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人谈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定位

杏鑫在线注册_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人谈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定位

  近年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聚焦科技创新,推进“矿地融合”,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工作。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了该院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   中国矿业报:贵院是如何准确确定和把握地质工作定位?   负责人:我们确定的发展定位是:聚焦(培育)政府需求、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发展思路是:服务城市化进程、向生态环境拓展,走“矿地融合”之路,在成果转化中荣光。   根据江苏省情和自身定位,我们在实施传统地调工作的同时,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聚焦重大战略,敏锐捕捉地质工作的新机遇。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苏南地区成为中国首个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我院精准地把握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新机遇,为保障江苏沿海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健康发展,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成功启动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两个投资均超3亿元的重大项目。我院以此为抓手,寻求整合路径,积极推进延伸工作并取得良好进展。   二是聚焦城市发展,有序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围绕制约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资源保障能力,在完成了苏州、镇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之后,又相继实施徐州、泰州、宿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保障。   三是聚焦生态文明,积极谋划地质工作改革转型。围绕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资源管理,我院拓宽服务领域,多途径申请项目。业务结构由传统的服务地矿管理的地质找矿、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拓宽至服务于土地管理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耕地质量监测、土地质量整理、储备土地质量评价、农村(水利)土地确权登记等业务,项目来源多、研究方向广。   中国矿业报:在地质调查方面贵院取得了哪些成果?   负责人:一是地质调查经费投入更为多元。   在当前地质工作经费投入有所萎缩的形势下,我院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业务调整积极争取土地类经费,省投以上项目强化市县二级经费配套。在国家投入下降的情况下,我院公益性地质科研工作经费规模不降反升,从2011年9638万元,上升至2016年15959万元,同比增加60%以上。   二是服务国土资源工作更为全面。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生态管理。我院实施了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江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等一系列服务土地管理的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布设土壤监测点进行常规动态监测,初步查明我省耕地重金属污染与有机污染的基本情况,编制全省土壤环境监测年报,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修复建议,初步探索了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土地管理工作走在前列。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地质环境管理。做好省及各市地下水考核点位的核查、保护与替换工作;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编制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地质环境监测公报;建立全省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实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气象等数据实时传输,为地下水监督考核、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成效显著,连续13年实现安全度汛。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编制完成《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及8个市、5个县的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完成省级、市级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试点和抽查,石榴子石、金红石矿业权出让方式普查,矿产资源普查、地热资源调查等工作,研发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信息服务平台并上线运行,为“一带一路”战略、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对服务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岸线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等四大领域的成果表达方式进行了创新,将地下水、滩涂、地下空间等方面的相关结论、建议及成果呈送各级政府部门,有的已被采纳。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积极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模式,编制完成《苏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图集》,作为“百年地调”献礼成果;以苏州市和宜兴市作为中心城市及典型县级市的试点先行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打开了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快速合理应用的突破口,研究成果在苏州、宜兴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及苏州高新区“两规合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   三是地质工作社会影响进一步彰显。   成果得到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业务范围得到扩大。提交的江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课题凝练的决策咨询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认可和相关部门的好评;推进“矿地融合”内涵深化被列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17年7项重点突破工作任务;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连续三年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在江苏省研究落实“土十条”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参谋作用,被江苏省环保厅列为“土十条”重要支撑单位;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交的沿海地区地下水综合利用、滩涂资源潜力、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影响不断扩大。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中,连续十三年实现安全度汛。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2月正式挂牌。作为全国地调院系统首批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在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开放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已经成为我国地裂缝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队伍综合建设能力不断提高。   构筑科技人才高地。一是建立和完善灵活的激励分配机制。二是执行《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评选及管理办法》。三是实行科技功臣、学术论文、科技奖项奖励制度。四是重大项目实行院领导督导制度和项目质量检查制度。五是塑造科技领军团队。截至2016年,我院在职职工共442人(博士19人,硕士17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2人。高级工程师158人(正高46人,副高11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3人。   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将文明建设与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国土资源先进单位、全国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全国地质找矿先进集体、全国公益性队伍能力水平A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省部科技成果丰硕。多年来获各类科技奖项13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32项,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成果奖17项,厅局级奖项88项。   中国矿业报:为全面服务和支撑国土资源工作,下一步贵院将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负责人:一是深化江苏沿海地质调查成果。我们力争在地下水资源开发、滩涂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地热(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面沉降防治、基本农田与水土质量控制等方面衍生出政府管理政策,从源头上规范人类开发行为,使研究成果持续发挥基础先行作用。   二是苏南综合地调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苏南地区新型绿色能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合理开发以及更高标准地质环境保护等工作,提出基于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苏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力争研究成果促进苏南地区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协调发展,为苏南地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提供地质支撑。   三是总结凝炼“矿地融合”成果体系。按照“需求-目标-成果-应用”的模式,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深化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研究,为出台推进“矿地融合”实施意见提供支撑。开展成果落地的先试先行示范工作,重点考虑在“三线”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进一步加强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力度,建设以耕地质量监测网为核心,融合原有地面沉降、地下水监测网的全省国土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发布全省耕地生态质量监测公报,为决策部门应对农产品安全及重金属污染等热点问题提供支撑。   开展一站式“地质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地质环境“一张图”工程提供服务入口,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样的地质信息服务,推进地质环境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四是打造城市地质调查精品工程。在常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找准地方需求,为城市合理规划、科学管理、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从三个方面转变思路: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深地探测战略”的内容之一,解决好地下空间安全利用问题迫在眉睫,后续城市地质工作将以此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2.从偏重于调查深层地下水转变为从浅层地下水、土壤污染着手,为政府制定“海绵城市的建设”、“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等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3.有针对性地开展点状、小区域的示范工作,加大研究的深度,从定性化向定量化转变,使城市地质项目既有对整个城市查家底的普遍意义,又有特色和亮点项目。□

杏鑫登录注册_充分发挥部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的优势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谈部省地质调查工作战略合作

杏鑫登录注册_充分发挥部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的优势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谈部省地质调查工作战略合作

  2002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就开展浙江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签署了全国第一份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杭州市城市地质调查合作协议签订。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签署。2015年,以地质调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就共同推进浙江省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部省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部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的助力下,浙江省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绩?在近日举行的2017年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期间,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   中国矿业报:部省合作以来,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负责人:10余年来,在部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的助力下,浙江地质工作在助推浙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体现了地质工作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受到了部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尤其是2015年,部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构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新机制的重大制度创新。按照部省战略合作协议的要求,我们对浙江省地质调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启动了系列计划,实施了系列调查工程,落实了系列调查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新成效。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投入财政资金近2亿元,组织实施大中型调查项目30个,完成1∶25万省级调查面积6.25万平方公里,1∶5万县级调查1.25万平方公里;2016年,我们制定了《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行动计划(2016-2020年)》,启动了84个县(市、区)的耕地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并积极探索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以下三方面的新成效。   服务土地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在深化“六大服务”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服务土地管理的新模式。一是对接土地管理“一张图”,实现了调查成果的融合。在“海盐县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及建档”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土资源管理需求为导向,将土壤污染、养分评价、富硒资源等调查成果通过数据信息与国土管理“一张图”实施对接,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直接服务土地管理的应用,解决了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丰富了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的科学内涵。二是服务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开展了1∶1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完成重金属污染现状和养分丰缺评价,建立了耕地质量档案,编制了“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试点说明”。精准的调查数据和科学的评价结果,为村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土地整治评价等提供了依据。三是服务土地垦造工程。在衢州市衢江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为“旱地改水田”的万亩水田垦造工程、农产品安全源头保护与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并通过成果转化应用,为全省提供经验和示范。   服务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通过分析浙江省农产品及其产地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土壤和农产品系统中重金属迁移富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建立“重金属在土壤-农产品中对应关系模型”,研发了“浙江省蔬菜重金属限量值专家诊断系统”。二是通过划分不同成因类型富硒土壤,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编制了“浙江省富硒土壤综合利用分级图”。三是通过对浙江省碘的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和居民碘营养状况评价,提出了生态安全补碘的措施,研制了生态补碘产品,为地方病的防治提供了地学支持。四是为了深化土地质量调查成果的研究应用,建立了全国首个“土地质量研究示范基地”。   服务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果。一是服务土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在湖州市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将湖州市农用地土壤做了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理类三种环境类别的划分,编制了污染土壤分布图,建立了污染土壤档案,为湖州市耕地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更科学、更精准、更实用的成果资料。二是服务矿山污染治理。针对开采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影响显著的龙游黄铁矿区,我们从地学、环境学、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查明了矿山开采对周边土地环境的影响,开展了矿山周边污染农田修复试验,总结了经验做法,建立了矿山土地污染治理方案,为全省矿山污染治理提供了经验和示范。三是服务全省土壤污染详查工作。通过历年积累的调查工作经验和翔实的调查成果,确立了地质调查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牵头负责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点位布设、野外调查与质量监控,参与方案编制、成果集成等工作,浙江省地质调查队伍已成为土壤环境调查的主力军。   二是紧紧围绕海洋强省战略,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新进展。近年来,依托省部战略合作地质调查协议,聚焦海洋经济和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相继开展了海岸带地质调查(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形成了从地上到地下、从二维到三维、从陆域到海域的系列调查研究成果,建立了海岸带地质大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系统,为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和资料支撑。   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取得新成效。聚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首创“嘉兴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与政府辅助决策平台”,通过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资源计算与管控、规划选址辅助分析等应用功能,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服务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取得新进展。利用舟山海岸带成果,编制《点石成景》地质遗迹图册,助力2015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开展朱家尖沙滩演化监测工作,监测数据为科学举办沙雕活动和海滩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宁波市海岸带调查在三门湾淡水资源勘查中寻找到理想的淡水体,为宁波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服务地质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嘉兴市利用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创新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机制,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改善了投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舟山市海岸带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浅层气,为舟山市应对突发性事件提出决策依据。   中国矿业报:浙江省这几年在地质调查工作中主要经验有哪些?   负责人:我省地质调查工作,始终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合作引领,统筹部署。长期以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心支持浙江省的地质调查工作,建立了良好的部省合作关系。2015年,“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愈加重视地质工作,出台了《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强化了地质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浙江海岸带重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四个实施方案,出台了《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行动计划(2016-2020)》等文件,全面部署全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各类调查工作。   (二)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一是创新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我们将地质调查工作的安排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总体工作部署相衔接,按事权划分开展地质工作。二是创新多方合作工作机制。我们积极寻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应用研究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中国地调局所属单位的关心支持,与之建立了良好的项目和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校及有关企业共建成果应用转化研究平台,形成学科互补、信息共享、互为支撑的运行机制。   (三)健全制度,保障发展。一是建立了注重实效的立项工作制度,调动了地方积极性,确保了项目落地,为地质调查成果应用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逐步健全地质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三是建立了项目长期监管制度。落实地矿信用监管制度,把调查成果汇交情况作为项目完成的前置条件,实施统一项目管理,统一成果汇交,统一数据入库,严格把控项目质量和进度。   (四)强化服务,打造样板。如嘉兴市利用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质量建档、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村土地整治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成果转化应用试点工作。通过海盐县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土地质量管理、嘉善县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村级土地规划、嘉兴市有机农业示范园农产品源产地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及嘉兴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示范工程的建设,总结了“嘉兴经验”,提供了“嘉兴样板”,明显提升了土地管理的科学性水平,打通了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矿业报:下一步浙江省在地质调查工作方面有什么打算?   负责人: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落实部省合作协议,扎实推进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等工作,更加主动地服务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计划”,服务于“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省84个县(市、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建立土地质量档案;开展浙江省海岸带重点工程区综合地质调查;开展大都市区、区域中心城市和10个典型中小城市的地质调查,建立不同规模城市地质调查方法与评价体系。今年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地质调查工作: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方面,一是组织实施“71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程。全面启动70个县(市、区)耕地范围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100个农业“两区”的1∶1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完成一批试点县(市、区)土地质量建档工作。二是深化成果应用。建立嘉兴等试点地区土地质量数据库,完成与土地管理“一张图”平台对接;继续开展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应用成果,构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继续开展土地质量监测试点工作。至2017年底,在全省设置监测点1500个,深化土地质量监测理论研究,基本建成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质环境)监测网。四是继续开展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建设。编制出台《浙江省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建档技术要求》,并力争在富硒土壤标准研制、重金属限量值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海岸带地质调查方面,一是扎实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开展宁波、温州城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1∶5万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围绕地方需求做好应用性研究专项,助力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深化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城市地质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功能,利用城市地质调查大数据,为嘉兴轨道交通建设、杭州环西湖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海洋地质信息数据库,打通海洋地质信息全方位服务渠道,探索形成“互联网+”的海洋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杏鑫登录注册_山东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路线图 建立环境监测和第三方治理机制,至2025 年基本形成绿色矿山格局

杏鑫登录注册_山东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路线图 建立环境监测和第三方治理机制,至2025 年基本形成绿色矿山格局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近日联合印发《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将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等“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保护与综合治理新格局,基本建成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方案》提出,2025年年底前,大中型矿山要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全省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推进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以尾矿和废石提取有价组分、生产高附加值建筑材料、充填、无害化农用和生态应用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比例,扩大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立研究推广先进开采技术、推动保护式开采的有关办法和机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治理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国产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2020年前,选取省辖区内2~10个重点矿区,设立市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采取InSAR测量、水准测量、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手段,全面监测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要求,督促、指导辖区内矿山企业定期提交监测资料。2020年,建立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组织设立省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探索健全和推广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制。到2025年,基本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监测网络,全面掌握和监控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情况。   鼓励第三方治理。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可采取“责任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方式,将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交由专业机构治理。发挥矿山企业主动性和第三方治理企业活力,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促进科技进步。2018年前,由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财政、经信、环保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整合政策与项目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有关政策措施,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模式,切实提高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效。   《方案》明确,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各级政府要将矿山地质环境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作为建设生态山东的重要任务,纳入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严格考核和问责制度。

杏鑫在线注册_重庆查明页岩气资源量13.7万亿立方米

杏鑫在线注册_重庆查明页岩气资源量13.7万亿立方米

  近日,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开展的《重庆市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顺利通过评审验收。该项目系统估算出重庆地区页岩气资源量为13.7万亿立方米,优选重庆地区页岩气有利区29个、目标区5个,探索形成了重庆地区页岩气经济及管理体系等成果,为重庆市页岩气勘探开发规划提供了支撑。   下一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将以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加强页岩气科技攻关和继续加快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等工作,推动重庆市页岩气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全力做好四川天全县暴雨灾害应对工作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全力做好四川天全县暴雨灾害应对工作

  9月26日,收到信息反映,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喇叭河镇水电站库区堰塞湖溃决引发洪水,造成库区复建公路工程二标段工棚被冲毁,交通通信中断,62人被困。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陆昊部长立即部署,第一时间派出司局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和技术专家赶赴现场,协助抢险救援并指导开展成因调查认定、暴雨灾害应对等工作。   目前,四川省已启动地质灾害Ⅲ级响应,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同志已带领专家组赶到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工作,指导帮助当地政府抢险救灾。经初步核实,截至9月26日17时,48名群众被转移至安全区域,灾害已致2人死亡,12人失联。失联人员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收到李克强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的重要批示后,自然资源部立即启动加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会商,加强区域地表形变综合遥感识别和监测分析,部专家工作组会同四川省厅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措施。截至9月26日16时,雅安市共组织排查地质灾害隐患354处,避险转移3577人,其中天全县排查地质灾害隐患35处、避险转移80人。

杏鑫怎么注册_以专业优势推动土地质量调查——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亮点扫描

杏鑫怎么注册_以专业优势推动土地质量调查——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亮点扫描

  近年来,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聚焦土地质量,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承担的一系列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多次得到浙江省省级领导批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专业服务,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院以“部省综合地质调查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通过制度创新,积极为地方政府在土壤污染防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业“两区”绿色发展等方面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参与地方政府相关文件的研究讨论,有力助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上升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该院还协助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浙土资发〔2016〕15号)和“浙江省土地质量调查711工程” (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70个县、10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00个农业“两区”的土地质量调查)。   全面推进全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该院初步建立了浙江省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建立了浙西北地区54项元素(指标)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新发现1.2万平方千米富硒土地资源;获取了嘉兴典型地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土壤元素背景值,查清了土壤养分丰缺和重金属污染现状以及富硒等特色土地资源分布;在金华江沿江流域发现一个高F异常带。   通过稻米、蔬菜及生产环境重金属含量状况调查研究,该院建立了重金属迁移模型,推导出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土壤重金属临界值,研发了“浙江省蔬菜重金属限量值专家诊断系统”,开展了浙江省主要农耕区农产品风险种植评价和区划;完成了全省富硒土壤类型成因分析研究,提出不同成因类型富硒土壤标准;选择龙游黄铁矿区周边农田和湖州重金属污染区,开展了以镉和汞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田间修复试验;发现沸石、磷灰石可显著降低重金属污染区稻米中镉的含量,其中沸石/磷灰石混合材料的降低程度最显著;完成了“桑基鱼塘”生态地球化学系统研究,建立了桑基鱼塘的元素地球化学迁移模型,为促进传统桑基鱼塘的转型升级,优化桑基鱼塘管理和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了慈溪市土壤碳库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价了近地光谱技术反演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能性,评估了工作区表层土壤固碳潜力及其经济效益。   该院还与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深化合作新机制”,在土地质量建档、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建设占用耕地表层土剥离再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等方面,进行了成果转化应用和示范工作。在衢州市衢江区,与政府有关部门对接,实现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与 “放心农业工程”、“旱地改水田”等项目无缝对接,为农产品安全源头保护与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全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示范。   此外,该院还总结编制了《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实施方案》、《浙江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要求》、《浙江省基本农田质量建档技术规程》等技术规范,完成了全省土地质量调查技术人员的培训,为深入推进全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该院的农业地质调查经验已经向山东、青海、江西、安徽、云南、重庆等省市20余家地勘单位进行了推广,引领了土地质量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部署。   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方面,该院高质量完成了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浙江省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为统筹谋划全省未来五年勘查开发布局结构优化,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矿产资源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等提供了详细而全面的决策参考,得到了部省专家的一致好评。创新“两规”合一、市县联编的规划编制方式,完成了嘉兴市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矿产督察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城市地质调查方面,该院承担部、省、市三方共同出资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嘉兴)城市群地质调查项目,以服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中心目标,全面开展了基岩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调查研究,系统分析评价了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下空间资源、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地质环境效应,基本摸清了嘉兴市资源环境家底。并首次建立了开放、动态、实时的嘉兴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集成了嘉兴地区近六十年各类地质数据,构建了数据管理、专业分析、政府决策和公众服务等四大子系统,科学模拟了嘉兴市地下岩土体和含水系统的三维结构,实现了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等重大创新。   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应用研究中心,该院与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应用研究中心土地质量研究示范基地”,主要开展土地质量、农产品安全、新型矿物材料试验、土地环境监测等研究工作,努力推动实现地质调查成果支撑服务土地质量管理及精品农业发展的零距离对接。

杏鑫怎么注册_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海洋地质八号”和“海洋地质九号”成功下水,“海洋地质十号”也将在5月初下水

杏鑫怎么注册_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海洋地质八号”和“海洋地质九号”成功下水,“海洋地质十号”也将在5月初下水

  2月28日上午,“海洋地质八号”和“海洋地质九号”在上海船厂顺利下水。相关人士表示,这是我国海保配套装备项目建设的重大成果,有效弥补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船舶年龄过长、性能单一的不足,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介绍,海保配套装备项目是建国以来国土资源部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船舶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钟自然表示,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形成了以“海洋六号”为核心,由6艘海洋地质调查船组成的船舶体系,形成了涵盖从水面到水下及深海的探测技术装备体系,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天然气水合物分析测试体系,海洋地质调查能力显著增强。   “建设先进、高效、适用的海洋地质调查装备,对提升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完成海洋地质保障工程总目标,推进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钟自然表示,两艘调查船坚持自主设计和建造,从船体的设计和建造到调查设备的选装与整合,始终紧扣海洋地质调查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勘探的制高点。建设中,密切跟踪国际海洋装备技术前沿,结合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需求,通过科学论证,及时引进并换装了高分辨短道距(道间距6.25米)地震系统和中深水(水深2500米,钻进160米)坐底式钻探系统,以及国际一流的调查装备,高质量完成了船舶的建造工作。两艘船的成功建造,填补了国际上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空白,带动我国调查船舶设计和制造走向更高水平。   钟自然强调,今后将继续加快海洋地质调查装备建设步伐,要充分调研、论证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和深海探测科技创新战略对海洋装备建设的需求,精心编制局海洋装备建设规划,并加快组织实施。要严格把关,尽快完成船舶入列前各项准备工作。   钟自然还透露,海洋地质十号也将在5月初下水,预计今年10月底,三艘调查船可实现入列投入使用,并将开展一系列调查设备海试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当日举行的“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九号”调查船下水仪式上致辞。他表示,“海洋地质八号”和“海洋地质九号”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调查能力,对率先实现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一流”,推进“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战略,肩负起“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彰显了我国船舶设计与建造能力和水平,对落实国家船舶规划,完善我国船舶体系、提升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调查船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海洋地质八号”总吨6785吨,最大航速大于15节,自持力45天,续航力为16000海里,适用于全球海域,冰区加强B级。这是世界第一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高分辨短道距三维地震测量系统,实现了六缆(可拓展为8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四维)地震作业能力;同时,通过配置配套国际先进地球物理装备,使该船整体调查与勘探能力,可以满足全海域水合物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等任务的需要。   “ 海洋地质九号”总吨4350吨,最大航速大于15节,自持力60天,续航力为10000海里,适用于全球海域,冰区加强B级。这是一艘国际先进以短道距地震电缆二维(三维)多道地震为主,集地球物理测量、水文环境测量和中深海钻探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物探(地质)调查船,配置国际先进的双缆高分辨短道距地震作业系统和国际最尖端(水深2500米,钻进160米)中深水钻探系统,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纳测量系统、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深水多普勒海流测量系统和数字罗经系统等10套装备。它代表了我国调查船舶设计和制造最高水平,在调查手段的统筹布局、调查设备兼容与效能提升等均吸纳国际同型调查船舶设计建造的最新成果。

杏鑫在线注册_“十三五”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将不遗余力

杏鑫在线注册_“十三五”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将不遗余力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是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延伸工作深度,强化转化应用,服务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矿业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将重点支撑南疆四地州、西藏和四省藏区、乌蒙山、赣州四县脱贫攻坚,围绕特色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及应用示范,围绕饮水安全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围绕特色矿产勘查开发开展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围绕能源安全保障开展油气地质调查,围绕城镇化建设开展工程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围绕绿色矿山开展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围绕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围绕地方地质人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强力支持贫困地区人民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统筹部署,服务全国脱贫攻坚。坚持需求驱动、问题导向,加强各类专项资金整合,统筹部署扶贫区地质调查工作,加强与地方有效衔接,统筹部署中央与地方地质工作,服务全国14个片区2875万贫困人口脱贫。在重点找矿远景区,部署实施1∶5万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加快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尽快实现贫困区全覆盖。在特色农业区、示范区分别部署实施1∶5万、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引领建立特色农产品示范推广基地。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西南岩溶贫困区,部署实施石漠化综合地质调查、缺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实现缺水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全覆盖,支撑解决贫困区的饮水难题。在秦巴山区、吕梁山区、罗霄山区、乌蒙山区等,重点部署实施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调查,服务防治减灾和地质公园建设。   二是突出重点,助力西藏和四省藏区脱贫攻坚。针对西藏和四省藏区能源、铜、金、铅锌、铬、锂、钨、锑等矿产资源优势, 每年经费投入6.5亿元,助力西藏和四省藏区136万贫困人口脱贫。重点部署实施冈底斯-喜马拉雅铜矿资源基地、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青藏高原北部盐湖锂等新能源资源、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滇西北铜铅锌资源基地藏中、藏南、三江、川西等地区优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以及羌塘、伦坡拉等地区油气资源调查。2020年实现西藏和四省藏区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全覆盖,摸清特色矿产资源家底;支撑西藏羌塘盆地、伦坡拉盆地等地实现油气突破,形成一批大型优势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绿色矿业勘查基地。   三是立足特色,推动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和社会稳定。立足南疆四地州油气、锰、铅锌、铁、铜等优势资源,加快推进能源资源地质调查,支撑新疆油气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战略新兴及大宗紧缺矿产资源调查,支撑南疆四地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建设、绿色矿山建设。每年经费投入约3亿元,推动南疆四地州9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社会稳定。重点开展塔里木深层油气资源调查,提供招标区块,支撑新疆油气体制改革。开展南疆大型矿产资源勘查基地综合调查评价,集成应用深地资源、深空对地观测技术,实施深勘精查,促进形成8~10处锰、锂、钾盐、晶质石墨、铜、铅锌、铁、金勘查开发基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综合利用实验研究,推进勘查基地向开发基地转化,促进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开展1∶5万水文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查明塔里木盆地北缘重点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分布规律,评价地下水资源与开发潜力,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开展喀什、伊宁-霍尔果斯等城市地质调查,为城市供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地质依据。开展伊犁盆地1∶25万和农业示范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查明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状况、土壤污染和有益元素分布情况,服务农业现代化。   四是精心实施,支撑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脱贫攻坚。针对乌蒙山每个地区脱贫攻坚的具体需求,精心实施地质调查工作,每年投入经费不低于1亿元,支撑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373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四川屏山县、贵州黔西县、云南昭阳区部署实施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250平方千米,建成3~4个特色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在四川普格县、云南大关县、贵州纳雍县等部署实施1∶5万水文地质调查25650平方千米,实施探采结合井210口,建立4~8个扶贫供水示范工程,支撑服务解决缺水群众10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针对四川普格石灰石矿、金阳地区磷矿,贵州威宁、赫章方解石矿,云南镇雄石灰石、盐津石英砂部署实施矿产调查评价,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提供25~30处可供勘查开发的矿产地。与云贵川三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安排乌蒙山区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估,在四川古蔺县、云南绥江县、贵州七星关区等部署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7000平方千米。开展清洁能源资源基础地质调查,在雷波-永善等地区开展页岩气调查,在四川古蔺县和贵州习水县等开展煤层气调查,在贵州威宁、四川沐川、云南武定等开展地热调查。部署1∶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3800平方千米,实施调查与参数井21口。开展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在贵州纳雍县、云南镇雄县等部署1∶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3300平方千米。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在贵州威宁、云南彝良、四川马边、沐川等地区部署14个县岩溶、丹霞等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调查,科学评估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价值,提出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及保护建议,支撑建成3~5个地质公园。在地质灾害严重县乡镇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技术培训,服务地方地质人才建设、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   五是示范引领,促进赣州四县贫困人民群众如期脱贫。加大地质调查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2016~2018年三年安排经费不低于3亿元,确保赣州四县40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前,实现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缺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远景区矿产地质调查“四个全覆盖”。充分调动各直属单位积极性和主动性,举全局之力,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加快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2018年前,在赣县、于都、兴国、宁都等县域,每个县建成1~2个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实施探采结合井300口,为每个县勘查评价1个城镇应急水源地,解决100个贫困村5万人以上人口的缺水问题,建成1~2个扶贫供水示范工程;与江西省地勘基金衔接,提供6~10处可供勘查开发的矿产地,提交3~5处地热水资源地,形成2处钨、锂辉石金属矿产开发基地,6处萤石(兴国)、高岭土(寻乌)、耐火粘土(瑞金)等非金属矿产开发基地,提交一批矿产资源储量,建立1~2个矿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在兴国县实施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工程1处;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与利用示范,实施矿山环境改善示范工程1处,支撑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调查示范工程,在兴国县宝石寨、宁都县翠微峰及寻乌县青龙岩开展地质遗迹专项调查,为建设2~3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确保2018年赣州4县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2020年,进一步加强赣州四县的地质调查工作,夯实脱贫基础,防止返贫复困。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调局部署的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完钻 鄂宜页1HF井获得寒武系页岩气重大发现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调局部署的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完钻 鄂宜页1HF井获得寒武系页岩气重大发现

  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获悉,由该中心组织实施、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鄂宜页1HF井日前完钻,完钻井深3917米。据了解,该井是在鄂宜页1井基础上侧钻而成,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也是我国迄今在中扬子地区实施的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   在鄂宜页1HF井的实施过程中,科技人员克服了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程度低、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区域工程参数匮乏等一系列难题,并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安全优质高效完成了中扬子地区寒武系水平井钻探, 为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井于今年1月22日开钻,钻井周期约30天,进尺2389.5米、水平段长1875米。施工期间,工作人员采用水平钻井新模式,在低勘探地层钻进条件下,获得了目的层穿行率97%、优质储层穿行率90.2%的优异指标。   二是探索了适应该区域水井沱组页岩气层长水平段的钻井技术,为页岩气经济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该井水平位移2156.48米、垂深2123.69米、位垂比达1.02,是中扬子地区首次实施的大位垂比水平井钻探工程。井区周边区域勘探程度低,邻井钻探资料少,页岩层中长距离水平穿行面临目的层薄,穿层难度大,易出现垮漏等施工风险。项目组从优化井眼轨迹设计、优化油基钻井液体系入手,在该区域创新采用近钻头地质导向和旋转导向钻井方式,初步探索了适应该区域水井沱组页岩气层长水平段的钻井技术,确保了钻探工作的顺利实施,并首次获得了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大位垂比水平井钻探工程参数,为下一步区域钻井生产和页岩气的高效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了低勘探程度、构造复杂区地质导向技术,为页岩气的高效勘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该井作为宜昌地区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无三维地震资料,二维地震勘探程度低,地震资料多解性强,且地层沉积相带复杂,无邻井控制,现有地质资料难以采用传统工艺有效指导地质导向工作,给该井钻探工程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施工项目组组建地质、物探、录井、测井专家团队,搭建数据实时传输、分析平台,梳理工作流程,建立了以二维地震反射轴为主线,分段分级控制、井震剖面对比的地质跟踪导向新技术,确保了该井水平段准确入靶,实现优质储层穿行率超过90%的良好钻探效果,为低勘探程度和构造复杂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四是获得了宜昌地区寒武系页岩气的重大发现,为寒武系页岩气的保存和富集规律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通过录井气测显示、TOC及XRF元素分析,发现目的层寒武系水井沱组从上至下录井气测值随TOC和硅质含量的升高、钙质含量下降而升高。其中以寒武系水井沱组近底部TOC含量和硅质含量达到最高,气测显示最为明显。水平段2493米~3800米统计结果显示全烃平均值大于16.2%,最大值达到33.8%;甲烷平均值大于11.9%,最大值达到29.2%。其中水井沱组下段下部气显最明显,全烃普遍大于20%,向上向下递减到8%~15%左右。从组分上看,井深3200米以前,以甲烷为主,含有微量的乙烷和丙烷。井深3200米以后逐渐出现微量的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气体组分。鄂宜页1井所揭示的这种气体组分随井深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气的保存和富集规律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五是创新野外地质工作党员活动方式,形成了地质与工程联合攻关的地调项目工作新模式。该井的钻探施工人员涉及多家单位,人员众多,分工协作要求高,协调、管理难度大。武汉地调中心油气地质室党支部联合江汉钻井一公司现场钻井队党支部创新野外地质工作党员活动机制,在施工现场开展了一系列党员示范活动,确定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制定了考核办法,有力地支撑了项目总体目标的优质高效完成。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现实的,历史的;有宏观的,微观的;有体制的,机制的;有技术的,经济的;有社会的,企业的;有工业的,农业的,等等。这些矛盾数量巨大,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解决起来往往受多种因素干扰,难以达到快捷、满意的效果。   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甚至出现渎职、失职现象,造成了一些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或是重大安全隐患。   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如何使矿业开发的经济效益最大,同时又使其产生的环境问题最小,是矿业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永恒的主题。   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泛指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管辖、控制、监督和处理。它既是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又是环境管理的一部分,处在二者的结合点上。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是我国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特指政府部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矿产勘查、开发(采、选、冶)活动对矿山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和污染,依法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达到既为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又不超出当地生态环境容量,保障地质环境状态良好的目的。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形势复杂而严峻,任务艰巨而繁重,存在问题众多,具有严重性、长期性、复杂性、紧迫性、特殊性;二是其主要弊端是制度缺陷、政策缺失、管理缺位、技术落后、市场失灵等几大因素;三是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源是矿业过度开发引起的,除了地质环境背景复杂等自然因素外,深层次社会历史因素是由于社会需求、利益驱动、法治滞后、管理失范和历史局限性等。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形势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当前资源环境形势做出分析判断,“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2016年7月,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仍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粗放开发方式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仍然严重,地面塌陷、土地损毁、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依然突出。”   笔者认为,以上结论完全符合当前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实际,整体形势不容乐观,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艰巨性   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薄弱,任务繁重。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矿产勘查后备基地较少,当前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晚期,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迫切需要加大勘查力度。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经济安全对资源保障能力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将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艰巨任务。   二是污染严重,管理乏力。我国采矿中“三废”问题普遍严重,矿产品综合利用总体水平较低;矿产开发中,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和破坏矿区生态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增加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难度,而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不少地方政府部门管理乏力,许多难题没有破解。   三是资金缺乏,负担沉重。尽管21世纪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分别投入了几百亿元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并吸收大量社会资金,带动广大矿山企业投入资金来共同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但由于全国矿山企业数量众多,需要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众多,资金投入的渠道较少,已形成的治理市场还不发育。因此,现有资金投入远远跟不上治理需要,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缺少雄厚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和当地矿山企业治理资金负担沉重。   四是老矿山问题多,历史欠账多,解决问题机制不畅。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老矿山未预留生态恢复治理资金,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和历史欠账问题无人过问。往往是旧账未了,又添新帐,许多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交叉重叠,历史负担沉重,解决问题机制不畅。现阶段,一些老矿山企业仍然存在程度不同的“等、靠、要”思想,亟待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复杂性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涉及的内外关系复杂,具体表现在——   一是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现实的,历史的;有宏观的,微观的;有体制的,机制的;有技术的,经济的;有社会的,企业的;有工业的,农业的,等等。这些矛盾数量巨大,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解决起来往往受多种因素干扰,难以达到快捷、满意的效果。   二是利益驱动导致的消极后果。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负责人大局观念淡薄,或受片面政绩观和经济利益驱动,单纯强调发展速度,降低生态环境保护门槛;有的矿产开发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就仓促上马,或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和个私矿主急功近利,进行粗放式甚至是掠夺式开采,而当地政府部门又监管不力,加剧了矿产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守法的矿山企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三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较为落后。首先是治理工作起步晚,我国大规模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最近十几年,较大规模的恢复治理行动集中在近10年,多数局限在“三线三边”的矿山及其周边;其次是治理比例小,我国矿山复垦率不到3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矿山复垦率已超过50%,这方面差距较大;再次是技术水平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技术起点不高,普遍缺少专门的技术人员;一些地方的治理项目违背自然规律,缺少科学论证,导致一些治理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栽种的植物不适应当地环境,出现“一年绿,两年荒,三年死光光”的现象,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效果无法持续。   (三)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特殊性   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既有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普遍性,更有着自身的许多特殊性。   一是矿山地质环境地域的特殊性。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域范围大小不同,所处地质地理条件不同,地质环境状况不同,省情矿情差异较大,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差异较大,矿业开发利用情况差异较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力度和成效差异也较大。因此,必须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地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保护规划和实施步骤。   二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背景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障碍,旧体制下地区间、部门间、系统间的条块分割,国有、集体、个私矿山间的利益交叉,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升温,各类人群对矿业利润的狂热追逐,加上现行管理还存在体制不顺畅,机制不灵活,政策不配套,技术不先进,人才不充裕等因素,使得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难题的破解步履艰难。   三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方式的特殊性。要针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特点,采取特殊的管理方式。首先要摸清问题家底,找准问题根源,抓住主要矛盾,寻求破解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模式。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管理方式,或单独、或联合、或交替使用各种政府管理手段,用特殊的管理方式来适应特殊问题的解决。   (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对天然的矛盾。采矿、选矿和冶炼等矿业活动,都会产生许多环境问题,矿业开发的过程就是发生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过程。虽然政府部门和环保专家都不主张“零污染”,但是强调的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方针。因此,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如何使矿业开发的经济效益最大,同时又使其产生的环境问题最小,是矿业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永恒的主题。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   引发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采矿等生产活动引起的,是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一)社会需求导致的高强度开发   由于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矿产勘查后备基地较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矿产资源需求量剧增,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对外依存度攀升,迫切需要加大资源勘查力度。   (二)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价格、利润和利益的驱使下,随着矿产品价格的波动,矿业经济常常出现大起大落状况,以至矿业兴盛和萧条交替所引发的过度开发现象频繁出现。一些矿山企业片面抢时机、抓效益,利用方式粗放,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相当普遍。   (三)法治建设滞后   由于一段时间里法治建设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是无法可依的现象时有出现,特别是由于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处罚力度小,矿业开发的违法成本低,使得一些中小矿山企业特别是个私矿主们无所顾忌,屡屡违法违规,造成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后果。   (四)管理监督失范   在一些地方,由于矿业经济起伏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缺位以及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矿山地质环境恶化,加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制没有很好地落实,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没有尽到环境保护责任,管理监督失范,工作职责缺位,造成了不少矿山地质环境重大事故或安全隐患。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成就与不足   (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成就   一是抓法制建设,抓规章制度。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有法可依。   二是抓基础工作,抓调查研究。我国通过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初步摸清了矿山地质环境家底,并通过全面规划和技术标准制定,描绘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蓝图。   三是抓重点矿山治理,抓典型项目示范。新世纪以来,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近千亿元的巨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四是抓政策制度突破,抓重大举措实施。创新保证金制度、绿色矿山创建、“三线三边”复绿行动等管理工作的抓手和平台,引导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大局的发展方向。   五是抓政府职能分工,抓管理职责落实。突出中央政府部门的龙头作用,强化省级政府部门的关键作用,打牢市、县政府部门的基础作用。   六是抓市场调节机制,抓市场功能导向,抓矿山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努力使矿业经济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遵循价值法则,回归市场经济规律。   七是抓管理方式转变,抓政府职能整合。制定政府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制度,以形成协同创新机制,进行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   八是抓宣传教育,抓观念更新。加强舆论监督,大力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形成环保合力,促进矿山地质环境好转。   九是抓宏观部署,抓顶层设计。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监督指导,指引矿山地质环境前进方向;抓好经验总结和制度创新,以新制度、新政策、新模式的建立,推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不断深入。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不足   首先,体制障碍导致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效果不理想。其表现为:一是从中央到地方,一些地方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作用呈递减趋势;二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弊端尚未完全清除;三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分散,没有很好地发挥政府职能的能动作用。   其次,机制缺陷造成一些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手段发挥不充分。其表现为:一是市场导向功能发挥不充分;二是经济手段使用不灵活;三是矿业经济波动和市场失灵影响大。   再次,管理缺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管理目标不到位。其表现为: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目标没有落到实处;二是部分矿山企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主体没有落到实处;三是部分地方政府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责。   第四,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较长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主体错位或缺位。有的政府部门既是环境保护的监管者,又是环境治理的操作者,而少数矿山企业却游离于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之外,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自然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第五,虽然各级政府和矿山企业都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责任制,或是虽有规划目标,但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甚至出现渎职、失职现象,造成了一些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或是重大安全隐患,而这些情况又没有引起主管部门应有的重视,没有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责任追究。   (本文据《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