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国务院部署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目前正在各地有序开展。作为调查内容之一,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部署的1067个县(市)中,110个试点县(市)已完成地灾风险普查,658个县(市)的地灾风险普查陆续启动。 据介绍,此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我国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为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此次调查重点聚焦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划定重点防治区,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全面完成本次普查、完成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动态更新的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各级政府开展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与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相比,此次风险普查在工作理念上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调查措施上也更加聚焦关注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风险调查和评估。此次普查强化了对航测遥感、无人机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的科技能力,特别是对山高坡陡、人员难以到达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点加大了综合遥感调查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遥感调查解译复核,为开展野外调查提供了靶区方向,有利于较为快速、全面、准确地发现新隐患点,提高调查精度和效率。
杏鑫怎么注册_岩溶区水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研究获新进展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地调局岩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分别选择岩溶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及其地表溪流)和流经岩溶区的大型地表河流(漓江)作为研究区,利用国际通行的浮游静态箱和水化学模型法两种方法进行高分辨率的野外监测,进行岩溶水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研究,并获得了新的科学认识。 在官村研究区地下河出口(CK点)和下游约1.3千米的雷涯(LY点)两个点,经过夏季4天的昼夜监测,研究人员发现:CK点各物理化学指标保持稳定,LY点各物理化学指标表现出显著的有规律性的昼夜变化;水生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了溪流水化学的昼夜变化,进而控制了溪流二氧化碳脱气的昼夜变化,使得溪流白天脱气量约低于夜间的23%;溪流中水生光合生物显著地固定了来自碳酸盐岩溶解的碳,发生了类似海洋的生物碳泵效应,减少了溪流二氧化碳脱气量,产生显著的碳汇效应,溪流产生的碳汇通量为每平方千米每年73吨碳。 在桂江研究区上游覆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断面(DM断面)和中游纯碳酸盐岩区的断面(PY断面),经过冬夏两季24小时昼夜监测,研究人员发现:两个断面物理化学指标表现出相似的昼夜变化;由于水生光合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和碳酸盐岩溶解与沉淀的影响,两个断面二氧化碳交换表现出显著的昼夜变化;在季节和昼夜尺度上两个断面水气界面既有直接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时段,也有水体二氧化碳脱气的时段,显示了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桂江监测断面在昼夜和季节尺度上所表现出的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现象,限制了河流二氧化碳脱气通量,使的水体脱气速率为每平方米每天15毫摩尔,这是目前报告的内陆水体中最小的,反应了岩溶水体内水生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和碳酸盐岩的快速溶解对水体二氧化碳脱气的抑制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对岩溶水体碳循环过程及碳汇效应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已发表在国际环境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影响因子4.900)上。
杏鑫注册链接_地质大数据工作模式将创新地调流程
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创新团队近日应邀在“第七届大数据世界论坛”(BDWF 2017)上做报告,介绍由其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成果——地质大数据创新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该团队负责人还作为嘉宾参加了圆桌讨论。 该团队经过近一年的深化研究,以突显地质大数据价值、数据驱动精准地质调查为主线,根据地质大数据的特点,集成了Mahout、Stanford NLP、SparkML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重点开展了地质大数据非结构数据(定性数据)、地质空间数据(定量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应用,最终形成“地质大数据创新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成果,并在两个成矿带进行了实际应用。初步研究表明,面对海量碎片化非结构化数据、海量空间数据的挖掘,该模式能更加精确地梳理存在的问题,更加精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精细地得到研究问题的信息,充分体现了大数据技术驱动地质调查从数字空间走向智能空间的发展趋势。 同时,新一代数据密集型工作模式将重造传统地质调查流程:大数据技术使传统地质调查从开始就直接挖掘反映物理实在的数据世界,使传统的地质调查工作流程进入了以数据挖掘为起点的工作模式;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成的智能空间地质云使地质人员在野外从传统“单兵”转为借助地质云“端”,地质感知与认知服务能力取得突破,形成新一代地质调查云工作模式;数据挖掘融入整个地质调查过程,“人脑+电脑”工作模式将逐渐发展为“电脑+人脑”工作模式。 据悉,大数据世界论坛是创办最早、内容最专业、受众最精准的年度大数据重磅盛会。本届论坛由大数据联盟和沃赛思传媒主办,以“数据驱动业务转型,分析激发商业变革”为主题,全面覆盖对大数据分析技术与解决方案有巨大需求的重点行业与企业。论坛还邀请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人士共同交流大数据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杏鑫登录注册_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图为孙绍骋、钟自然向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介绍图集内容。特约记者 朱 夏 摄 近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正式印刷。7月17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孙绍骋,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将图集赠送给广东省人民政府,寄望大湾区“祥瑞麒麟,应运而降,福泽湾区,光耀世界”。 湾区是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2017年3月5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三地跨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 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形似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区域差异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质问题。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发挥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优势,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广东省地质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对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组织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公益性基础服务。 图集涵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条件、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适宜性、产业规划布局需要考虑的能源与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状况和防灾减灾需要重视的重大问题,包括6部分内容、55幅图件。围绕大湾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9+2”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海洋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等,图集提出了五方面科学发展建议。 一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方面,建议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极浅海后备土地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积极发展富硒农产品特色产业。 二是在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方面,建议加强对活动断裂的勘查和设防,充分利用地基条件良好的区域,科学布局重大工程,实现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等有效衔接。 三是在产业规划布局方面,建议加强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地热田为基本单元,统一勘查开发,提高开发利用程度;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布局。 四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议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及时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尽快开展水土污染调查与评估,助力优质生活圈打造和美丽湾区建设。 五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建议在城镇规划区采取地面沉降规避、处置等预防措施;开展城镇及重大工程区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有效开展台风暴雨期崩滑流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杏鑫在线注册_地调成果为皖江城市群跨江通道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皖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皖江经济带安庆-马鞍山沿江段1∶5万环境地质调查”“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上述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组针对皖江城市群沿江岸线开展了跨江通道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基于区域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长江水下地形的过江通道适建性地质评价体系,为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 一是在满足工程建设安全性、经济性与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长江岸线区域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河势、水文、岩土体特征、不良地质现象、区域稳定性),进行跨江通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跨江大桥适宜建设段达39个,跨江隧道适宜建设段达38个。 二是明确铜陵城市开发区跨江通道规划区域位于Ⅱ级岸线,并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和长江水下地形开展了适建性评价。项目组查明了规划区工程地质“负面清单”,主要包括西岸易液化砂土、软土和高水位、高水压;利用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获取了规划区内水下三维地形。项目组将老洲乡分为西段和东段两部分。西段水下地形坡度较小,整体呈现西低东高趋势,在靠近西岸边有较深的侵蚀台阶,下切深度约15米;东段水下地形较陡,形成较深的侵蚀沟,深度达35米。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和长江水下地形分析,项目组建议该过江通道采用桥隧结合的建设方式,提出了“西隧东桥”方案。 三是明确芜湖龙窝湖跨江通道规划区域位于Ⅲ级岸线,并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和长江水下地形开展了适建性评价。项目组查明了规划区工程地质“负面清单”,主要包括两岸易液化砂土、软土、砂砾石和高水位、高水压;利用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获取了规划区内水下三维地形。该区域北段主航道水下地形坡度较陡,下切深度约40米;南段汊道水下地形亦较陡,呈V形河谷,深度约40米。与2015年水下地形相比,主航道河道变化表现为河床不断下切,以冲刷为主。如采取隧道方案,开挖深度势必达45米,高水压、大砾石等地层条件极不利于施工。综上,项目组建议该过江通道采用跨江大桥建设方式。
杏鑫在线注册_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成就斐然
原油产量较为稳定,年均产量超过2亿吨。五年累计生产原油10.42亿吨,年均2.08亿吨。低渗透石油、三次采油和稠油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年均产量近1200亿方。五年累计生产天然气5960亿立方米,年均1192亿立方米,由世界第18位上升到第6位。苏里格气田致密天然气、普光气田高含硫天然气开发获得重大突破。 截至2016年,大庆油田实现原油36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胜利油田保持原油产量2300万吨以上,为“稳定东部”奠定了重要基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产量超过400亿立方米,产量超过5000万吨油当量,四川、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260亿立方米、250亿立方米,为“发展西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域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为“加快海域”做出重要贡献。
杏鑫怎么注册_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取得重要突破
油气资源勘探投入保持基本稳定。2012~2016年,全国油气资源勘探投资3442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增加12.6%;油气探井17433口,同比增长0.6%,进尺4418万米,同比增长6.1%。由于国际原油价格自2013年大幅下跌,2016年全国油气资源勘探投资较2012年历史最高峰下降了30%,2017年开始止跌回升。 石油储量持续增长,累计探明亿吨级油田10个。石油勘探发现和落实一批亿吨级储量区,在鄂尔多斯盆地和海域发现姬塬(2012、2013、2015年分别上报了超过1亿吨的石油探明地质储量)、靖安(2012年)、红河(2012年)、新安边(2014年)、南梁(2016年)、环江(2015、2016年)、蓬莱9-1(2012年)等10个亿吨级油田。中西部和海域盆地连续多年处于石油储量增长高峰期,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战略接替。 其中,姬塬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五年来陆续在延长组长4+5、长6、延安组、长8、长9等油层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02亿吨,为建成千万吨级大油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新安边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西,发现于2014年底,是我国首个亿吨级以致密油为勘探开发对象的油田,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蓬莱9-1油田位于渤海东部海域,是国内第一个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田,也是近年来海域发现的最大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1亿吨。 此外,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南部斜坡区发现了顺北油田,多口探井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如顺北1-3CH井初期日产油达210吨、日产气11万立方米。顺北大油田的发现,实现了“塔河之外找塔河”的战略构想,证实了深大断裂控储层、控运移、控富集的地质认识,扩展了塔里木盆地勘探领域。 在准噶尔盆地通过深勘精查,不断深化地质认识,强化工程技术攻关,在盆地西北部玛湖凹陷东、西斜坡区实施探井131口,获工业油流78口,先后发现8个规模油藏群,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亿吨,玛湖百里新油区轮廓逐步展现,成为重要的油气接续区。 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累计探明千亿方气田13个。天然气勘探取得一系列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突破,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盆地和海域发现靖边(2012年)、神木(2014年)、延安(2014年)、苏里格(2016年)、成都(2012年)、安岳(2013、2015、2016年)、克拉苏(2012、2014年)、陵水17-2(2014年)、宁波22-1(2014年)等13个千亿方的气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气勘查开发基地,鄂尔多斯苏里格、塔里木盆地库车、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等地区在新层系连续获得重要发现,初步形成了苏里格、塔北、安岳等万亿立方米世界级规模大气区。 其中,苏里格气田横跨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和伊盟隆起两个构造单元,勘探始于1999年,多年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65万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储量最多的大气田。安岳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的整装气藏;2013年磨溪8井区和磨溪21井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探明地质储量4404亿立方米,磨溪8井寒武系龙王庙组测试获190万立方米/日的高产工业气流;2015年高石1井区震旦系灯四段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171亿立方米;截至2016年底,安岳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克拉苏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已发现克深2、克深5、克深8等8个气藏;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379亿立方米,为建设库车大气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储备。 此外,分别在东海盆地发现了宁波22-1等两个千亿方气田,在南海琼东南盆地发现了千亿方的陵水17-2气田,实现了海上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 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进步为油气田的重大发现发挥了关键作用。五年来,火山岩油气藏、碳酸盐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致密碎屑岩、海相天然气、海洋深水等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理论和技术进展。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及高分辨率地震、测井等配套技术等在油气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有多项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12000米超深钻机和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成功开钻,拉开了我国深部和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序幕。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成果审核工作圆满完成
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近日组织“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二级项目18家外协单位,开展了为期24天的遥感解译成果审核工作。 参加审核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六个分组同时开展,按照逐图斑初查、问题图斑复查、按比例抽查三个阶段进行,所有存在问题图斑的成果数据均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 初查覆盖了全国2871个县的矿山开发环境成果数据,共发现问题图斑4373个,存在勾绘不准、错提、漏提、图斑属性判别错误、拓扑关系错误等问题。问题修改完成后,再对所有问题图斑进行了复查,确保质量合格。最后,还对问题较多的68个县进行了再次抽查,结果显示所有问题图斑均已得到修改,抽查合格率100%。 此次审核工作的开展,统一了思想认识,检查了成果数据,加强了技术交流,积累了审核经验,取得良好效果。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继续强化质量意识,守住质量红线,努力锻造项目精品,以更加优异的成果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杏鑫怎么注册_吉林南部区域地质调查获重要发现 初步建立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序列
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在开展的吉林1∶5万头道崴子、霸王朝、清河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关基础地质的重要发现,相关项目近日通过专家组验收。 该区调项目位于吉林省南部。3年来,辽宁地勘院项目组人员打破长期固有思维和理念,应用洋板块等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及进展:初步建立了工作区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序列,提出了老岭群与“北辽河群”划分初步对比方案。通过构造—岩石填图,将原划“集安岩群”厘定为俯冲增生杂岩带,在该带内发现纯橄岩、辉橄岩、辉长岩等蛇绿岩岩块;在区内首次填绘出高镁安山岩,并获得锆石年龄为23.42亿年;首次填绘出高压基性麻粒岩以及赋存在推覆体内的蓝闪石片岩组合;识别出洋岛海山序列,以及广泛分布的海底扇和远洋沉积。在区内发现一系列推覆构造,推覆体由集安俯冲增生杂岩构成,被推覆在老岭群之上。在俯冲增生杂岩带中识别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等2期侵入岩组合。发现铀、钍矿点4处、石墨矿点1处、铜金矿(化)点1处,以及多个硫铁、硼、石墨等矿化信息地等。 专家组评价认为,项目组在吉林南部的系列发现,为华北克拉通东部胶—辽—吉带的形成演化、微陆块聚合—拼贴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解决集安群和老岭群、南北辽河群划分对比提供了解决方案。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在京揭牌
8月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出席仪式,共同为中心揭牌。陈全训、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在揭牌仪式上致辞。研究中心在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矿业发展,特别是在建设有色金属大国强国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刘嘉麒,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单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逾百名专家,在揭牌仪式后进行了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明确了2018年前以完善结构、综合调查为重点,研究和提出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矿产绿色勘查工作指南等,建实研究中心;2020年前以全链条绿色评价标准(指南、规范等)研究为重点,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中心; 2025年前以示范推广和国际合作为重点,努力跻身世界一流研究中心行列的“三步走”建设目标。同时,学术委员会建议,研究中心要创新运行机制,打造创新合作联盟,加强信息平台、人才平台、攻关平台和示范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矿产资源绿色评价对比研究和合作交流,早出成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据悉,该研究中心面向绿色矿业发展和国家资源基地建设,以矿产资源基地为基本单元,以支撑服务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勘查、开采、生态环境修复(闭坑)全链条评价研究为重点,系统开展矿产资源潜力、开发条件、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通过开展系统研究,为在我国建立一套矿产资源全链条的绿色评价技术标准(指南、规范等)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优化勘查开发布局提供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