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峥嵘百年建馆史 与国同梦话展陈 ——我与中国地质博物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九年的时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即,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百年馆庆“贺信”,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分分秒秒,翻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我不会忘记,2010年9月20日15时52分的那一刻,当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考察,当我和习近平同志面对面拍照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习近平同志双手搭在胸前,慈祥、敏锐的目光观察着每一块标本,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不时地点头称赞。从15时52分到16时31分,习近平同志分别参观了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化石厅。当参观关怀鼓舞厅时,习近平同志站在周恩来总理捐赠的石油标本前,久久没有离去,他仔细地听取李雯雯的讲解,还不时地询问,同时弯下腰仔细地观看这组标本。我也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瞬间,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镜头。
地质广场上的李四光雕像
2016年7月20日,迎来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馆庆。在馆庆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了贺信:
中国地质博物馆:
值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地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地问候!
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把中国地质博物馆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习近平
2016年7月20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殷切关心和希望;这是总书记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鞭策和鼓励。我在台下听着部长宣读贺信时,由衷地感到:这个百年老馆在总书记的心中是如此地牵挂,充分说明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何等的辉煌和重要。
我们不会忘记: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它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我们不会忘记:自1916年正式开馆至今,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成就斐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裴文中、高振西、刘东生等一批地学“巨擘”曾在这里潜心学术、建馆兴业。如今,这里已成为地学研究、知识传播、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成果宣传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我们不会忘记: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兴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现在的大楼,建成于1958年,1959年对社会开放。这里的各类标本涵盖了地学各个领域。
现在,馆藏标本有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复制)、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锡石、绿柱石、黑柱石、方解石晶洞、萤石方解石晶簇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矿物标本,以及包括猫眼和沙佛莱石在内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宝级珍品。
当您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犹如进入了一个浓缩的“认知地球、亲近自然”知识殿堂;当您看到这些地质标本的时候,仿佛在和大自然对话,追思亿万年的地球历史,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感悟!
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首先走进的是地质广场,地质广场上耸立着李四光的半身座像。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他塑像,说明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对李四光的怀念和敬仰。
在地质广场上,还耸立着毛主席当年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块重达3.5吨的东海“水晶王”。
这块被誉为旷世奇石的“水晶王”,其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它是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农民在田地里挖出来的。这块水晶高有2米,最大的宽度有1.7米。当地人发现它时都说它很像一位昂首挺立的巨人,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气派的名字叫“水晶王”。他们把“水晶王”的照片及有关材料送给了毛主席。这一天,毛主席吩咐秘书李银桥将东海的水晶照片及有关材料转送给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好生保护这一稀世之宝。后来,东海县将这一巨大的“水晶王”运到了北京,存进了正在筹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亦即中国地质博物馆开馆之日,“水晶王”作为第一批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现的自然宝物被公布于世,从此名扬中外。
中国地质博物馆外景
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一个展厅是地球厅。首先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自转体的地球仪,解说员从地球诞生讲起,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地球厅介绍了基本地学和地质知识,如太阳系的形成、日月潮汐、地层与板块运动,有一些宇宙天体的知识跟天文馆重复,另外还有火山爆发、沙尘暴等自然现象发生的原理。观众能摸到火山爆发岩浆凝固的石头,感觉很特别。这里还有地震体验,除了积木模拟的地震小屋外,也搭了实景房子模拟地震,看到房间里的裂缝触目惊心。
二楼南侧是矿物岩石厅,这个厅里展出的大量矿石标本,展示了我国大量的矿物标本和世界各国的部分标本。特别是展示了地球上产生的沉积岩、岩溶岩、变质岩矿物质标本和这“三大岩类”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让观众详细了解不同矿物的密度、导电性、磁性等。整体来说,矿物岩石厅以普及知识为主,专业性比较高,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产出情况等相关知识。
说到矿物岩石厅,不得不说说“常林钻石”。这块“钻石”尽管是复制品(真品现存国库),但也彰显了其价值。
1977年12月21日,山东省临沭县华侨乡常林村21岁的姑娘魏振芳,与生产队的女社员一起扛着铁锨到田间翻整土地。夕阳西下,魏振芳挖完自己所分的地块,刚要收工回家,忽然发现邻近地头上还有一片茅草没有挖完,她便走过去,挥动着铁锨挖起来。当挖第二锨时,突然从茅草里滚出一块“鸡蛋黄”大小的石块,魏振芳好奇地捡起来一看,不由地瞪大了眼睛。这颗被她捡起来的“石头”便是“钻石”,因为是在“常林”村发现的,故被命名为“常林钻石”。后来,人们把这块宝石献给了国家,成为我国的国宝。
据临沭县县志记载,临沭县处在沂沭断裂带上,1668年常林村一带曾发生过8.5级的大地震,使经亿万年间形成的天然金刚石被冲击到地表。于是,临沭县成了我国著名的金刚石产地。
二楼西侧是宝石厅,一进门看到的就是一块璀璨无比的自然金,往里走,低调奢华的大烟晶、打磨好的海蓝水晶,每一个都有让人想带走的冲动。芙蓉石做成漂亮的石狮子,更加温润可人。珊瑚手串和珍珠项链也美得让人无法自拔。翡翠、田黄、和田玉和托帕石等一件件玉石精品美不胜收。据介绍,地质博物馆还提供宝石鉴定,家里的传家宝可以拿到这里让专家来看看真假。
上到三楼南厅,就是史前生物厅。这里有点像自然博物馆,陈列了我国出土的部分古生物化石。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恐龙蛋化石。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看到最早期的生命和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生物大绝灭、恐龙与鸟类、哺乳动物与人类化石标本等。
此外,在该展厅的东部过道还展陈了海百合、震旦角石、菊石等化石,南过道上陈列了化石现场、中国安琪龙,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
让人惊喜的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华龙鸟也在这个厅展示。当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这个鸟的化石后,这个鸟的很多资料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中华龙鸟之谜,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恐龙,也有人认为它是属于鸟类的祖先。不过,经过缜密的调查之后,它被证实为一只小型的食肉恐龙。
其实,“中华龙鸟”化石最先被发现于南京,发现之后人们心中就会存在着一个疑问:究竟把它算作鸟类还是算作恐龙?而且专家们也依靠这块化石,开始追溯它的故事。在1966年的8月份,一位来自辽宁省的农民捡到了一块化石,然后将这块化石上交给了化石研究专家。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终于确定这就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我们国家率先发现的,所以就将它命名为“中华龙鸟”。
原来的三楼西边是关怀鼓舞厅。关怀鼓舞厅展示的是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关怀与鼓舞。展厅入口——毛主席题写的“开发矿业”就在这个展厅,毛主席的巨幅相片体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与怀念。周恩来总理赠送的大庆第一口石油标本、“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刘少奇赠送的猎枪、朱德收藏的“岩矿标本”都在这个展厅展示。
现在这个展厅改为临时展厅,目前展示的是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多彩的萤石”专题展。
四楼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馆庆展品正在展示中。
我坚定地相信,中国地质博物馆必将登高望远,寻迹地球科学的履痕,倾力打造一个典藏、教育、研究有机结合的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科学、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地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中华大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