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海上油气勘探开拓记

3年前 (2022-11-10)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已收录 196℃

  截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基本阐明了我国四大海域的地质构造,发现渤海、南黄海、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盆地以及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北部湾、莺歌海、南沙海域等40多个沉积盆地,并找到一大批有利构造和局部构造,相继在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盆地等找出了高产油气流。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一篇题为《中国石油深海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前景展望》的报告中显示,我国目前已经首次成功在南海中南部实施深海钻探,并已初步掌握深海油气钻采技术。

  事实上,我国真正对于海洋地质的研究源于寻找石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地质部就开展了以寻找石油为目标的海洋地质工作,并找到了一批油气田。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截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在渤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基本阐明了我国四大海域的地质构造,发现渤海、南黄海、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盆地以及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北部湾、莺歌海、南沙海域等40多个沉积盆地,并在各大盆地中找到一大批有利构造和局部构造,相继在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盆地等找出了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战略上的突破。

  坚船利器

  据郭振西回忆录《平凡的足迹》一书中记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几乎没有海上石油勘探装备。当时,为了完成黄海打钻任务,决定从交通部先买两条货运船,改造成我国第一代海上石油钻井船,这条船被命名为“勘探一号”。

  1974年5月19日,经多次海上试航和钻井试验,我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双体海上石油钻井船,即“勘探一号”试验性钻井平台和配套水下设备在黄浦江口拔锚起航,出海试钻。5月底,“勘探一号”抵达预定南黄海水域,在“黄海一号”井位就位,6月7日正式开钻,开始了我国外海第一口石油普查井的钻探施工。这是我国海洋钻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74~1979年,“勘探一号”在南黄海水深29~68米的海域共打成7口石油普查井,累计进尺15000多米,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油气地质资料,也完成了国务院“插红旗、摸经验、练队伍、试验水下设备、探索海洋地质情况”的预定目标,同时锻炼了海上钻井队伍,积累了海上钻井经验,为南海和东海的石油钻探打下坚实的基础。1978年,“勘探一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1月,当时的国家地质总局决定正式成立海洋地质办公室,由当时还在总局办公室工作的郭振西负责筹备,并很快组建起由办公室、海洋地质处、海洋物探处、综合计划处构成的“一室三处”办公格局。从此,我国也具备了海洋地质的专职机构。这无论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的角度,还是加快开发海上油气支援国家建设的角度,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出资买了两条海上石油钻探船,一条给了地质部,一条给了石油部。从1977年上半年到1980年9月,这条国家给地质部的共耗资约1亿元人民币的船,共在珠江口盆地钻井7口,其中“珠五井”出油,实现了南海石油勘探的突破。美国《纽约时报》当天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

  为了更适应深海作业,国家有关部门又决定在上海建造一条半潜式平台。经过由上海船厂、中国船舶总公司708研究所和海洋地质调查局组成的联合设计组成员的近4年努力,终于基本完成技术和施工设计,“勘探一号”的部分方案被有效吸纳,并于1979年底开工建造,并命名为“勘探三号”,最终完成包括双浮箱、六立柱和上船体三部分及八点锚系保障船位固定。

  “勘探三号”钻井平台通过了中国和美国船舶检验局双重检验,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勘探1号”到80年代中期的“勘探3号”,地质部在海上开展石油钻探共有3条钻探平台。

  而对于海上作业的物探调查船的命名,相关部门也是动了一番脑筋。地质部的第一代船叫“星火号”,第二代船叫“燎原号”,第三代船叫“奋斗号”,第四代船叫“胜利号”。如今,无论在东海、南海或太平洋公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的船只都是“海洋”号。

  北部湾告捷

  1970年,当时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多次找到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谈海疆找油问题,并一再陈述其观点——从渤海、黄海到东海、南海,石油的存在是普遍的,是很丰富的;从松江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北部湾,是第二条含油带,北部湾是新华夏构造体系南边的一个油区。

  当年9月,地质部决定将南京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迁至广东湛江,改名为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简称“二海大队”),承担南海石油矿产资源调查使命——“搞清北部湾”。

  珠江口盆地就是由二海大队调查发现的。

  二海大队从南京迁到广东湛江,开始在北部湾作业。当月,他们就组织了一个地震队,租用两条船,开始地震勘测试验性工作,而后又迅速组建重磁队、海洋队和测量队,于当年12月赴北部湾进行物探普查,最终完成了北部湾3万多平方千米的勘查任务,并成功在北部湾海域发现涠西南大型背斜构造,后来又从北部湾向东扩展,在珠江口盆地开展物探工作,并发现珠江口盆地面积大、油气远景好,圈出若干个储油构造。

  1973年10月,由金庆焕、郭彬等负责完成《北部湾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与含油气远景预测报告》提出,北部湾是个中新代沉积盆地,是很有希望的含油气远景区,建议在普查的基础上,优先选择一、二级远景区开展以地震为主的详查勘探。

  当北部湾油气普查任务告一段落后,很多人喊出了战略转移口号——“向珠江口盆地进军”。

  经过近5个月的奋战,二海大队完成珠江口盆地10条地震剖面,综合解释资料,编绘了“南海北部海区构造划略图”,编写了《广东大陆架地质构造轮廓》报告,明确指出广东大陆架有着广阔的含油气远景。

  1975年底,国家地质总局决定成立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由金庆焕任总工,同时组建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加速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查进程。翌年,“海洋二号”调查船在该区继续进行1∶50万地震普查,完成1.1万千米地震剖面,圈出珠江口盆地面积15万平方千米。1976年,由总工金庆焕牵头编写了《南海北部海洋地质初步报告》,首次提出许多崭新认识和论断,对南海北部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发育情况、沉积特征及含油气远景作出了全面论述,明确指出了北部湾、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湾浅滩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其中,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是钻探优选之区。

  1977年,1∶20万普查和局部构造详查工作逐一展开,以便为“勘探二号”钻探平台提供井位资料。这一年的上半年,“勘探二号”钻探船开始在珠江口打钻。

  当时,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钻井队伍开始在珠江口盆地打了第一口井。1977年9月12日终孔,在第三系中试获工业油流,日产原油28.8立方米、天然气9490立方米。

  至此,北部湾工业油气流成功获取。

  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王首道亲临“勘探二号”平台现场。

  1979年5月31日,四海“勘探二号”平台开钻珠5井;7月9日钻至井深3124米完井终孔,在井深2314~2838米间发现8个层位大量油砂,总厚度26.2米。

  在国家地质总局决定进行试油期间,8号台风来袭。7月13日凌晨,原油打井口在轰鸣声中喷出火焰,“勘探二号”平台顿时一片欢腾。“珠五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的消息,轰动了国内外。

  1979年10月10日,国家地质总局和广东省革委会在广州召开庆功授奖大会,“勘探二号”平台集体荣立一等功。

  后来,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引进外资和技术,大规模开展珠江口的石油普查与勘探工作,并建起了东西部油田10个,年产原有1000多万吨,为国家和关东的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东海“油三角”

  东海油气资源远景历来为我国地质学家瞩目。李四光认为,我国海域油气潜藏量以东海为最佳。

  1974年起,海洋地质调查局曾在此进行勘探,其工作区域位于西湖凹陷区,面积4.6万平方千米。西湖凹陷是新生代沉积凹陷,系属东海大陆架盆地浙东凹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为了便于记忆,著名地质学家朱夏把东海大陆架地层、构造和钻井井位的名称均以西湖景区的景点命名。

  1980年8月,地矿部在青岛召开海洋地质工作会议,确定海洋地质工作目标:近3年内,以东海为重点力争尽早实现找油突破,决定将在珠江口的“勘探二号”钻井平台北调东海开展工作。“奋斗七号”船当月提交的龙井构造带,含油远景较好。

  会议期间,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得以解决,即东海构造的命名。为此,郭振西专门请教了两位权威专家,而后提议用西湖景区的地名来命名东海构造。从此,东海的一批构造,以“龙井构造”、“玉泉构造”、“天外天构造”等为名被公诸于世。

  当年11月,“勘探二号”施工“龙井一井”,发现五层油气厚达100米。1982年,“勘探二号”施工再钻“龙井二井”,获日产天然气14009.6立方米。

  “奋斗七号”调查船在原有测网基础上加密测线,圈出了平湖构造带,认为构造地质和水深条件较理想。1982年11月7日,地矿部在该构造带部署“平湖1井”开钻。1983年4月10日,该井终孔,井深4650.6米,并发现第一个油气显示层。

  这意味着东海油气首次突破。

  1983年6月8日,地质部电贺“平湖1井”喜获工业油气流。7月13日,地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联合召开东海石油普查获工业油气流总结表彰大会。时任地质部部长孙大光和上海市副市长朱宗葆向“平湖一井”立功集体和个人颁奖。“平湖一井”获1984年地矿部“找矿特等奖”。

  1985年6月,孙大光部长与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联名上书国务院,要求把东海石油勘探开发列入国家重点,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加快勘探步伐,筹备及早开发。

  9月,地矿部在京召开“七五”项目论证会,并形成了“逐步向重点地区、重点构造带转移,目的是拿构造、交储量、求面积。在勘探过程中如遇高产油气井,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早期开发,实行滚动勘探、滚动开发”的共识。

  这一年,国家正式将东海油气勘探列入国家“七五”重点项目。批准引进物探船1条、三用工作船1条以及IBM-4388计算机等一批大型设备,并扩建码头和基地。

  1986年9月,东海油气勘探会议商定开始着手探清“孤山构造”,为“平湖构造”、“天外天构造”搭桥牵线,连点成线,实现平湖与天外天构造含油气区域连片,扩大“平湖一井”油气成果,争取整体评价平湖含油区域。

  “勘探二号”平台于1985年11月18日至次年4月19日在“平湖一井”北7千米的八角亭构造完成“平湖二井”钻探,顺利完钻4105米终孔。通过测试,有6个层位获工业油气流,日产轻质油、凝析油346.16立方米、天然气68.34万立方米。

  这是个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

  “平湖二井”突破后,地矿部决定“乘胜追击” ,于1988年下半年,又在距离“平湖二井”25千米的“宝云亭构造”部署了“宝云亭一井”,依然由“勘探二号”平台施工,12月23日开钻。

  1989年6月9日,“平湖二井”钻至井深4125.76米进行完钻测试,几经波折终获测试结果,天然气46.45万立方米,日产原油312.6立方米。这也意味着“宝云亭一井”油气勘查有重大突破,由此扩大了东海大陆架盆地平湖断裂带含油气的规模和远景,形成一个大型含油气带。

  从地理位置上,八角亭、双照亭、放鹤亭、望湖亭像四孪生姐妹,理论上组成平湖油气田。

  为追踪“平湖一井”已发现的油气层和可凝油气层的构造顶部变化轨迹,1988年春节刚过,“平湖四井”开钻。“平湖四井”是“勘探三号”平台在放鹤亭构造顶部施工的一口参数评价井,目的是为放鹤亭构造的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为今后开采可行性论证提供准确储量供应。

  这是一次完美的水下井口对接的复位工程操练,也由此促成了我国海上首次实现“重入井口”的诞生。该井经综合解释,发现27层油气,厚达180多米,对其中18个层段进行油气测试,获日产轻质油1892.85立方米,天然气148.6万立方米,开创我国油气双高巅峰。

  经过近2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代海洋地质工作者基本摸清了东海疆域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掌握了相关层系的石油地质条件、油气储量规律,并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油气突破,初步估算了东海油气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了平湖油气田、残雪油气田、宝云亭油气田和玉泉、天外天、断桥3个含油气构造,进一步验证平湖、玉泉和春晓3个构造间极有可能存在一个油气富集的“金三角”。

  1990年6月,在地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东海油气勘查庆功表彰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致信祝贺,对东海油气勘查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