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从钻探工人到大国工匠
“从地表向地心,他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一腔热血,融进千米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他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这是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给钻探专家朱恒银的颁奖词。 3月1日晚8时许,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身着蓝色的地质队队服,登上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他以我国深部地质找矿钻探领跑者的身份成为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之一。 地质勘探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厚重的地球深部,钻头每前进一米,都面临高温、高压的巨大挑战。从业44年,朱恒银的勘探工作为国家创造的价值以上千亿计。能打出2706.68米超深孔的新型深孔钻机,创下国内小口径地质岩芯钻探的最深纪录;受控定向钻探技术及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设备研究为地质找矿勘探方法、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的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朱恒银主持研究的多项地质钻探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朱恒银的“匠心记忆”是一枚取自地下1000米以下的矿芯。这枚矿芯来自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朱恒银及其团队通过定向钻探技术在这个曾被判了“死刑”的矿区中发现了10万多吨的铜矿床。“矿芯取出来时,工人们都流下了眼泪。”他介绍。矿山的枯竭意味着工人们面临待岗、转岗的困境。矿藏的发现让矿山的开采寿命延续了30年,为3000多名工人解决了后续就业问题。这项技术在全国5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数千亿元。 颁奖典礼现场,“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为朱恒银颁奖。“能得到这样的荣誉,我本人也感到非常激动。”朱恒银说,“这是对我们一线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和激励。”他表示目前正着手开展新型能源的勘探工作,日后将继续“向地球深部进军”。 焊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技能专家高凤林、破解“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核心技术难题的焊工李万君、为“嫦娥探月”组配高精度射电望远镜的钳工夏立……这次当选的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也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传承者。 据悉,本次“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去年6月启动,经过全国各级工会层层选拔和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最终推选并投票产生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本次活动展示了中国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聚焦关键环节中的一位位产业工人,分享他们参与这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的感人故事,把握“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时代脉搏,契合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和时代召唤。
杏鑫登录注册_河北出台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
河北省近日出台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自2019年2月1日起,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同时,按照本《办法》规定,由矿山企业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账户,缴存治理恢复基金。责任主体已灭失的矿山企业,保证金不予退还,由缴存地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统筹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在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包括采矿权人在其批准的矿区范围内进行勘查活动,应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对拒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矿山企业,将采取相关行业、部门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直至进行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出台办法加强地勘活动监管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这是部构建以信用约束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从地勘资质审批转向地勘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而出台的首个制度性文件。 《办法》明确,地勘活动监督管理要坚持职责法定、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原则,通过加强监管,构建地勘单位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自然资源部负责组织开展全国地勘活动的监管,统一建设全国地勘行业监管服务平台,组织制定、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统筹地勘单位情况统计工作,指导推动全国地勘技术鉴定与服务;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勘活动监管、信息填报及公示、统计等,管理地勘单位异常名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调查处理地勘活动有关投诉举报事项,组织制定、修订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本行政区地勘技术鉴定与服务,指导市县日常监管工作;地勘单位应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严格履行项目合同或勘查承诺,按标准规范开展地勘活动,按规定填报公示信息等;地勘行业的学会、协会依照章程对会员单位进行自律管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有权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举报地勘单位的违法违规及严重失信行为等。 根据《办法》,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地勘单位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地质勘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遵守情况,质量和安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地质勘查活动诚实守信情况,信息公示情况及地质勘查活动投诉举报等。 《办法》还规定了地勘单位信息填报公示以及实施异常名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信息使用与联合惩戒、地质勘查技术鉴定与服务等事项。
杏鑫登录注册_2021年度地灾监测预警实验全面试运行
5月25日,由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程科技支撑、各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2021年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如期完成建设阶段工作,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 今年年初,为加快推进“人防+技防”地灾监测预警新模式,自然资源部决定在2020年实施的2512处地灾隐患监测预警实验基础上,在山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7个省(区、市)选择险情较大、成灾风险较高、威胁人数较多的2.2万余处地灾隐患开展监测预警实验。在监测预警实验实施过程中,为加快发挥监测设备效能,实行边选点、边设计、边安装、边并网的工作模式。截至目前,17个省(区、市)已完成监测设备安装,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 入汛以来,监测预警实验已陆续预警了四川广安、广西河池、江西赣州、湖南怀化、重庆彭水、福建南平等地11起地灾险情,400余人及时避让转移。 据了解,连续三年开展的地灾监测预警实验,有效扩大了地灾专群结合监测预警覆盖面,提高了地灾防治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了我国地灾监测预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的地灾监测预警新格局。
杏鑫在线注册_陕西省地调院2019年野外调查誓师出征
3月16日上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9年野外地质调查出征誓师大会在陕西咸阳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现场举行。据悉,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今年承担了一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包括青藏高原科考项目,新疆、西藏区调矿调项目等;计划实施陕西省49个公益性项目,包括汉中天坑群考察、陕北丹霞地貌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农业地质调查以及城市地质调查等,覆盖九大地质领域。 誓师会现场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以“六个导向、七大转变”为转型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找矿突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一批“优、急、稀、特”矿种;地质遗迹调查发现汉中天坑和陕北丹霞,助力陕西省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浅层地热能调查在陕西省防污治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陕西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地质调查先进单位。 2019年的陕西地质调查项目安排将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瞄准行业发展方向,力争解决民生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晓驰,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杜玉良,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组组长梁彤靖,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出席了誓师大会。 王晓驰代表陕西省政府发表讲话。他表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在服务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发展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陕西省地调院自成立以来,为陕西省地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该院继续弘扬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大地质发展新方向、新需求和新导向,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他叮嘱即将出征的地质调查队员注意安全并预祝此次出征取得丰硕成果。 号角声声催征人,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本次誓师大会后,有的野外地质队将奔赴青藏高原和大漠戈壁,全力服务国家能源资源战略;有的将奋战三秦大地,更好地服务陕西追赶超越和“三个经济”发展。无论身在何方,他们都必将以优异的成绩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杏鑫登录注册_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报工作启动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理事单位2019年度第一次联络员会议近日在京召开,部署了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奖工作。 根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规定,2019年是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奖年。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坚持自愿原则,申请人要本人填写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印发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请书》和《简表》;单位提名指申请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质单位均可提名一人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提名单位接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按照《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的要求进行核实,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同意提名后,如实填写“单位提名意见”,领导签名,单位盖章,报送其主管单位或主管部门。根据单位提名或主管部门推荐,对申请人进行审核,不仅要审核提供的材料是否齐全、准确,还要审查申请人和提名单位对其主要成就和贡献等是否如实地做了表述,并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次申报截至5月31日,各主管部门将函报申报者姓名、单位、排名,以及相关申报材料(纸介和电子版)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办公室,过期不予受理。申报工作结束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将按照《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规定的办法和程序,于9月30日前评选出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并于10月26日李四光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举行颁奖活动。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网址:http://www.lsgf.ac.cn。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打造脱贫攻坚“赣南样板”
记者近日获悉,按照自然资源部赣南4县定点扶贫工作安排,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的以“地质调查+”为主要内容的“赣南样板”,近年来已成为赣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推力量。 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深入研究赣南现实的基础上,形成了《支撑服务赣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实施方案》,3年来累计投入地质调查资金4.28亿元,组织直属11个单位和江西省10余个省级直属单位参与,基本实现赣州4县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主要缺水问题区水文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远景区矿产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4个全覆盖”,形成了“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产业”“地质调查+供水”“地质调查+矿业”“地质调查+旅游”等多个脱贫攻坚动力源。 在“地质调查+农业”方面,完成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1万平方公里。发现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土地48片,富硒区面积达890.53平方公里;对100处特色农业基地提出开发建议,建成6处农业示范基地,将25处原有农业基地的农产品提升为富硒特色产品。 在“地质调查+供水”方面,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6440平方公里。完成87口地下水探采结合示范井,总涌水量超过2万吨/天,保障20万人的安全饮水及灌溉用水;建设4处安全饮水入户示范工程,解决当地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提供1处城镇应急供水水源地;新发现优质矿泉水点179处、地热泉62处,为赣南提出“水产业”发展战略。 在“地质调查+矿业”方面,部署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整装勘查工作、矿集区找矿工作取得新发现。圈定找矿靶区31处,发现矿点120处,有望提交10处中型以上矿产地,为老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在“地质调查+产业”方面,用科技创新助力矿产资源开发。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附加价值,共形成9项综合利用技术,提出5个矿业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建议,建立2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年产值增加近3000万元。 在“地质调查+旅游”方面,摸清了老区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查明地质遗迹点82处,鉴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3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6处,支撑地方成功申报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2处省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称号(中国恐龙之乡)和2处乡村地质公园,形成地质遗迹与乡土文化、绿色生态等有机融合的多元服务模式。
杏鑫在线注册_峥嵘百年建馆史 与国同梦话展陈 ——我与中国地质博物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九年的时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即,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百年馆庆“贺信”,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分分秒秒,翻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我不会忘记,2010年9月20日15时52分的那一刻,当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考察,当我和习近平同志面对面拍照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习近平同志双手搭在胸前,慈祥、敏锐的目光观察着每一块标本,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不时地点头称赞。从15时52分到16时31分,习近平同志分别参观了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化石厅。当参观关怀鼓舞厅时,习近平同志站在周恩来总理捐赠的石油标本前,久久没有离去,他仔细地听取李雯雯的讲解,还不时地询问,同时弯下腰仔细地观看这组标本。我也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瞬间,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镜头。 地质广场上的李四光雕像 2016年7月20日,迎来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馆庆。在馆庆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了贺信: 中国地质博物馆: 值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地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地问候! 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把中国地质博物馆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习近平 2016年7月20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殷切关心和希望;这是总书记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鞭策和鼓励。我在台下听着部长宣读贺信时,由衷地感到:这个百年老馆在总书记的心中是如此地牵挂,充分说明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何等的辉煌和重要。 我们不会忘记: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它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我们不会忘记:自1916年正式开馆至今,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成就斐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裴文中、高振西、刘东生等一批地学“巨擘”曾在这里潜心学术、建馆兴业。如今,这里已成为地学研究、知识传播、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成果宣传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我们不会忘记: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兴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现在的大楼,建成于1958年,1959年对社会开放。这里的各类标本涵盖了地学各个领域。 现在,馆藏标本有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复制)、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锡石、绿柱石、黑柱石、方解石晶洞、萤石方解石晶簇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矿物标本,以及包括猫眼和沙佛莱石在内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宝级珍品。 当您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犹如进入了一个浓缩的“认知地球、亲近自然”知识殿堂;当您看到这些地质标本的时候,仿佛在和大自然对话,追思亿万年的地球历史,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感悟! 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首先走进的是地质广场,地质广场上耸立着李四光的半身座像。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他塑像,说明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对李四光的怀念和敬仰。 在地质广场上,还耸立着毛主席当年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块重达3.5吨的东海“水晶王”。 这块被誉为旷世奇石的“水晶王”,其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它是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农民在田地里挖出来的。这块水晶高有2米,最大的宽度有1.7米。当地人发现它时都说它很像一位昂首挺立的巨人,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气派的名字叫“水晶王”。他们把“水晶王”的照片及有关材料送给了毛主席。这一天,毛主席吩咐秘书李银桥将东海的水晶照片及有关材料转送给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好生保护这一稀世之宝。后来,东海县将这一巨大的“水晶王”运到了北京,存进了正在筹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亦即中国地质博物馆开馆之日,“水晶王”作为第一批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现的自然宝物被公布于世,从此名扬中外。 中国地质博物馆外景 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一个展厅是地球厅。首先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自转体的地球仪,解说员从地球诞生讲起,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地球厅介绍了基本地学和地质知识,如太阳系的形成、日月潮汐、地层与板块运动,有一些宇宙天体的知识跟天文馆重复,另外还有火山爆发、沙尘暴等自然现象发生的原理。观众能摸到火山爆发岩浆凝固的石头,感觉很特别。这里还有地震体验,除了积木模拟的地震小屋外,也搭了实景房子模拟地震,看到房间里的裂缝触目惊心。 二楼南侧是矿物岩石厅,这个厅里展出的大量矿石标本,展示了我国大量的矿物标本和世界各国的部分标本。特别是展示了地球上产生的沉积岩、岩溶岩、变质岩矿物质标本和这“三大岩类”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让观众详细了解不同矿物的密度、导电性、磁性等。整体来说,矿物岩石厅以普及知识为主,专业性比较高,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产出情况等相关知识。 说到矿物岩石厅,不得不说说“常林钻石”。这块“钻石”尽管是复制品(真品现存国库),但也彰显了其价值。 1977年12月21日,山东省临沭县华侨乡常林村21岁的姑娘魏振芳,与生产队的女社员一起扛着铁锨到田间翻整土地。夕阳西下,魏振芳挖完自己所分的地块,刚要收工回家,忽然发现邻近地头上还有一片茅草没有挖完,她便走过去,挥动着铁锨挖起来。当挖第二锨时,突然从茅草里滚出一块“鸡蛋黄”大小的石块,魏振芳好奇地捡起来一看,不由地瞪大了眼睛。这颗被她捡起来的“石头”便是“钻石”,因为是在“常林”村发现的,故被命名为“常林钻石”。后来,人们把这块宝石献给了国家,成为我国的国宝。 据临沭县县志记载,临沭县处在沂沭断裂带上,1668年常林村一带曾发生过8.5级的大地震,使经亿万年间形成的天然金刚石被冲击到地表。于是,临沭县成了我国著名的金刚石产地。 二楼西侧是宝石厅,一进门看到的就是一块璀璨无比的自然金,往里走,低调奢华的大烟晶、打磨好的海蓝水晶,每一个都有让人想带走的冲动。芙蓉石做成漂亮的石狮子,更加温润可人。珊瑚手串和珍珠项链也美得让人无法自拔。翡翠、田黄、和田玉和托帕石等一件件玉石精品美不胜收。据介绍,地质博物馆还提供宝石鉴定,家里的传家宝可以拿到这里让专家来看看真假。 上到三楼南厅,就是史前生物厅。这里有点像自然博物馆,陈列了我国出土的部分古生物化石。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恐龙蛋化石。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看到最早期的生命和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生物大绝灭、恐龙与鸟类、哺乳动物与人类化石标本等。 此外,在该展厅的东部过道还展陈了海百合、震旦角石、菊石等化石,南过道上陈列了化石现场、中国安琪龙,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 让人惊喜的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华龙鸟也在这个厅展示。当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这个鸟的化石后,这个鸟的很多资料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中华龙鸟之谜,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恐龙,也有人认为它是属于鸟类的祖先。不过,经过缜密的调查之后,它被证实为一只小型的食肉恐龙。 其实,“中华龙鸟”化石最先被发现于南京,发现之后人们心中就会存在着一个疑问:究竟把它算作鸟类还是算作恐龙?而且专家们也依靠这块化石,开始追溯它的故事。在1966年的8月份,一位来自辽宁省的农民捡到了一块化石,然后将这块化石上交给了化石研究专家。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终于确定这就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我们国家率先发现的,所以就将它命名为“中华龙鸟”。 原来的三楼西边是关怀鼓舞厅。关怀鼓舞厅展示的是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关怀与鼓舞。展厅入口——毛主席题写的“开发矿业”就在这个展厅,毛主席的巨幅相片体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与怀念。周恩来总理赠送的大庆第一口石油标本、“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刘少奇赠送的猎枪、朱德收藏的“岩矿标本”都在这个展厅展示。 现在这个展厅改为临时展厅,目前展示的是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多彩的萤石”专题展。 四楼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馆庆展品正在展示中。 我坚定地相信,中国地质博物馆必将登高望远,寻迹地球科学的履痕,倾力打造一个典藏、教育、研究有机结合的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科学、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地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中华大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杏鑫注册链接_广州海洋局首次完成澳门海域综合地质调查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日首次完成了澳门海域综合地质调查野外工作,获取了一批重要地质数据资料。这是中国大陆与澳门首次联合开展海洋地质调查,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地质先行服务。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今年2月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的统一部署下,经广东省及澳门特区相关部门的积极沟通、配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行示范,于2018年底率先启动了澳门管辖海域综合地质调查野外工作。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在该海域开展综合地质调查。 2018年10~12月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4艘调查船,历时80天,对85平方千米的澳门管辖海域展开多船、多手段、多学科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调查完成综合地球物理测量227千米、多波束测深6670千米,海域地质取样151站位、定点海流观测2站次,海水取样120站位、温盐深测量30站位,海域地质浅钻5口、总进尺222.6m等工作,获得一批重要数据、样品,为系统查明澳门海域工程地质条件、三维地质结构、水土环境特征、灾害地质因素分布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数据资料。 项目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环境工程调查所副所长夏真介绍,澳门海域综合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初步获得四方面进展:一是初步摸清澳门管辖海域地形地貌特征,该海域地势整体较为平坦,水深基本保持在1.5~8米之间;二是基本了解该海域水文特征,该海域易受台风暴潮影响,海流以南北向、往复流为主,具顺时针旋转特性,近岸水温较高,有两条热水舌向外海延伸,盐度分布呈北低南高、东高西低趋势;三是基本查明澳门海域沉积物特征,该海域沉积物粒度偏细,以粉砂和泥质粉砂为主,局部淤泥层较厚,最厚可达10米,富含有机质;四是对澳门海域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该海域海底沉积物不宜作为工程持力层,且要关注沉降问题,但基岩面可以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桩基支撑,此外在海床部分区域还有沉船障碍物等。 下一步,广州海洋局项目组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陆海统筹开展相关研究,为澳门海域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等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杏鑫登录注册_建设地质文化村须以先进理念引领 ——访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张忠慧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地质文化村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温泉之乡、化石村等的重要补充,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些地质文化村在地勘单位的参与支持下逐渐兴旺起来。 贵州省地矿局在地质文化村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他们在传统地质工作陷入低迷时,以创新思维做出地矿工作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并率先建议贵州省委省政府开展全省地质景观旅游资源大普查,将地质景观资源为旅游服务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率先建成两个旅游地学文化村。 河南省自然环境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促进会也把发展地质文化村作为重点方向,从2018年开始,他们就一直在思考建设地质文化村的推进办法,并选择几个典型的地区进行试点。 何谓地质文化村,又该如何准确定位和建设才能发挥其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忠慧。 《中国矿业报》:何谓地质文化村,其构成要件主要有哪些? 张忠慧:从目前地质文化村的实践与研究情况来看,大家主要是把建设具有地质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称为地质文化村。它的建设主体是美丽乡村,我们只是赋予了地质文化特色,这是锦上添花的概念。而真正意义上的地学文化村不仅是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不仅要加入地学文化,还要从建筑、交通、农业、文化等方面凸显地质文化特色。 地质文化村,顾名思义,由地质、文化和村三个要素组成。其中,地质要素包括景观类,如地质地貌;探秘类,如地质构造;教育类,如地质环境;特色类,如富硒土壤;康养类,如温泉、矿泉。村的要素包括: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文卫教设施等;环境生态,如村容村貌、田园风光、垃圾污水处理建设等;产业建设,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贸市场建设等。文化要素包括: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节事文化、民间艺术等。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文化+村的概念,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三者的简单相加。地质文化村是在深度挖掘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地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资源,建设具备休闲旅游、地学科普、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特色乡村。 《中国矿业报》:地质文化村如何定位和分类,其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张忠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公园的重要补充,将发挥地质公园不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把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品牌来做。如果我们像做地质公园一样做地质文化村的品牌,那就要按照做品牌的理念去建设地学文化村。要从建设美丽乡村的视角建设地质文化村,要清醒地认识到地质文化的植入和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是有根本区别的。地质文化村是一个综合体,不是一个村的概念。他的构成包括:村庄、自然吸引物、人文吸引物、田园等。 地质文化村作为地质公园的重要补充,其分类要综合考虑地质公园、美丽乡村的分类。如果按照地质公园分类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质构造类、古生物化石类、地质地貌类、火山类、海洋类、地质灾害类、矿产类、土壤类、温泉类、水体类、宝玉石类、观赏石类、综合类等十三类;如果按照美丽乡村分类,可以分为观赏类、体验类、求知类、休闲类、教育类、康养类、怡情类、掠奇类、综合类等九类。因此,我建议采用地质+的模式进行分类,即地质作为类,美丽乡村作为型,从而组合成新的类型。例如,火山休闲型、地质构造求知型、地质地貌观光型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美好文化的追求,人们对地质文化村的需求越来越高。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地质文化村在政府层面和居民层面要求都很大;其次,乡村和地质的联系非常紧密,村因山水而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山水因乡村而富有生机、富有灵魂;第三是我们拥有大量的、能够支持乡村发展的资源,还有把资源转化为经济的能力。社会需求、资源丰厚、技术支撑成为推进地质文化村的三大动力。 建设地质文化村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建设地质文化村一定要抛弃传统地质科学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树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理念,树立保护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与文化的理念。 建设地质文化村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很有必要。我认为,建设地质文化村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地质文化村为科学普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是地质文化村与地质公园形成了一个互补的格局,扩大了地质服务社会的通道;第三是对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发现大量位于公园之外的地质遗迹找到一条保护的途径;第四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呼应。综上所述,建设地质文化村迫在眉睫。 《中国矿业报》:在建设地质文化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张忠慧:要坚韧不拔地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应该做好四个必须: 第一,必须把乡村改造、农业提升、自然资源利用、地质文化凸显、其他文化应用、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进行规划建设。 第二,必须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让地质遗迹充分发挥出资源价值,才能更加凸显出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必须凸显地质文化,所有的表现载体(村庄建筑、民俗风情、道路铺装、路灯表现、文化宣传、产业布局、景观打造等)都要和地质文化相关。 第四,地质文化村不是单纯的美丽乡村,也不是田园综合体,更不是山水林田湖草,它既包含了所有这些内容,又与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它还不是地质公园的属性,因此必须要从综合体的视角进行规划设计建设。 《中国矿业报》: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您认为,地质文化村应该如何建设? 张忠慧:针对地质文化村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误区,我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对地质文化村准确定位,确认它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把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品牌去推广、去建设,要做成一个真正的地质文化产品。 二是要强化对地质文化村的申报,扩大影响,让整个社会参与,而不是仅仅由相关部门选定几家。 三是要加强对地质文化村标准的制定,做到宽进、严管、难出,要能够真正和社会、市场接轨。 四是要有一个在全国建立地质文化村的规划和计划,要有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全市一盘棋,甚至全县一盘棋的定位,要保证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可以先搞几个试点,为申报、建设、监督、管理、宣传标准制定提供依据。但是,必须要和国家的大规划相协调,一定要把影响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让地质文化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助推力。同时,建设地质文化村还要和山水林田湖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充分融合。 六是地质文化村的选址一定要合理,否则很可能会失败。我认为,地质文化村应该选择以下五种地方较为合适:一是在城市的近郊建设体验型的地质文化村;二是在城市的远郊建设休闲型的地质文化村;三是在地质公园核心服务区配合地质服务型线路、博物馆建设地质文化村;四是在公园之外典型地质遗迹区、富硒土地区、化石密集区等合适的位置建设求知型、康养型的地质文化村;五是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建设综合型地质文化村。 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时机已经成熟,必须缜密安排、精心部署、综合各方之长,倾力打造,做成真正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