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部署全面加强地灾防治工作 提出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是重大民生工程,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部署全面加强地灾防治工作 提出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是重大民生工程,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和部党组的有关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在局机关召开第26次局党组扩大会议,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批示,及陆昊部长在环境监测院调研时的讲话要求,共同学习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文件,听取了局有关部室和相关直属单位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全局上下要切实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清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客观现实。   会议强调,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明确职责和任务。依据2004年中编办印发的局“三定”方案和陆昊部长在环境监测院调研时的讲话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负有为自然资源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的职责。要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四大任务,即研究原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和发布预警。   会议认为,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部党组高度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责任主体意识和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四大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完善,全国地质灾害动态数据库初步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支撑地质灾害防治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在国内外已形成一定影响力。这些都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二要加大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力度。构建支撑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三级业务支撑体系,建立局内、外的协调机制,创建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并逐步完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信息系统。三要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调整优化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工程。通过做好工程设置和力量配置为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支撑。要坚持以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导向,始终瞄准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聚焦影响、制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问题,明确目标、部署任务。切实配齐、配强专家队伍,加强人才培训,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四要明确目标责任,尽快研究制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支撑服务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分工和目标责任。   局领导,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部室和有关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全体人员列席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唐菊兴呼吁——建立川藏铁路地质工作前置机制刻不容缓

杏鑫怎么注册_唐菊兴呼吁——建立川藏铁路地质工作前置机制刻不容缓

  10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定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建设好川藏铁路?日前,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唐菊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应尽快建立两大前置机制,即在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前,建立地质工作前置机制;在建设中,建立大揭露面地质工作编录机制。   唐菊兴告诉记者,这样的建议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我国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已有过经验教训。如西南某省一高速公路建设时,揭露了一段100多米长的铀矿体,不得不投入上千万元实施混凝土封固。又如某省建设的一高速公路从已探明38吨黄金的矿区上穿过,压覆的黄金价值超过95亿元。   另一方面,川藏铁路出成都平原后即进入川西高原和青藏高原,主要穿越横断山脉,沿途地质构造及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既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地球变迁与环境间的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聚集区。   唐菊兴介绍说,川藏铁路经过的康定、松潘地区是新能源矿产地,甲基卡锂稀有金属基地锂资源量达到世界级规模;藏东玉龙铜矿带铜资源量超1000万吨,金资源量超200吨,钼资源量超50万吨;林芝地区、山南地区和终点站拉萨市,铜资源量超3000万吨,金资源量超300吨,银资源量超2万吨,钼资源量超150万吨,铬铁矿1000万吨,找矿潜力巨大。目前,中央第五次援藏工作会议确定的藏东有色金属开发基地和藏中有色金属开发基地正在建设中,这2个基地潜在铜资源量将超6000万吨。   “川藏铁路既要避开探明矿产地,也要避让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区,更要考虑用铁路线将这些供应基地串起来的问题。”唐菊兴说。   基于这两点认识,唐菊兴建议,规划建设川藏铁路需要建立地质工作前置机制:一是压覆矿产审批手续前置。《矿产资源法》规定:在建设铁路、工厂、水库、输油管道、输电线路和各种大型建筑物或者建筑群之前,建设单位必须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了解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和开采情况。非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不得压覆重要矿床。据此,川藏铁路在规划建设中应避开已探明的重要矿产地,尽可能避开矿产资源潜力区。   二是综合地质调查前置。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前要进行高精度工程勘察,但工程勘察单位一般只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并不开展矿产资源品种、分布、规模、经济可采性等调查与分析。川藏铁路所经区域虽矿产资源丰富,但高精度矿产资源调查覆盖面极低,1∶5万矿产资源概略调查完成不到1/3,工程建设无意中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情况不可避免。特别是交通线路在经过重点成矿区带时,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出现的机率更高。因此,应及时将川藏铁路的工程勘察调整为综合地质调查,以避开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区。“具体说,就是要全面开展铁路沿线的中大比例尺的矿产地质调查,全面开展川藏铁路沿线潜在地质灾害点的调查,为川藏铁路保驾护航。”唐菊兴说。   三是开展隧道、切削面等大揭露面的地质编录。从成都平原到拉萨,川藏铁路要从海拔500米左右上升到3680米,沿途还要穿过多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不仅要开展大量山体切削工程,还要开凿大量的隧道。无论哪种工程,都会形成大面积的地质体揭露面,这些揭露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与地灾、成矿关系的钥匙,为川藏铁路建成后的地灾防治和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绿色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若不及时进行地质编录,一旦工程结束揭露面被加固封闭,科技人员也失去了研究青藏高原的绝佳机会。

杏鑫在线注册_五年一曲新华章——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发展纪实

杏鑫在线注册_五年一曲新华章——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发展纪实

  五年一座里程碑,用心开启新未来。   对青海省有色地勘局而言,过去的五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提交了一批在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勘查成果,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民生地质突飞猛进,累计实现经济总量26.06亿元,呈现出地勘经济实现连续逆势回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凸显的良好局面。   尤其是该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探索构建起的以“多彩模式”为引领的一整套绿色勘查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树立了全国典范,引领着全国绿色勘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十年磨一剑,五年一跨越。谈到青海省有色地勘局这五年来的工作,该局局长杨站君感触颇深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有色地勘人伴着新时代的号角砥砺前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一优两高’战略、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和谐新青海的生动实践中谱写了有色地勘工作新篇章。”   强化资源保障 彰显找矿主力军地位   青海有色地勘队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矿产资源的奋斗史。十八大以来,他们时刻牢记使命,坚持地质找矿第一要务,奋力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5年来,该局牵头及参与实施的国家级和省级整装勘查区4个、各类地勘项目343项,投入地勘费用11.88亿元,与“十二五”相比,以较少的地勘投入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找矿成果:提交普查地17处、新发现矿产地14处、可供开发的矿产地5处,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1亿吨,铜铅锌212.44万吨,金39.52吨,银435吨,钼1.3万吨,钴1832.8吨,一系列的找矿突破和重大成果让全省矿产资源家底更加深厚,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更加明晰。   ——牵头实施的三江成矿带北段多彩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成为全省大型富铜矿勘查开发基地。涌现出查涌、多日茸、米扎那能等一批潜力矿床,5年间新增铜铅锌资源量143.71万吨,勘查区累计探明资源量铜铅锌221万吨,其中,富铜矿资源量约40万吨,是全省乃至国内大型富铜矿勘查最具潜力地区之一。   ——牵头实施的沟里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金矿勘查进一步凸显了全省“金腰带”的价值和分量。提交了果洛龙洼、抗得弄舍、瓦勒尕、阿斯哈等一批重要的金矿矿床,勘查区累计探明金资源量83.72吨。抗得弄舍金多金属矿累计提交资源量金38.86吨,铅锌89万吨,重晶石矿石量1104万吨。外围德龙、迈龙、色日、莫哈尔等多处地区发现较好的金及多金属矿化线索。   ——野马泉整装勘查区重点项目尕林格铁矿成为青海省首个亿吨级铁矿开发基地。矿区累计提交铁矿石量1.2亿吨,提交铅锌资源量29.13万吨、钴资源量814.36吨。   ——东昆仑东段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取得重要进展。都兰浪木日地区发现含矿岩体17个,圈出异常15处,经验证发现厚大铜镍富矿体,是继夏日哈木镍矿发现之后,在东昆仑成矿带上发现的又一处具有巨大找矿前景的岩浆熔离性铜镍矿床。   ——祁连成矿带铁矿勘查摸清了该区资源家底。评价了小沙龙铁矿床,并相继发现了热水东、小水沟、大水沟、小南沟、沙龙沟、沙龙沟岔沟、沙塘沟等沉积变质型铁矿点,各矿床(点)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量大幅提升,勘查区累计提交铁矿石量3.39亿吨,其中新增2.4亿吨。   ——五龙沟整装勘查区鑫拓金矿、哈西哇金多金属矿新增金资源量13.84吨,铅锌10.57万吨。   ——鄂拉山地区累计提交铜铅锌资源量26.41万吨。   ——东昆仑东段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取得新认识和新进展,那更北、各玛龙、吉日迈等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这些振奋人心的成果和进展,不仅凝结着青海有色地勘人的艰辛付出和求索,更是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实现找矿突破的智慧成果。他们与吉林大学合作建立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全程指导野外项目找矿部署,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的理论研究团队在整装勘查区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办的工程硕士班、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办的地勘总工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的重点项目找矿突破研讨、省内典型矿区实地考察、野外项目技术交流、重要造山带区域地质及成矿作用专题讲座等,为提升理论水平、明确找矿方向理清了思路。   “为提升综研水平和立项质量,我们设立局管项目专项基金,5年间投入自有资金近1亿元重点加强基础性工作和自有优质矿权勘查,开展了1∶5万矿调多元地质信息集成与找矿预测、靶区优选,圈出各类化探综合异常1085处,磁法异常158处,可供进一步工作的靶区170多处。”杨站君说。   5年来,该局的装备水平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购买各类地勘设备和仪器,地勘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统筹推进资质升级,新申报和升级各类资质29项,其中甲级14项,传统领域全面提升,民生地质领域广泛拓展,涵盖了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实验测试、测绘、地质钻探、地质灾害施工及治理、国土空间规划等地勘行业主要领域,实现了长期以来资质短板的重大突破。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绿色勘查示范样板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更是资源勘查开发的生命色。5年来,该局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绿色勘查、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共存,得到了自然资源部,青海省委、省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及地方政府和牧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为全国绿色勘查顶层设计提供了“青海有色经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早在2015年初,该局就审时度势,谋篇布局研究出台了《关于地质勘查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树立绿色勘查理念、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3个方面17条措施,构建了绿色勘查路径图,在绿色勘查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一系列、全过程的“1+5”绿色勘查制度体系和野外绿色勘查“十不准”要求,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落实,为推进绿色勘查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保障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该局在局、队(院)两级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绿色勘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绿色勘查目标责任考核奖惩体系,绿色勘查岗位责任制体系,完善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实行项目进出场前的主动联系机制、治理规程和生态环境保护保证金制度,使生态保护和找矿突破成为地勘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自2015年以来,该局共投入近700万元,累计恢复道路50千米,恢复探槽5.89万立方米,恢复治理面积达900余亩,复绿570余亩,牧草成活率在70%以上。   如何由被动的恢复治理初级阶段向主动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减少对环境扰动的更高层次提升,这是该局示范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他们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协议,为绿色勘查示范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以铲代镐”、“以浅钻代替槽探”、“一基多孔”、“一孔多枝”、模块化可拆卸钻机、移动式泥浆循环系统、地质项目环境影响因素与分析、地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新设备、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健全完善了绿色勘查主动防控机制;坚持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相结合来指导找矿,以较小的工程投入产生较好的找矿效果。一系列新工艺、新方法的有效实施,在确保找矿效果的前提下将地勘工作对环境的扰动降到最低。   该局还将绿色勘查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生态脆弱区地勘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以多彩整装勘查区为例,他们5年来投入近190万元修建便民桥1座、致富路180余千米,解决了当地牧户草场转场难题;无偿为牧民转场、搬家近400千米,假日和民族节日期间走访慰问牧区贫困家庭累积支出超过50万元,为牧民群众到西宁就医、上学、就业提供帮助,优先聘用当地牧民作为雇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赞誉,赠送锦旗并誉为“地勘铁军”。良好的勘查环境也保障了地勘工作的顺利开展,天时、地利与人和也助推了地质找矿连续实现突破。   推进转型升级 服务重大战略   该局以国家、省重大战略决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重人才、提质量、升资质、强联合、培优势、拓领域、展空间”21字方针,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民生地质“第二主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层次不断升级,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5年来,该局民生地质产业完成合同额近3.5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其中,2018年以来,已落实民生地质项目合同额约1.5亿元。   为加强整体规划和扶持引导,该局建立了内部资质、业绩、信誉等优势资源共享机制,制定了《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民生地质产业三年规划》,整合全局水工环人才、资质、设备资源,注资5000万元成立了青海有色工程勘察院;大力扶持测绘产业发展,做大提升有色测绘工程院;对测试中心进行了环保改造和综合升级,完成测试扩项并被列入全国首批土壤污染详查实验室;推动钻探施工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成立泥浆实验室提升了应对复杂地层的技术保障能力;与中国地质大学连续合办高层次产业转型培训班,前3期培训民生地质产业骨干人才近150人次。   从青海到甘肃、四川,再到新疆、辽宁,该局牢牢把握“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合作,走出深山、走出省门与民生地质行业同频共振,与一批行业优势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新疆成立了长态化项目运作的办事处,2018年落实项目资金860多万元,形成了高层推动、项目带动、基层互动的良好战略合作格局。合作实施的沈阳地下管网测量、新疆阿吾拉勒山北坡双新社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等一批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人员受到培训、业绩得到积累、双方利益共赢的良好效果。   久久为功,善做善成。近年来,该局民生地质产业服务领域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历史性拓展:   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承担的祁连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之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前期设计及勘察工作;全国土壤污染调查(青海省)项目样品采集基本完成,样品测试工作有序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整治(长江源园区治多县区域)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治多、祁连等多个县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项目正在实施;湟源县蒙古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被树立为样板工程。   服务脱贫攻坚——承担的互助五十镇班彦等四村、大通向化乡将军沟、三角城村等多个土地整理(精准扶贫)项目显著改善了贫困村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土地流转、农民增收、扩大特色种植、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了省、厅及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服务国土资源调查——承担的青海省全国土地“三调”试点项目得到厅高度评价;省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勘查开发活动现状调查、勘测定界、土地变更外业核查、数据库更新等一批项目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服务防灾减灾——承担实施的部分州县1∶5万地质灾害详查,危险性评估,危岩体、滑坡及泥石流灾害防治、汛期灾害排查等项目,体现了地勘单位在灾害防治及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技术支撑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承担的茫崖行委花土沟镇绿化灌溉用水地下水勘查项目,探获20000立方米/日的绿化灌溉用地下水,得到地方政府高度评价,输水建设工程即将完工并投入使用。   “多个领域多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树立了地勘单位助力富裕文明美丽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形象,也为我们局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杨站君表示。   建设和谐地勘 集聚发展动能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该局牢固树立新时代人才观,出台了《人才发展三年规划》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能。5年来,该局提任、调整交流处级干部25人次,招录聘用各类专业人才215人,开展不同层次和内容培训7153人次,385人次获得各层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人才被吸纳到水工环、无人机航测等关键领域挑起领军重担,队伍竞争力显著增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5年来,该局牵头负责建设的5.4万平方米的省地质科技办公大楼喜获“江河源”杯;先后完成了建筑面积共5.5万平方米的有色大厦、城南仓储基地、海达科技办公楼、单身职工宿舍建设和购置工作;筹资近1000万元对局属各基地旧住宅楼开展节能保温改造、供水管网系统改造、化粪池改造、路面修复等,惠及职工1100余户(次),极大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两节”送温暖、金秋助学、野外慰问等惠及职工5406人(户)次,帮扶慰问金345.57万元。   该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筹措扶贫专项资金87.5万元,扶贫工作各类资金支出151.8万元,三角城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特色种植经营成效明显,东加村、石乃海村“拉面经济”和畜棚养殖成效初现,产业项目及发展平台形成了从无到有、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近期他们又投资50万元帮助三角城村建设光伏产业,实现了村级企业“零的突破”。三角城村土地整理、“美丽乡村”、“文彩根”文化广场、危旧房改造等多个项目全面完成,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东加村和石乃海村易地搬迁工作积极稳妥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真帮真扶,多措并举,他们通过地勘雇工、农产品协销、购买家政服务、帮助举办农运会、送戏下乡、慰问老党员、金秋助学等一系列扶智扶志措施,使贫困群众脱贫攻坚自觉性、主动性显著提升。   该局努力完善与新时期地勘工作相适应的地勘文化体系,为全局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保证,实施了《青海省有色地勘局文化建设发展纲要》, 局及局属各单位均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及更高层次称号,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其中荣获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35个、先进个人18人次。该局还以劳动竞赛、道德讲堂、青年论坛、文化周活动等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抓手,充分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现了职工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新作为。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开启了新时代治青理政新征程,青海有色地勘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对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的未来,杨站君信心满满。

杏鑫在线注册_“海洋地质九号”凯旋

杏鑫在线注册_“海洋地质九号”凯旋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完成入列首年调查科考任务,成功抵达山东青岛奥帆中心码头。12月7日,受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委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码头迎接全体科考队员凯旋,听取了航次调查成果与船舶运行情况的报告。   “海洋地质九号”船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实施了南黄海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揭示了南黄海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南黄海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环境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是成功开展了西太平洋综合科学考察。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类型、浅部地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要素。在资源环境与沉积过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认识,采获了锰结核样品,发现了深部稀土资源富集特征和规律。为研究东亚季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演化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实物样品。   三是实现了海洋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化应用。在东海两个区段获取了高品质宽线双缆地震测量资料,建立了一套宽线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方法体系,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服务。   四是打造开放共享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承担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通过组织船时、航次、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了科考船共享效率,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打造了开放、流动的海洋实验平台。   “海洋地质九号”通过入列首年的作业实践,经历了强风大浪的洗礼,战胜了十余场台风的考验,船舶整体性能和调查设备得到了全面检验。在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科学普及和船舶管理等方面“齐头并进,多点开花”,把党支部建在调查船上,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深海大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打造了移动的海上科普平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地质工作者“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观。   李金发向全体科考队员及家属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指出,“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伊始就肩负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任,肩负着自然资源部党组提出的引领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的目标,肩负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部署,也肩负着青岛海洋所几代地质调查工作者的梦想。下一阶段,要认真落实“一核两深三系”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实施局党组关于深海探测的战略部署,认真总结首年运行的经验,持续提升船舶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创造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的佳绩,为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随后的科普开放日中,来自青岛市中小学的学生、“海洋地质九号”船科考队员、船员家属等登船参观。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矿业报:围绕部局中心工作,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矿业报:围绕部局中心工作,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

  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培训研讨班使参训人员全面了解了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新任务,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干劲,汇聚起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强大力量。毫无疑问,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面临的新任务,也对报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结合报社实际,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和想法。   中央对行业媒体有新定位,部局党组对新闻宣传提出新要求,新时代矿业报面临新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指出:行业类媒体要立足行业,服务行业,提供专业化的行业资讯和信息服务。部局党组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主办的中国矿业报不是一张地调局机关报,而是一张包括地质调查在内的面向整个矿业领域的行业报。最近,部局还分别就作好新闻宣传工作下发了通知。有鉴于此,我们将中国矿业报定位为:立足地质调查,面向全产业链;履行职责使命,服务改革发展。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地质调查是矿业的先行工作。因此,我们要以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为重点,继续树立“大地质,大矿业”的思想,积极践行“为中国矿业立言,为政府决策建言,为地矿职工代言”的办报理念,关注国际矿业新动向、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发布国家矿业法规、方针、政策,提供市场分析研判,力争把中国矿业报办成与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相适应的一流行业媒体。我们要继续坚持“关注矿业矿山矿工矿城改革发展,聚焦找矿开矿管矿用矿最新动态”工作理念,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快速权威的解读国家、部有关矿产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围绕部的中心工作特别是矿政管理工作进行重点报道;继续加强中矿联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工作联系与协作,通过专题策划,纵深透视与剖析行业热点、焦点、难点与疑点;及时报道反映矿山企业、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以及矿政管理的的最新动态、进展与成果。   作为地调局的直属单位,作为局党组直接领导下的报纸,我们将地调系统作为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充分依托局作为自然资源部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的优势,充分了解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定位新任务新作为。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三大经济发展战略”,“五大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瞄准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新变化新任务,瞄准局的中心工作和“抓业务 带队伍”两大任务,全力跟踪和报道全局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实施地质调查“十大计划”、满足“六大需求”、树立“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三深一土”重大战略等方面的新动态、新进展、新经验、新典型,精心策划专题,做好地调报道,当好实现局党组意志和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舆论先导,为建成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营造良好地舆论氛围。   基于此并结合钟自然局长总结讲话中提出的要求,中国矿业报在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大力宣传报道矿业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成效;二是广泛传扬地矿事业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发扬和传承“三光荣”、“四特别”、李四光精神等方面的典型事例,推进矿业文化发展;三是宣传报道好自然资源部门新机构新职能新作为新政策以及地方机构改革的新进展;四是报道好地调系统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以及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五是关注矿业改革发展新举措新成效,如绿色勘查典型、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环境修复、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及新能源开发,实施国际矿业投资和产能合作等;六是深度解析矿业形势、研判矿业走势,为政府决策和矿业企业提供参考;七是践行“走转改”,落实“三贴近”,不断推出矿业界的优秀团队、典型人物;八是做好全面从严治党、原武警黄金部队转制改革、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宣传报道;九是提前谋划明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十是创造条件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矿业新闻多品种多手段呈现,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加快实施报社振兴计划,打造一流行业主流媒体   推进中国矿业报社振兴,是局党组对报社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王研副局长多次主持召开局有关部室和报社班子成员专题会议,四易其稿,在今年五月钟自然局长签批同意了《中国矿业报社振兴发展计划》。这一计划是报社中长期发展计划,也可称为报社的“358”计划。   这一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新闻思想为根本遵循,履行好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贯彻落实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钟自然局长提出的“找准自身定位,了解读者需求;提升质量、办出品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发行量,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既要按新闻规律办事,也要遵循矿业、地质工作规律;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干、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队伍”等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努力把中国矿业报社建成一流的团队。   基本定位是,坚持“突出地质调查,服务全产业链”和“关注矿业矿山矿工矿城改革发展,聚焦找矿开矿管矿用矿最新动态”理念,做“新时代中国矿业改革发展的记录者,新百年中国地调科技创新的见证者,新时期地质人核心价值观的传扬者。”   目标是:通过为全国矿业事业改革发展服务,以新闻生产为基础,向数据生产转型,转换内容生产方式、话语表达方式、商业运营模式和价值投资方式,将《中国矿业报》打造成中国矿业界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推出在矿业界有影响力的数据产品。使《中国矿业报》成为矿业全产业链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及推广平台;矿业行业最权威的全媒体发布及共享平台;涵盖全媒体及咨询、服务的产业多元化服务平台;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业务,带好队伍,成为矿业界及地质调查系统最可靠、最权威的新闻宣传和舆情监测平台。   举措是: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媒体融合战略、持续发展战略。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报社要基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重新制订“三定”方案,在用足用活现有编制基础上,不断加大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使报社人员结构更加适应现代媒体发展要求。   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方向。仅靠一张报纸或加上网站、微信的简单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媒体融合发展形势,必须创新内容生产方式、话语表达方式、商业运营模式和价值投资方式,创办科技文化公司,实现多元化经营,促进深度融合、全面转型。   持续发展是打造《中国矿业报》“百年老店”的前提。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经济实力。为此,报社要按照局相关政策并结合报社实际,建立健全发挥人才作用的激励政策。   预期效果是:从现在到2020年前,主要依靠报社自身的改革创新,积极主动开拓市场,逐步解决报社历史和现实问题,实现全面规范运行。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新闻宣传中心职能,“四个平台”全面建成并运行,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从2020年到2022年,确立行业一流媒体地位,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对接“地质云”等行业平台,精准服务行业不同层次需求;新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点击转发量稳步增加;视频制作、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文化中心等新业态实现赢利。   从2022年到2025年,与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相适应,《中国矿业报》进入国内报媒百强,国际影响力显现。为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发出影响世界矿业界的声音;报社成为国内一流报业团队之一。   前不久,在部局党组的协调及有关部室的努力下,财政部已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划为一级预算单位,作为局直属单位的报社也被列入二级预算单位,并获得项目经费支持。同时,报社也在局有关部室指导下推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这意味着报社归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主办时我们提出的“全面理顺关系,全面履行职责,全面解决问题,全面规范运行”的想法正在实现。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矿业报》离不开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切实关心,离不开矿业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报社职工的团结奋斗。同样,实现中国矿业报社的振兴发展也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正在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堪称人类奇迹的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犹如绚丽红日跃出东方地平线。这一切,作为基础产业的中国矿业无疑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面向矿业全产业链的《中国矿业报》,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所从事的新闻舆论工作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局属单位和矿业界的大力支持下,把《中国矿业报》办得更好。我们要发扬20多年来形成的“坚守信念,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中国矿业报》精神,以新的姿态、新的作为、新的精神面貌,为把中国矿业报社打造成“百年老店”而共同努力,为传扬地矿先进文化,为中国矿业改革发展,为自然资源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业报社)

杏鑫在线注册_峥嵘百年建馆史 与国同梦话展陈 ——我与中国地质博物馆

杏鑫在线注册_峥嵘百年建馆史 与国同梦话展陈 ——我与中国地质博物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九年的时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即,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百年馆庆“贺信”,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分分秒秒,翻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我不会忘记,2010年9月20日15时52分的那一刻,当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考察,当我和习近平同志面对面拍照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习近平同志双手搭在胸前,慈祥、敏锐的目光观察着每一块标本,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不时地点头称赞。从15时52分到16时31分,习近平同志分别参观了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化石厅。当参观关怀鼓舞厅时,习近平同志站在周恩来总理捐赠的石油标本前,久久没有离去,他仔细地听取李雯雯的讲解,还不时地询问,同时弯下腰仔细地观看这组标本。我也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瞬间,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镜头。      地质广场上的李四光雕像   2016年7月20日,迎来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馆庆。在馆庆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了贺信: 中国地质博物馆:     值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地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地问候!     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把中国地质博物馆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习近平              2016年7月20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殷切关心和希望;这是总书记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鞭策和鼓励。我在台下听着部长宣读贺信时,由衷地感到:这个百年老馆在总书记的心中是如此地牵挂,充分说明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何等的辉煌和重要。   我们不会忘记: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它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我们不会忘记:自1916年正式开馆至今,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成就斐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裴文中、高振西、刘东生等一批地学“巨擘”曾在这里潜心学术、建馆兴业。如今,这里已成为地学研究、知识传播、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成果宣传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我们不会忘记: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兴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现在的大楼,建成于1958年,1959年对社会开放。这里的各类标本涵盖了地学各个领域。   现在,馆藏标本有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复制)、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锡石、绿柱石、黑柱石、方解石晶洞、萤石方解石晶簇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矿物标本,以及包括猫眼和沙佛莱石在内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宝级珍品。   当您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犹如进入了一个浓缩的“认知地球、亲近自然”知识殿堂;当您看到这些地质标本的时候,仿佛在和大自然对话,追思亿万年的地球历史,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感悟!   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首先走进的是地质广场,地质广场上耸立着李四光的半身座像。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他塑像,说明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对李四光的怀念和敬仰。   在地质广场上,还耸立着毛主席当年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块重达3.5吨的东海“水晶王”。   这块被誉为旷世奇石的“水晶王”,其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它是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农民在田地里挖出来的。这块水晶高有2米,最大的宽度有1.7米。当地人发现它时都说它很像一位昂首挺立的巨人,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气派的名字叫“水晶王”。他们把“水晶王”的照片及有关材料送给了毛主席。这一天,毛主席吩咐秘书李银桥将东海的水晶照片及有关材料转送给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好生保护这一稀世之宝。后来,东海县将这一巨大的“水晶王”运到了北京,存进了正在筹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亦即中国地质博物馆开馆之日,“水晶王”作为第一批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现的自然宝物被公布于世,从此名扬中外。   中国地质博物馆外景   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一个展厅是地球厅。首先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自转体的地球仪,解说员从地球诞生讲起,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地球厅介绍了基本地学和地质知识,如太阳系的形成、日月潮汐、地层与板块运动,有一些宇宙天体的知识跟天文馆重复,另外还有火山爆发、沙尘暴等自然现象发生的原理。观众能摸到火山爆发岩浆凝固的石头,感觉很特别。这里还有地震体验,除了积木模拟的地震小屋外,也搭了实景房子模拟地震,看到房间里的裂缝触目惊心。   二楼南侧是矿物岩石厅,这个厅里展出的大量矿石标本,展示了我国大量的矿物标本和世界各国的部分标本。特别是展示了地球上产生的沉积岩、岩溶岩、变质岩矿物质标本和这“三大岩类”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让观众详细了解不同矿物的密度、导电性、磁性等。整体来说,矿物岩石厅以普及知识为主,专业性比较高,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产出情况等相关知识。   说到矿物岩石厅,不得不说说“常林钻石”。这块“钻石”尽管是复制品(真品现存国库),但也彰显了其价值。   1977年12月21日,山东省临沭县华侨乡常林村21岁的姑娘魏振芳,与生产队的女社员一起扛着铁锨到田间翻整土地。夕阳西下,魏振芳挖完自己所分的地块,刚要收工回家,忽然发现邻近地头上还有一片茅草没有挖完,她便走过去,挥动着铁锨挖起来。当挖第二锨时,突然从茅草里滚出一块“鸡蛋黄”大小的石块,魏振芳好奇地捡起来一看,不由地瞪大了眼睛。这颗被她捡起来的“石头”便是“钻石”,因为是在“常林”村发现的,故被命名为“常林钻石”。后来,人们把这块宝石献给了国家,成为我国的国宝。   据临沭县县志记载,临沭县处在沂沭断裂带上,1668年常林村一带曾发生过8.5级的大地震,使经亿万年间形成的天然金刚石被冲击到地表。于是,临沭县成了我国著名的金刚石产地。   二楼西侧是宝石厅,一进门看到的就是一块璀璨无比的自然金,往里走,低调奢华的大烟晶、打磨好的海蓝水晶,每一个都有让人想带走的冲动。芙蓉石做成漂亮的石狮子,更加温润可人。珊瑚手串和珍珠项链也美得让人无法自拔。翡翠、田黄、和田玉和托帕石等一件件玉石精品美不胜收。据介绍,地质博物馆还提供宝石鉴定,家里的传家宝可以拿到这里让专家来看看真假。   上到三楼南厅,就是史前生物厅。这里有点像自然博物馆,陈列了我国出土的部分古生物化石。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恐龙蛋化石。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看到最早期的生命和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生物大绝灭、恐龙与鸟类、哺乳动物与人类化石标本等。   此外,在该展厅的东部过道还展陈了海百合、震旦角石、菊石等化石,南过道上陈列了化石现场、中国安琪龙,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   让人惊喜的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华龙鸟也在这个厅展示。当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这个鸟的化石后,这个鸟的很多资料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中华龙鸟之谜,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恐龙,也有人认为它是属于鸟类的祖先。不过,经过缜密的调查之后,它被证实为一只小型的食肉恐龙。   其实,“中华龙鸟”化石最先被发现于南京,发现之后人们心中就会存在着一个疑问:究竟把它算作鸟类还是算作恐龙?而且专家们也依靠这块化石,开始追溯它的故事。在1966年的8月份,一位来自辽宁省的农民捡到了一块化石,然后将这块化石上交给了化石研究专家。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终于确定这就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我们国家率先发现的,所以就将它命名为“中华龙鸟”。   原来的三楼西边是关怀鼓舞厅。关怀鼓舞厅展示的是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关怀与鼓舞。展厅入口——毛主席题写的“开发矿业”就在这个展厅,毛主席的巨幅相片体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与怀念。周恩来总理赠送的大庆第一口石油标本、“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刘少奇赠送的猎枪、朱德收藏的“岩矿标本”都在这个展厅展示。   现在这个展厅改为临时展厅,目前展示的是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多彩的萤石”专题展。   四楼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馆庆展品正在展示中。   我坚定地相信,中国地质博物馆必将登高望远,寻迹地球科学的履痕,倾力打造一个典藏、教育、研究有机结合的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科学、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地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中华大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杏鑫登录注册_专家研讨渭河盆地科学钻探计划

杏鑫登录注册_专家研讨渭河盆地科学钻探计划

   3月23日~3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大学主办的渭河盆地科学钻探计划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11位院士及相关专家学者就渭河盆地开展科学深钻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渭河盆地是研究气候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大陆动力学过程的有利地段。渭河盆地地处鄂尔多斯地块和秦岭交接带上,即跨伏在活动造山带和稳定地块两构造单元之上,是探讨研究地表系统与盆山深部结构状态和陆内深浅构造动力学互馈的典型地区。始新世以来,渭河盆地沉积完整,记录了季风气候的演化和我国南北方气候分异。   此外,渭河盆地蕴含了丰富氦气资源;关中盆地地热资源条件优越,水热型、无干扰型地热能开发前景良好,并拥有油气资源潜力。渭河盆地科学钻探对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为关中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水资源评价、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和地震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创造条件。   与会专家就“渭河盆地科学钻探”立项、钻探技术、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西安地调中心相关专家加入了新成立的“渭河盆地科学钻探计划”专家组和工作组。会议建议,尽快组织团队,向国家深地专项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提交项目建议书,推动计划开展。

杏鑫在线注册_水环中心:完成三江平原地下水水位统测

杏鑫在线注册_水环中心:完成三江平原地下水水位统测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三江平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抢时14天,在农灌集中开采地下水之前完成了三江平原全区约5.5万平方千米的地下水统测工作。   这次统测共计完成1136点,约1万平方千米的重点地区精度达到每百平方千米4点,其他区域达到每百平方千米1~2点,新增16个地下水自动监测点,获取了第一手宝贵数据,为后续分析人工开采情况下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及形态,提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提供了重要数据依据。

杏鑫在线注册_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服务地方发展纪实

杏鑫在线注册_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服务地方发展纪实

  一条河流孕育了什么,一条河流又承载了什么……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泰沂山脉、沂蒙群山之巅的薄雾,幻化成万缕金光洒向大地时,会让人恍若置身仙境。站在沂蒙山眺望,两条大型山洪河道沂河和沭河纵贯沂蒙山区。她们自北向南,并驾齐驱,蜿蜒曲折,经鲁南流向苏北,并通过分沂入沭使两河融泉并流,形成了沂沭河,源源不竭,滋生万物。   “河在城中走,城在岸边长。”得益于沂沭河,临沂这座北方都市的大气豪迈中平添一份别样的温润与灵秀。今年的临沂,比往年的春季显得更为热闹。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临沂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宏原环保科技集团承办的“我的家园,我的生命共同体”公益科考行动在临沂启动,对沂沭河进行科学考察。   “沂沭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东夷文化,滋养了齐鲁大地。近些年,大量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让她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一直是我们地勘单位的心愿。”沂水河畔长大的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院长余西顺在与记者的对话中,描述了他的“个人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希望沂沭河重焕生机活力,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将城市融入大自然,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沂蒙这片红色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理念与红色基因的碰撞,又激发了新的活力。“这次沂沭河科学考察公益活动正是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对自然资源的再认识,践行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理念,唤醒企业、公众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余西顺介绍道。   溯源:在这里扎根   说起来,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与沂沭河有着不解之缘。   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组建于1957年,其前身是原地质部山东省办事处沂沭地质队、山东省809地质队。这支起源于沂河岸边的地质队伍,所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   1965年,七院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由此结束了我国没有金刚石原生矿的历史。   这次重大发现让这支队伍声名鹊起。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们接连攻克技术难关。数据显示,建院62年来,一代代“七院人”通过努力,共发现和评价各类矿产20余种,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其中,1965年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两处大型金刚石矿产地;1988年发现了山东省第一个蓝宝石原生矿,评价大型蓝宝石砂矿产地一处;在黄金、铜、铅、锌、钼、铁、铬、稀土矿、石膏、石英砂岩、铝土矿、膨润土、长石、花岗岩、石灰岩、萤石、白云岩、磷灰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为临沂市被命名为“中国金刚石之都”“中国地热城”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原地质部“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嘉奖令”等重大奖项。   但是“高光”之后,这支被贴上了“金刚钻”标签的地质队伍却面临着有劲儿无处使的尴尬境地。   “金刚石是一种稀有、贵重的非金属矿产,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源都不算丰富。”余西顺介绍说。这样的客观条件,把这支钻石队伍限制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当兄弟单位们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七院好像走进了金刚钻的“迷宫”。   未来怎么发展,方向在哪,这支老牌地质队伍一时间有些茫然无措。   为本:讲好地质故事   作为一支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想要发展就要赢得社会各方面的了解、理解、关心与支持,就要主动融入地方,投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地方分忧解愁,真正让地方感到地勘单位是“自己人”,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力军。   七院的根在临沂,转型发展当从服务临沂开始。   沂蒙山区地形起伏大,山区峰高坡陡,地层发育齐全,构造运动强烈。近年来,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在积极融入地方,为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全力配合临沂市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险和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服务和技术支撑,受到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群众的赞誉。   “不仅要在地灾防治,而且要在新旧动能转换、自然资源改革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这个目标,院长余西顺使出了“三板斧——讲故事、种豆子、无中生有”。   “讲故事”,就是沟通技巧能力,要告诉政府部门、单位,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我们能做什么,你们可能需要我们做什么。   “种豆子”,就是做事既要狠抓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短期效益,在临沂的9个县、4个区设立办事处,有人员在各地区驻扎,能精准对接需求,积极服务各级人民政府。   “无中生有”,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能力,要具备创新思维,学会独立思考,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善于发现和总结,进行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靠着这“三板斧”,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在临沂市场“砍”出了一片天地,诸多重大建设项目都留下了“七院人”的身影,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矿山修复治理、土地质量调查,为沂蒙山生态文明建设、还临沂一片绿水青山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该院全面履行公益性地质勘查职能,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与河东区人民政府、郯城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多次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临沂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赞誉,是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   转型:服务地方发展   “这次科学考察就是大地质观的一次集中体现,考察内容涵盖了地表水、地下水、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为临沂市委市政府在保护沂沭河生态环境方面,在政策的制定与保护决策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余西顺介绍了这次科考活动的初衷。   与其说是初衷,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理念”。正是靠着这样的理念,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立足于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公益性事业职能,在转型过程中将“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工作理念贯穿于发展始终,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海洋强省建设、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救援治理等大地质工作中实干担当,谋得了一席之地,为山东省矿山修复、生态环境治理做了大量工作。   在水文地质调查中,他们探明临沂市第二地下水供水水源地,长期对临沂市地下水动态和地质环境进行监测,为城市供水安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积极参加2011年山东省抗旱打井找水工作,被原国土资源部授予“抗旱打井找水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完成蒙山旅游区采空区治理、罗庄区非煤矿山采空区治理、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一批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积极参与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服务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   在矿山环境整治中,他们提交了临沂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先后编制了《苍山县铭源石膏矿治理恢复方案》等设计数千份,施工了费县探沂镇青山湖西南山、新庄镇石龙庄村西、新庄镇东流村等3个村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设计与施工项目等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百余项;开展破损山体修复治理工程,修复治理面积1250公顷,进一步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建设一方绿水青山。   在清洁能源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他们在河东区、罗庄区成功打出优质地热井一批,助力临沂建设“中国地热城”:对沂沭断裂带成热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划分了3个深层地热田;完成日照市、沂水县、罗庄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为解决山东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成功实施临沂市河东区回迁房浅层地温能示范工程,大力向乡镇社区推广,打造浅层地温能“农村样板”,解决农村冬季“取暖难”问题。   在城市地质调查中,他们加强临沂市地质调查工作,建立临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发挥地质工作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服务功能。   在旅游地质调查中,他们协助地方政府,调查规划旅游地质资源,成功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省级地质公园2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中,该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动全面对接8个省乡村振兴服务队,由院无偿出资300余万元,在土地质量调查、找水打井、田园综合体等方面进行合作,充分体现了地质先行性、公益性作用。   那些亲眼见证七院改革发展的“功勋前辈”们,谈起现在的七院时,“翻天覆地”总会成为他们的口头禅。2018年底,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评选出了4个干事创业标兵单位,七院异军突起,与另外3家“家底雄厚”的兄弟单位一起获得,就是靠的这股发展的后劲和服务地方的定位及大地质的理念。如今的七院,通过深化合作、优化队伍、培养人才,不断升级改造,拥有工程技术研究员14人,高级工程师52人,岩土、测绘和造价注册师12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拥有各类甲级资质16项、乙级资质6项。目前,该院建有“山东省金刚石找矿与深部探测”院士工作站、智慧地矿大数据应用平台及鲁南地区重点实验室。   兴业:奏响英雄赞歌   在临沂,北城新区、鲁南高铁、临沂飞机场、长途汽车站、电视塔等地方性建设项目,都离不开这支队伍的专业技术支持。   谈到未来的发展,余西顺反复提到两个词“人才”和“科技”。在记者看来,当他提到“人才”时,总是带着一些“焦虑”。他总是“焦虑”单位里的年轻人发展平台不够,总是“焦虑”缺少领军人才,总是“焦虑”是否还有什么制约人才发展的桎梏。   但是当记者采访单位里的项目负责人时,听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在咱们七院,非常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院长经常与我们召开座谈会,一起商讨问题。最重要的是,凡是关系到业务布局、产业发展的会议,一定会邀请我们这些项目负责人参加。这不光是尊重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凝聚了思想,达成了共识,更有利于单位发展和个人成长。”   在2019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作会议上,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忠明强调了“地质报国、事业立局、科技引领、有为有位、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这也坚定了七院科技发展的布局。立足于临沂的特色农业与岩溶地质,七院大力发展“农业地质、浅层地温能、城市地质”三大学术委员会和重点实验室,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做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总结项目经验,提炼成果,形成可以指导今后工作的模板和样本,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能源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七院的发展,余西顺提到了一个词,让记者感受颇深,那就是“守护者”。他希望未来的七院,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成为临沂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守护者。这次沂沭河公益科考行动,就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以此为一个起点,引导社会公众同地勘单位一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守护母亲河沂沭河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沂沭河翻起了阵阵水浪,时而是湍急的浪花,奏响的是沂蒙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时而是流畅的水流,鼓舞了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干部职工服务地方转型发展的干劲,最终汇聚成一曲新时代的《沂蒙山小调》,唱响了绿色发展、风光无限的沂蒙好风景。   正如七院人所说的那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将传承和践行“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秉持对党忠诚、为党尽职的政治品格,树立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发扬不畏困难、敢于碰硬的担当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的创新理念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用热血和汗水奏响新时代地质人的英雄赞歌!□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调研组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调研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调研组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调研

  10月23日,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先达带领调研组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调研地勘单位改革与经济发展工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局长王天顺出席调研座谈会。   座谈会上,调研组对此次调研的目的作了说明,介绍了国家对地勘行业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等相关政策方案编制与实施情况。王天顺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近年来省煤田地质局在人才引进、装备升级、资质建设、转型发展、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在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调研组现场查看了三维建模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不动产登记调查、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承担的“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作相关市县规划的编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