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自贡
盐井与恐龙造就的历史名城
在中国,因井盐而兴市的惟有自贡,盐业曾造就了这座城市的花样年华。自贡又是恐龙之乡,160多处恐龙化石产地,揭示了1.5亿年前侏罗纪中期的世界面目。只是,给自贡带来盛名的盐与恐龙,一个已日薄西山,一个始终不能撩开神秘面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自贡累计产盐3450万吨,超过了此前100年间自贡产盐的总和,占全国井矿盐产量的三分之一。图为邓关盐厂。 穿城而过的釜溪河就是自贡历史的见证人,这座城曾经因盐而兴——河湾里,满载井盐的商船,千帆竞发,(上)而今半城青山半城楼,盐业只剩下衰败后的寂寥。(下)(摄影/缪自平) 盐井:1001米深处的昨天 釜溪河在自贡城中蜿蜒而过,成为新城区与旧城区的自然分界线。新区大抵是平坦的大道和高耸的楼房,而旧城则满目高高低低的山峦,一派葱茏的绿意。在釜溪河拐弯处,河面稍显宽阔的地方,一座古色古香的旧建筑——王爷庙昂然立于河岸上。庙下的石壁上刻着“唤鱼池”三个大字,相传是苏东坡的手迹。今天,这里已成为自贡人熟知的喝茶休闲的最佳去处,这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古庙,见证了自贡盐业的兴衰。 自贡号称盐都,盐业创造了这座城市鼎盛的花样年华。遥想当年,就在王爷庙脚下的河湾里,千帆竞发,橹声桨影,满载着自贡井盐的商船一艘接一艘地从两岸青山的倒影中渐行渐远,出釜溪,入沱江,并在200余里外的泸州进入长江,将井盐远销到重庆、两湖和江西等地,直到销出了著名的川盐济楚的典故。
杏鑫在线注册_以柔克刚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 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 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 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天津蓟县独乐寺内景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杏鑫在线注册_世界进入强震周期?
有学者认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的9.0级地震拉开了2004-2018年全球强震的序幕,无论这样的预测是否准确,认识全球地震带及其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地震在全球大环境下的位置以及与世界地震发生的互动。 这是地震波记录图。穿过地球岩石传播的地震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是常见的声波、无线电波或光波所没有的。然而正是地震波携带着沿途地质和构造变化的信息,地震学者从日益灵敏的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像中提取信息,并根据这种地震波图确定地震的震级、震源和震中的位置,当然,它需要一定数量来自不同位置的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资料。摄影/ George Steinmetz/ C 一次8.5级的特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一座100万千瓦的电厂10年发电量的总和。在1900年以来世界10次强度最大的地震中,排名第十位的1923年苏联堪察加地震就是8.5级,做个形象的比较,位于甘肃的刘家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它要工作7到8年才能抵上1923年堪察加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 据地震仪的记录统计,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约有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仅为5万多次,那些造成破坏性较大的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而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1次左右。可见地震越大,发生的机会就越少,地震增加一级,地震发生的机会约少十分之九。
杏鑫在线注册_地震预报
科学的世界难题
唐山之后,我们没能避免汶川之难,汶川之后,我们有没有能力规避下一次地震巨灾的降临?这需要我们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进行反思。这些年来,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处于什么状态?我们有没有能力预测地震?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这次采访就是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希望能逐渐呈现国内地震领域的纷杂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未来找寻道路。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李均之说,他的次声波曲线在5月2日和3日分别有跳动异常,这意味着9天之内必有大震,从异常的程度来看,震级应该在8级以上。李均之教授的次声波观测,能测到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前兆,预测发震时间误差在4天之内,震级误差小于0.8级。只是地震发生的方向和地点还无法测出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三大因素决定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国家地震局的专家们认为,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1976年的唐山7.8地震和今年的汶川8级地震都是不能准确预报的。
杏鑫在线注册_山地王国
南北三大阶梯,东西八道河谷
不丹国土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重庆面积的一半。由于是山地国家,即使在今天,从最西端的哈宗到最东面的塔希冈宗,驾车沿着路况最好的北纬27.5度一线行驶,也要整整三天。重重山脉阻隔着条条河谷,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不丹人徒步多过乘车。 多楚拉山口的108座佛塔。海拔3140米的多楚拉山口风景优美,群山巍峨,原始森林密布。这些有顶的白色建筑是佛塔,一共有108座,是不丹王太后阿嬉多杰·旺姆·旺楚克发愿修建的,为了纪念在剿灭盘踞在不丹南部的印度阿萨姆反对派武装战争中丧生的人。 透过舷窗和舷窗外缥缈的丝缕云烟,看到地面上平缓的田地与河流渐渐隐入茂密的森林,我知道已经进入不丹的地界了。我乘坐的飞机从印度大吉岭附近起飞50分钟后,右转90度,紧贴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由西向东飞行。不丹被包裹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葱绿色簇拥着皑皑雪峰。 这是2011年春天,是我4年来第4次来到不丹,相比这次从曼谷起飞,经停印度西孟加拉巴格多格拉机场的航程,我更喜欢前3次从加德满都飞帕罗的航线——因为一路上可以看到希夏邦马峰、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和马卡鲁峰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当宛如姊妹牵手的卓木拉日双峰在左舷出现时,飞机降低了飞行高度,在高山夹峙的峡谷中穿行,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杏鑫怎么注册_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
解读中国地震带
地震来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中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又属于南北地震带。地震带,这个原本还颇显遥远的词,迅速走进我们的视线中心。打开《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你会看到一条条地震带就像一道道阴影重重地投在中国大地上。你故乡的小城也许正位于某条地震带上,你工作的城市下也许正隐藏着几个活断层,而你正在按揭付款的新房也许恰好坐落于一条断裂的边上……地震与中国人的距离,并非那般遥远。 大地震后的唐山市。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瞬间被摧毁,只留下一片废墟。摄影/卞志武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杏鑫登录注册_“震”经玉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县城结古镇西北100公里处的日麻村,而结古镇却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玉树是个怎样的地方?这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这次地震的受灾情况如何?我们为您一一解答。 4月18日清晨,玉树结古镇的震后废墟上,一户藏族人家正在准备早餐。自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强震以来,余震逐渐呈现出正常衰减的趋势,受灾群众也逐渐从震后的恐慌中渐渐恢复。摄影/孙建军 从4月15日的航空遥感监测照片中可以看到,结古镇西部的一个洪积扇上,房屋损毁非常严重,几乎已经全部倒塌。据专家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洪积扇土质堆积较为疏松,房屋地基不坚固而造成的。这个发现对灾后重建很有参考价值。 供图/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从结古镇镇中心的航空遥感监测照片中可以看到,镇中心钢筋框架结构的房屋大部分都没有倒塌,而其周边土木、砖木结构的房屋却几乎无一幸免。 供图/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玉树县周边断裂带及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巴颜喀拉地块像一块顶端伸向西北的楔子,底边与龙门山断裂带重合,南边与鲜水河断裂带重合。地质学家范晓说,玉树县就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向西北方向的延长线上。鲜水河断裂带是一条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带,断裂带上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地区曾分别于1923年、1973年爆发了7.25级、7.6级地震。而玉树县在历史上则很少发生震级较大的地震。这次玉树地震是逆时针方向的走滑地震,与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历次地震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范晓认为玉树地震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关系密切。 玉树地震中的妇女和儿童正在让自己适应眼前的废墟景象。熟悉的街区瞬间夷为平地,亲人离散,无家可归。地震的可怕不仅在于它的杀伤力,更在于它的不可预测。生活在地震带上的人们,就像生活在一头沉睡的狮子旁边,不知它什么时候会突然醒来张开大嘴。摄影/青可 2010年4月14日,又将成为中国人记忆里抹不掉的日子。这一天清晨,宁静清冷的青藏高原打了一个哆嗦,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被7.1级地震震醒了。 中国国家地震局的地震信息网监测到的数据显示,玉树县城结古镇西北100多公里处的一个名叫日麻村的牧业村是这次地震的震中,而玉树县人口密度最大的结古镇却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农业区划
东七西二一海洋
20世纪60-80年代,周立三、邓静中、钟功甫等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吴传钧等撰写了《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和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 意义 为农业生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和分级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处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北京大学九人提案 北京师范大学两人提案/南京大学十二人提案 热带之田:作物的温床 从面积上看,农业区划中以华南区所占的面积最少。但是,由于华南区自然环境的热带性质,使得这里的土地显得十分珍贵。在台湾、海南以及广西、广东、福建南部的山地上,梯田不仅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耕地,也使得降水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在这样的田地中,水稻可一年三熟,蔬菜甚至可年获八茬。摄影/田捷砚 周立三、邓静中等编制了中国第一个农业区划方案 农业区划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就有了,而且已经做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对各国发展农业生产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起步较晚,在解放前不叫农业区划,都叫“农业区域的划分”,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划文章是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4年发表的《江苏省农业区域》和1936年的《中国农业区域》二文,那时并没有“农业区划”这个名称。 中国正式开展农业区划还是解放后的事。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学习苏联的经验,全国地理界、农业界也在学习苏联的农业区划和经验,并翻译苏联农业区划的有关文献,苏联的专家也来中国指导农业区划的开展。于是在1953—1957年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农业区划工作。
杏鑫注册链接_鲜卑
统一中原的第一个 北方少数民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在北方崛起的强大民族,在中国北方的民族史上曾占有显赫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来自于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民族在东起辽东、西至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其中,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例。从东汉末到隋唐初,鲜卑人扬鞭催马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他们像一颗明亮的流星,在历史的天空灿然划过,却没留下太多的痕迹。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东北30公里处,洞口在高出平地约25米的峭壁上,拓跋鲜卑人的祖先就居住在这里。嘎仙洞分为四个洞室,四室浑然一体、气势雄伟。鲜卑拓跋部就是从这个神秘幽暗的洞室出发,最终突入中原,横扫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摄影/杨孝 席卷而来的林地民族 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往西北行约10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鲜卑人遗址“嘎仙洞”。“嘎”是鄂伦春语,“嘎仙洞”意为“猎仙之洞”,这个被当地鄂伦春人认为是猎仙曾显示过神迹的神秘山洞高悬在一座长约100米、巍然耸立的花岗岩大山半山腰中,洞高20多米,长100多米,可容纳数千人。1980年7月30日,呼伦贝尔文物管理局的米文平在这个人迹罕至的石洞中发现了北魏石刻,这方石刻是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在石壁上的祝文,这个惊人的发现证明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过的“旧墟石室”,而嘎仙洞所在的大兴安岭北段就是史书上总说不清所在的大鲜卑山。在那个平淡的夏日,困扰了史学界千年之久的“鲜卑山之谜”从此被揭开。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根河。公元前50年(或公元前5年)左右,拓跋鲜卑部为生计所迫,由发源地“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摄影/赵超 鲜卑源于东胡,早在先秦时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的广大地区。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时鲜卑民族的生产方式是狩猎兼游牧,他们所捕获的野马、羊、端牛是中原所见不到的异兽,而其出产的貂和子皮柔软光滑,用其制成的衣服被认为是天下名裘。但由于其活动区域远离汉地,汉王朝一直没有注意到或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东汉初年,漠北草原的霸主匈奴人已不复昔日的风光,在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民族的连年打击下,被迫西迁。鲜卑人趁机大规模南迁西徙,从东北地区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迁移,占据了匈奴人的家园,而没有迁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皆自号鲜卑”,鲜卑民族人数大增,开始崛起于中国北方。
杏鑫在线注册_一把铁锹引发的发现
1901年3月初,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 意义 楼兰的发现揭开了西域探险史的序幕 出处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中山大学五人提案/兰州大学七人提案 雅丹荒原上,一座人工建筑突兀地耸立在干涸的河岸,那就是以后被誉为“楼兰城徽”的佛塔。干河走向没有完全受地形约束,因为它是一道运河,两岸分布着建筑遗址、为城市供水的池沼(“涝坝”)、依稀可见的古道。摄影/李翔 1901年初春,一支驼队从新疆、甘肃、青海交界处的安南坝启程,一路西行,走向罗布荒原北部无人定居、未经勘测的绝域,驼队的主人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3月3日,头驼停在一个巨大的土堆前。下了骆驼,赫定为眼前所见震惊了:早已无人居住的开阔的遗址展现在面前,房舍院落依一道运河分布,寂静无声,胡杨、红柳、芦苇编就的院门虚掩着,仿佛在迎候远道而来的贵客,整个遗址却阒无人迹。从此,曾占据了《史记》、《汉书》重要篇幅,然而已经从中国正史卷帙消失了15个世纪之久的楼兰,又回到现实之中。 罗布泊位置之争导致了楼兰古城的发现 关于发现楼兰古城,和罗布泊有着直接的关系。20世纪前期,关于中国的英文词汇,引用率颇高的有“L0U-LAN”(楼兰)与“LOP-NOR”(罗布淖尔)。人们往往以为,是因为楼兰古城的发现,才使得当时的罗布泊名扬世界。实际上,它们确实相关联,但因果正好相反,是因为先有罗布泊的位置之争,才导致了楼兰古城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