“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是利用泵体输送浆液,通过对压力浓度的控制,将浆液送到指定的位置。从成本上说,膏体填充技术的成本很高,效率相对较低,同时处理的矿井量相对较少。“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是利用地质的技术优势来处理煤矿开采产生的有害地层空间,而不是从采矿的角度解决。 以科技创新 开拓地勘单位发展“蓝海” 近几年,地勘经济出现下行态势,特别是煤炭地质勘查市场急剧萎缩,产能过剩严重。 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 《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显示,2018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53处,煤炭为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最多的矿种,新发现煤炭矿产地20处(大型14处、中型4处、小型2处);全国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470处,其中煤炭矿产地40处。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73.72亿元,同比下降12.4%。其中,煤炭地质勘查投入12.68亿元,同比下降21.8%。 数据显示,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现有地勘单位2600余家,从业人员50万人,依旧保持“百局千队”的发展局面,单位间职能大体相近、业务基本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 “目前,国内地勘行业的‘百局千队’都集中在矿山开采的第一阶段,就是勘探阶段。你打钻我也打钻。你1000块钱一米,我900块钱一米,竞相压价。工作量是恒定的,活儿就是这么多……” 矿山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勘探,评价矿石的品位,决定是否开采;基建,获得开采权,递交矿山周围环境评价,建造运输交通系统,移栽表面植物,建造基础设施,挖空沉积物;开采,考虑开采方式的因素,决定开采方式、开采投入和开采回报;复垦,回填土壤和栽种植物,处理尾矿。 “目前,全国有大量的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和采后阶段,因为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塌陷。有些矿因为技术原因,还有资源压在底下无法开采,不得不关闭。这才是地勘单位工作的新方向,是蓝海,却反而没有人关注。”潘树仁认为,地勘队伍亟需转变思想,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转变当前产业结构,构建新常态下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建设的发展新模式。在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水土壤污染防治、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等方面,主动对接,积极参与,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领域,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这也是我们开展技术攻关的首要目的。通过科技创新,从红海市场转向新的蓝海市场,开辟一个全新的服务市场。”中煤地质总局自主研发的“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使全局的整个服务方向发生颠覆性转变。 “地质勘查项目转向矿山开采治理服务项目,项目不再难找,效益比较好,队伍不再打游击。技术实施后,基本上可以围绕一座矿山服务多年,是恒定的连续的过程。另外,地勘队伍以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与市场对接,能真正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地勘队伍的转型升级。” 据潘树仁介绍,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到现场考察过新技术后,一直追问“你们这个技术好!不得了!能够解决采空区塌陷灾害问题,能强力支持矿山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你们这个技术更准确叫啥?” 更准确叫啥,潘树仁也没想好。“似乎叫什么都不恰当。‘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其实并不能涵括其所能提供服务的全部功能。” 据他介绍,“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目前有六个方面的功能,在矿山开采阶段,能够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减沉,阻止和减少地面沉降。第二增载,增加地层的承载力,保证土地使用效率。第三减震,减少地层冲击地压,简单说就是因采矿导致地层大面积悬空破裂产生的地震。这种地震一旦发生,对矿山是毁灭性的。第四保水,运用新技术在开采层上方做隔水层,阻止地层里的水流到地下裂缝。第五减排,减少矿坑的存水量和涌水量,节约开采成本和地下水资源。第六处废,将包括粉煤灰,煤矸石,煤渣,灰渣,脱硫石灰,钻孔取出的岩心等在内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处理成适合新技术来充填的浆液,重新注入地层。目前,这六方面的功能都有具体项目在实施,且效果很好,同时还在进一步拓展新功能,比如防火,用新技术将开采后的煤矿巷道与空气隔断,阻止煤与空气接触,防止煤炭燃烧。目前,这项功能还在实践完善中。 “总体上矿山开采以后形成的有害空间,都可以用新技术进行处理,从而保证矿山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但从全行业的转型状况衡量,潘树仁心有遗憾。“目前我们的技术已经成形,但还没有引起其他地勘单位的足够重视,从市场角度来说我们已经抢占了先机。但从全行业来说,未必是好事,市场大,需要为矿山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技术难题多,还没有引起全行业的重视。” 新技术完善推广 需要政策大力支持 据潘树仁介绍,虽然目前“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通过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在人才、政策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就是面临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完善推广和实施‘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包括我们在内的地勘单位储备的人才都是偏向于地质类专业的人才,现在要主体转向为矿山服务,要有大量懂矿山开采的人才。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需要各种专业类别的人才,包括地质、水文、钻探、物探、测量、采矿、岩石力学、装备制造、机电、制浆、材料科学等多种专业组合的团队。各项目实施单位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相关专业人才支撑开展。” 在政策方面,他认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这项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技术操作模式没有执行标准可以参考。“这种以固体废弃物为主要材料进行矿山地层加固,从环保管理的角度上是否能够被允许,因为这是一项新技术,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模式的操作。没有标准可以参考。” 同时,技术的管理归口并不明确,下一步大范围推广,需要政策进一步支持。“这类项目的实施是否需要环评,以什么标准进行环评,由哪个部门来具体操作,相应的政策标准是什么,这些都亟待明确。同时,这项新技术逐步完善,能够作为支撑和服务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技术,面向全国范围推广,应该由哪些部门推进……急需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和技术标准规范指导。” 在潘树仁看来,煤矿“全生命周期”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资源采完才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物壮则老”,但“死而不亡者寿”,人体盛极而衰,但在自然生命终结之后,还可以遗有不死的东西在永久延续。 他以老庄的“生死观”来理解和诠释煤炭矿山的生命周期。煤矿“全生命周期”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资源采完才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闭的矿山不意味着死掉,还可以变成新的其他模式,继续存在下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如地下巷道就是资源,可以建成游乐场所,休闲餐厅,还可以用于储能。另外,地下1000米煤矿的地温可以利用。煤炭中含有多种其他矿物,被称作‘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如煤层气、页岩气以及与煤伴生的稀有稀散金属资源,可以进一步提取。” 谈及对未来的产业预期,他态度坚定,“煤炭作为国内主题能源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那也意味着,与煤炭相关的地勘队伍为后续的煤矿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的机遇不会减少,只要你肯用心寻找……”
杏鑫注册链接_首届“如兰杯”作文大赛举办
12月8日上午,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石家庄学院以及石家庄市第四中学、正定一中、行唐中学的近百名学子齐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参加首届“如兰杯”作文大赛。大赛由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发起,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办。 本次作文比赛以“环境与城镇化发展”为主题,采用集中命题、现场作文的形式开展,作文题目分别为城镇化发展与保护绿水青山的博弈、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生、城镇化发展与大气雾霾关系探讨。比赛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题目,结合城镇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畅谈认识和心得。比赛将分别设立高校组和中学组一、二、三等奖,拟于本月中旬公布比赛结果,并组织颁奖。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卢耀如院士个人捐资360万元,设立了“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包括但不限于奖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学生,优先支持同济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卢耀如院士之所以以基金会回报社会,是因为他的求学之路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他的家国情怀、求实作风、担当精神、高尚品格,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作文比赛是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会成立后助推的首个项目,旨在激励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杏鑫在线注册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陆续进入主汛期,江南、华南、西南等地已经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接连发生贵州织金、四川荣县、福建武平等多起地质灾害。自然资源部于5月27日18时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该部66名专家分赴各地,一线驻守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持,联合各省专家队伍,指导趋势研判、监测预警和避险转移,协助优化落实防灾预案,做好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28日至31日,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地区自北向南有较强降雨过程,局地雨量可达150~200毫米。经省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会商研判,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局地灾害风险较高。 根据《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工作方案》有关规定,自然资源部于27日18时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增派上述省份现场专家技术力量,杏鑫在线注册并要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切实做好风险隐患巡查群测与滚动预警,对中高风险区要预置防御力量,强化避险转移和值班值守、信息速报等工作。 自然资源部表示,各地应不断检视优化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方案,严实细化预警响应行动。相关行业部门应严格落实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重视对公路铁路、矿山、水电工程、输油(气)管线、旅游景区、人居环境建筑边坡等险工险段排查,尤其是防范高陡斜坡下、泥石流沟谷区临时厂地、工棚及其他生产生活区地质灾害风险。 自然资源部技术指导中心专家跟踪研判认为,杏鑫怎么注册考虑到山坡渗流弱化滞后性及多期降雨叠加作用,应继续加强上述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防御,中高易发区县(市)应确保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高效运转,并结合过程雨量、气象预报和灾险情变化,不断提高预警时效性,做好危险区避险疏散准备,遇到重大险情应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 今日8时,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未来24小时预警:2022年5月29日08时至30日08时,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广西东部、贵州南部、新疆西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黄色预警);浙江西部局部、安徽南部局部、江西东北部局部、贵州西南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橙色预警)。
杏鑫在线注册地调局物化探所“一种用于常规陆域地震数据的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一种用于常规陆域地震数据的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全波形反演的实用化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杏鑫在线注册有许多应用于海域地震数据的成功实例,但是常规陆域地震数据应用相对较少。由于陆域地表情况复杂,常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一致性较差,且一般采用10赫兹模拟检波器接收造成低频信息的缺失,这给全波形反演的实用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应用于常规陆域地震数据的全波形反演技术相对较少。 本发明通过“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低频到高频”的多尺度反演策略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常规陆域地震数据的拉普拉斯-傅里叶域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杏鑫怎么注册可有效解决常规陆域地震数据中低频数据缺失以及反演中的“周跳”问题,从而获得高精度的速度结构。 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雄安新区深反射地震数据解译工作,获得了研究区基岩界面以下的碳酸盐岩内部速度结构,识别了地热储层的低速异常,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撑。
杏鑫在线注册首家全国性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正式投入建设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组织召开了全国地质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建设交流研讨会。会议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型仪器共享情况,讨论了共享中心建设方案,为行业单位交流经验、建言献策提供了重要平台。会议的圆满召开也宣告了首家全国性的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正式投入建设。 会议指出,开展地质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建设,杏鑫在线注册建成地质行业专业化、智能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并实现对社会开放服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需要,也是推进地质行业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将仪器设备使用和共享工作作为实现“装备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各省地质实验测试单位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及开放共享,也为建设地质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奠定了基础。 会议要求,共享中心各参建单位要坚持统一管理,明确职责权利,主动服务地质事业发展。一是共享中心要做好支撑服务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共享平台,做好仪器共享信息发布以及仪器使用情况的统计和监管;三是提高认识,紧抓日常管理;四是坚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共享中心、参建单位三级管理运行体系,线上线下联动做好共享调度;五是组织好大型仪器共享考核工作;杏鑫怎么注册六是加快共享管理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作为主要支撑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职能、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全力协助共享中心建立行业共享标准和规范,服务好共享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与局属实验室、省实验室等携手打造“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协作模式,以共享建设带动地质调查装备管理现代化。 此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杏鑫在线注册地质云新增6个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积极支撑“地质云”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科研成果宣传,近日新增发布6个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提供共享服务。 本次新增发布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杏鑫在线注册包括地学科普类产品2个,标准规范类产品4个,分别是钻孔数据库服务介绍视频、全国数字岩心平台资源与服务介绍视频、《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技术要求》(DZ/T 0385-2021)、《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1部分:总则》(DD 2022-1.1)、《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2部分:表面图像数字化》(DD 2022-1.2)、《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3部分:光谱扫描》(DD 2022-1.3)。 目前,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总量达432个。杏鑫怎么注册中国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将根据各项工作进展,及时发布信息服务产品,宣传科研成果,为“地质云”建设提供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资源。
杏鑫在线注册去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提升6%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显示,2021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达92.7%,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油气地质资料补交全面完成。 《通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油气体制改革要求,自然资源部组织全国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等单位和企业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油气地质资料补交,历时3年,于2021年全面完成8921个油气矿业权涉及的358.35万件油气地质资料补交工作,包括成果资料35.52万件、原始资料322.83万件、实物岩心116.09万米,为提升油气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支撑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通报》提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持续加强。部省两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杏鑫在线注册加强逾期矿业权地质资料汇交信息清理,2021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达92.7%,比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一体化管理体系,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通报》显示,地质资料资源积累持续丰富。2021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接收汇交成果地质资料4.12万档,截至2021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成果地质资料馆藏总量达69.48万档,同比增长6.3%。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0.61万档、48.31万件,截至2021年底,该两级机构原始地质资料馆藏总量达5.66万档、327.27万件;杏鑫怎么注册受托单位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223.80万档,累计保管原始地质资料332.33万档,同比增长130.1%。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新增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岩心43.84万米、岩屑2.63万袋、标本0.75万块、光薄片0.71万片、样品114.27万袋(瓶)。截至2021年底,该两级机构共保存岩心291.78万米;受托单位共接收实物地质资料岩心78.05万米,累计委托保管岩心161.67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