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门隆沟、西绒布、卡尔山谷 喜马拉雅深藏的三处秘境
喜马拉雅是地球上最磅礴的山脉,孕育出10座8000米级雪峰,它的群山阵列是一个长2400公里、宽250—300公里的广阔区域,因此它有着无限的精彩与未知,让无数雪山爱好者和摄影师不畏阻碍,一路前行。本文的作者兼摄影师,作为雪山爱好者,他们在不断探索一些隐秘在喜马拉雅山脉里的角落;作为户外地理摄影师,他们也在不断记录喜马拉雅一众雪山的一些新奇视角。每当在卫星地图上进行搜索和认真模拟之后,拍摄的计划便提上了日程。这一次,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门隆沟、西绒布冰川和卡尔山谷这三处喜马拉雅雪峰脚下的秘境。 作为世界14座8000米级雪峰排位第三的干城章嘉峰,吸引了无数摄影师用镜头仰望它。摄影师最大限度地接近这座高峰,只为获取一个全新的拍摄机位,找寻一个全新的拍摄视角。这张照片拍摄于卡尔山谷,画面中心的最高峰即为干城章嘉峰,这里是我国国境范围内拍摄它最近的地方,也是首次有摄影师在这里记录到干城章嘉峰,同时画面也记录下干城章嘉峰周围大范围的山体形态。 门隆沟 喜马拉雅深谷中的“世外桃源” 绒辖沟位于日喀则市定日县绒辖乡,这里地处边境,属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国境外即是尼泊尔闻名遐迩的若瓦岭山区。这片区域海拔落差大、山峰众多、深沟纵横,海拔从2100米到7300米,落差超过5000米,气候从亚热带到寒带,跨度巨大,生物环境独特而多样。虽然《中国国家地理》在2014年就做过绒辖沟的报道,但这里依然是很多人“好像听说过但没去过”的所在。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是绒辖沟深处的一个分支小山沟——门隆沟。 前往绒辖沟我们是从珠峰脚下日喀则市定日县的岗嘎镇出发,笔直的公路正对喜马拉雅群山,我给这条100多公里的乡道起名为岗绒公路。在我眼中,这是中国最美的一条公路,没有之一。不到两小时的车程,从辽阔的喜马拉雅北麓翻越到沟壑纵深的南麓,景观极为丰富,公路的最高点是海拔5425米的普士拉垭口,这里是全程景观最精彩的部分,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巨大的山体呈现在我们面前,太过壮观,配以周围数座各样形态的7000米级雪山,绝对会令你沉醉在喜马拉雅的冰雪世界中。越过普士拉垭口,顺着山谷而下,水汽越来越多,植被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到达广义上的绒辖沟,这里地处拉布吉康峰与卓奥友峰之间。沿着公路向南,还可以将绒辖沟依次细分为亚隆、沙隆、门隆等小山沟,众多的山沟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中尼界山珠穆次仁玛山脚下的门隆沟。
杏鑫怎么注册_“刀山”敢上因景美
马来西亚的“刀山”PK中国的石林
沙捞越姆鲁石林是由第三纪的石灰岩经150万年溶蚀、侵蚀而成,密布在山崖之上,片片直立,高耸入云,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石林之一。 图1 沙捞越姆鲁石林 图2 比规模:精华集中,群星灿烂 云南路南石林(2)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在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中心景区内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沙捞越姆鲁石林(1)构成单一,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剑状石林分布区,它的面积比云南路南石林要小很多。 摄影/杨新民 攀岩 这座石灰岩构成的山的名字叫做“API”,海拔1700余米,而我们出发的营地则处于海拔100米左右的河谷。山的坡度极为陡峭,很多地方需要借助绳子、藤蔓才能攀爬上去。为了登上这面竖直的崖壁,执行总编单之蔷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尖、揽紧绳索。这是一次 “攀岩”,他身下遍布着刀尖状的石刃,仿佛置身“刀山”。 沙捞越——喀斯特的圣地 雨,不停的雨。屋顶被雨点敲击的像是架子鼓,没有一丝“残荷听雨”的浪漫,倒像是千军万马在屋顶衔枚疾走。一股股水流从屋檐倾泻而下如瀑布。雨是一阵一阵的,突然而来,倏忽而去,我统计了一下,从早6点到晚6点,12个小时里,下了10场雨。每一线雨好像都有一个铅坠儿坠着,直直的,沉沉的。风雨——这是我们温带人的经验,在赤道的热带雨林里,没有风,只有雨。几天来都是如此。这里年降雨量4000—5000毫米,约为北京的10倍。 我们是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姆鲁山国家公园5号营地。这里离马来半岛的吉隆坡很远很远,隔着大海,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海岛——加里曼丹岛,岛的北部属于马来西亚和文莱,南部属于印尼。人们习惯称这部分马来西亚为“东马”,以便跟马来半岛的“西马”相区别。
杏鑫登录注册_地震时,我们的房子安全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没有人能够预知,灾难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突然降临……面对汶川国难,很多人不禁会想,如果某一刻灾难在我们的身边轰然而降,那时,我们的家安全吗?作为地震中最直接保护大家生命安全的建筑物而言,其抗震能力如何? 中国的9度设防区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 0.40g(g是重力加速度,米/秒2,地震的烈度就是通过这个来测量的)。 建筑是城市的一面镜子,然而当灾难发生时,它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的坟墓。 汶川地震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数以千亿的财产损失,这一切的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屋倒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房倒屋塌中瞬间消失。历次灾难告诉我们,地震中95%的生命消亡缘于建筑物的倒塌。
杏鑫怎么注册_房屋抗震的几个关键词
抗震是房屋建筑乃至一切土木工程最困难的课题,但还是要设法普及房屋抗震的基本概念,让抗震的理念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房屋抗震的基本概念,就会更好地理解、参与和监督从房屋设计到施工与使用的全过程。这里介绍几个反映房屋抗震特征的概念。
杏鑫在线注册_日本地震成就建筑
地震是建筑的敌人也是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建筑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增强。日本,在他们引以为豪的温泉文化背后,是地震频繁、火山绵延的土地。在屡次的大地怒吼、山河沸腾中,他们的建筑抗震体系日益坚强。 震后神户 1995年发生的神大地震使高架桥和隧道受损严重,引起了日本对于交通防灾的广泛讨论和整肃。摄影/Patrick Robert/C “‘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这样的重誓不会出现在日本,因为在大地震中,山体塌陷,阻断江河,火山喷发这样的天崩地裂都是正常的。”5年前,我在日本学习文学的时候,一位日本朋友这样点评中国汉乐府民歌《上邪》中那位女子的爱情誓言。 展开地图,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稍薄,密度比较大,位置较低,因此当太平洋板块向西水平运动时,就会横冲至亚欧板块的下面,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与地震。有资料显示,全世界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发生在日本。
杏鑫在线注册_此厅只应地下有
马来西亚沙捞越厅 PK中国贵州紫云“苗厅”
清水洞 位于贵州紫云的格凸河洞穴系统全长12公里,苗厅就位于这个系统之中。在尚未领略这个亚洲第二大洞厅的壮美时,洞穴系统中这个116米高、25米宽的巨大洞口就已经让所有看到它的人感到无比震撼(摄影/李贵云)。 国的洞穴探险家让·波坦兹说,他有一个梦想:拍一张能把“苗厅”的恢宏气势表现出来的照片。他说这需要很好的灯光,要把相机架起来,快门一直开着,然后拿着灯,走遍“苗厅”的每一个角落,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把灯点亮,灯亮的地方就会在底片上曝光,最后整个洞中大厅的照片就拍出来了,但是让·波坦兹说,这需要两天的时间。 让·波坦兹说的“苗厅”是中国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上一个洞内的大厅。从他的描述看,这个厅出奇地大,而且十分罕见,否则,为大厅拍一张照片怎么可能成为他难求的梦呢?
杏鑫怎么注册_震后评灾
卫星影像功不可没
卫星遥感图像被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只不过才十来年的事,但是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已经从最初的80米发展到如今的0.5米甚至更小。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卫星遥感部门提供的翔实数据和震区图像,更是让人意识到,信息技术对赈灾行动的掌控和影响作用,竟然是如此超乎想象。 这是地震之后拍摄到的都江堰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专家把它跟之前拍摄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很快做出了灾情分析报告,上面用红线勾勒的地方就是连片受损的居民区。另外,图上分布的红点部位也是受损房屋。哪个街区的房子被毁,哪座学校倒塌,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倒塌率分别是多少,都能清晰地计算出来。供图/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很多天,让人凝聚力量的悲痛和温暖还在很多人的心间继续激荡。当我们循着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回顾和梳理抗震救灾细节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中国在灾难发生的很短时间内向外界彰显的国家快速反应和救援能力,原来是如此超乎想象。 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种超强的快速反应背后,除了国家对民生的极度关注之外,其实还离不开卫星遥感应用给地震灾害调查提供的精确指导。
杏鑫注册链接_节外生枝长更长
清水洞与双河洞谁会是亚洲第一?
图1 沙捞越清水洞 马来西亚的清水洞(1),因洞底流淌的河水异常清澈而得名,它一直稳坐亚洲最长洞穴的“头把交椅”。直到1987年开始,中、日、法三国的探洞专家们对中国贵州的双河洞不断进行探查,清水洞“亚洲最长”的名号就屡屡面临挑战。(2)为探洞专家们正在双河洞内探查。 摄影/马宏杰 图2 贵州双河洞 摄影/Jean Bottazzi 沙捞越雨季难得的蓝天阳光。我乘船来到了清水洞的洞口。河水碧绿,清水洞是否由此得名?几只享有“马来西亚国蝶”美誉的红颈鸟翼凤蝶,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知道当年华莱士在沙捞越为了捕捉鸟翼凤蝶,费尽了心机。现在,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它们的曼舞,心情愉悦。 但是当我站起身来,看到一块牌示上面对清水洞的介绍时,心情却陡然跌落。怎么?清水洞的长度又长了?竟然是150公里!我来之前,在国内看到的数据是109公里。不是我的数据不准确,我知道一定是清水洞近来又进行了洞穴探险,找到了新的支洞,使原来109公里的长度被刷新了。那牌示上也分明写着:150公里(2007年10月)。当姆鲁山国家公园的管理者递给我一份材料时,其上的最新数据再次打击了我:清水洞151公里(2008年8月)。不到一年,清水洞又长了一公里。
杏鑫注册链接_人与石头的厮磨
有史以来,石头不知为人类立了多少块碑。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回望历史,我们看见长河中那些冷冷的、默默无闻的石头,一种复杂异样的情怀油然而生。从最初人类的生产工具,到后来为人类传文达意,石头和人类一直都如此亲近。人类对于石头无所不用其极,然而石头对于人类的贡献却从来没有人论及。《人与石头的厮磨》就用这些图片和文字,为石头立了一块充满感情和热血的纪念碑。 摄影/吴芳 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在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以前,地球上就有了石头。人类开始生活时,利用它制出石斧、石刀、石犁等作为工具,是为石器时代。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需要记载,需要传世,又发现此物最经得起风雨,于是有了石碑,有了摩崖石刻,有了墓碑墓志。只是刻字还不足以达意,于是又有了石刻的图画、人像、佛像,直至大型石窟。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前进,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真情、真貌,不管我们走得多远,你一回头总能看到它深情的身影,就像一位母亲站在山头,目送远行的儿子,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人们喜欢将附着了人性的石头叫石文化。这种文化之石又可分两类:一类是人们在自然界搜集到的原始石块,不需任何加工。因其形、其色、其纹酷像某物、某景、某意,暗合了人的情趣,所谓奇石是也。这叫玩石、赏石,是天工为主。还有一类是人们取石为料,于其上或凿、或刻、或雕、或画,只将石作为一种记录文明、传承文化、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这叫用石,是人工为主。这也是一种石文化,石头与人合作的文化。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后一种。
杏鑫注册链接_南北分界线上的迷雾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 意义 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 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北京大学九人提案 北京师范大学两人提案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最重要的分界线之一,气候、植被、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似乎它能划分中国所有的地理要素,事实是这样吗?秦岭—淮河线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地理常识,但最早提出这条分界线的是谁呢?在宽达数十甚至几百公里的茫茫秦岭中,在河网交织、人工水道密布的淮河之上,又该怎样画一条分界线呢? 在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里,我们找到了一本出版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上面赫然写道:“南界,北岭淮水。”这是关于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最早论述吗?摄影/王宁 迷雾一:秦岭不知分南北 我曾翻越秦岭。从西安出发,登上秦岭最高山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然后向南下行到达秦岭南坡的佛坪、洋县、汉中。因为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翻越秦岭,是想体会北方和南方之不同。 秦岭北面是关中盆地,所谓八百里秦川,我们出发时,正值5月初,关中大地土地初耕,苗未破土;但当我们翻过秦岭,到达南面的汉中盆地时,稻田里绿浪起伏,稻子正欲抽穗,油菜已经收获。在秦岭北坡我们在槐树、桦树林中穿梭,倾听着布谷鸟的鸣叫;在秦岭南坡我们却在竹林中寻找熊猫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