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甘肃行掠影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甘肃行掠影

  6月24日傍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一行11人随科技部“2019科技列车甘肃行”抵达定西市,开启了本次地学科普的旅程。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矿业报社的专家教授,将进入校园开展地学知识的宣讲。   本次地学科普宣讲活动是在自然资源部科技司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外科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组织成立的一个临时科普团队,汇聚了来自地理、地质、海洋、矿物、地质环境、防灾减灾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   地学是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通常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古生物学等学科。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学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学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结合社会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果。   6月25日下午,地调科普宣讲团走进定西市思源学校。当科普团抵达该校大礼堂时,600名师生早已等候在那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刚刚走进来的专家们,看看这些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到底要告诉他们什么?   当天下午,三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向学生讲授了珠宝玉石、海洋生物、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地球物理和矿物形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讲授和互动,学生们反应热烈,在问答环节,出现了上百名学生趋前争抢回答的场面。讲授结束后,地调科普团向该校赠送了科普读物。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激荡奔流的洮河、渭水,广袤深厚的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尽管定西有着骄傲的历史传承,但这里典型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也使定西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因此地学科普走进定西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6月25日晚上9点,地调科普宣讲团一行抵达定西辖下的通渭县。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1718年通渭7.8级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分别在通渭县境内诱发了大量的黄土地震滑坡,至今依稀可以见到历史上发生地震留下的痕迹。   6月26日上午,地调科普宣讲团冒着小雨,匆匆赶到通渭县平襄初中,开启了新一天的地学科普行程。平襄初中对科普宣讲团的到来非常重视,除了安排报告厅的主场讲座外,还安排多名科普宣讲团老师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聆听地学知识宣讲。宣讲结束后,平襄初中校长邀请地调科普宣讲团进行座谈。据介绍,平襄初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专门建立了科技馆,期待跟中国地质调查局保持更加紧密的科技教育合作。   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地调科普宣讲团就赶往陇西县。一路舟车劳顿,近两个小时的行程,赶到陇西县城已是下午3点多,地调科普宣讲团直接进入县城的渭州学校,匆匆与学校领导进行了对接,就开始了宣讲。   据了解,渭州学校有3700多名学生,按照学校事先的安排,学校准备集中全校一半左右的师生在操场听地学宣讲,由于下雨,不得不将宣讲安排在室内,除安排能容纳400多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宣讲主场外,还另外安排了多个教室,让其他宣讲专题在教室同步进行。   专家们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以及当地黄土高原沟壑型地貌结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用一些实例与学生们展开互动,学生们既听得懂,也记得住。   本次宣讲从6月25日到6月28日,将持续4天。地调科普团从6月25日到6月26日连续两天,每到一地以分散式宣讲的形式,已经开展了18场次宣讲,反应十分热烈,受到各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当地反响很大。

杏鑫在线注册_中外地学专家齐聚兰州为地灾防治把脉问诊

杏鑫在线注册_中外地学专家齐聚兰州为地灾防治把脉问诊

  6月22日,为期4天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地质灾害防治研讨培训班在兰州开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开班仪式时表示,我们期待与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成员国和协作国共同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减少人类生命财产损失。   CCOP作为东亚东南亚地区政府间国际地质科学组织,旨在组织、协调东亚东南亚国家在能源政策与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以及地学信息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CCOP技术秘书处项目运行和信息经理玛尔维克表示,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培训班,非常清楚地表明地质灾害防治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期望能够实现共同的防灾减灾目标,消除地质灾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玛尔维克看来,本次培训班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个开展防灾减灾多边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契机。“在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参与下,有以往大量成功的防灾减灾经验和积累做基础,我们共同协作,互学互鉴,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王研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国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呈明显下降态势。目前,中国正深入推进分类分级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动态变化,瞄准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调控中的关键环节,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他提出三大合作方向:一是不断加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的经验交流和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学术论坛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分享各自在地质灾害防治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取得的独特经验,并在CCOP成员国间推广应用。二是携手并肩共同研究有较大难度的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早期识别、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强化对地观测、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中的应用,加强绿色治理技术研究。三是尽快建立CCOP成员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动态汇聚东亚东南亚地区地质灾害、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数据,为地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应邀参加本次研讨培训班的马来西亚矿业和地球科学总部地球科学计划组副主任赞姆利·本·拉姆利表示,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在灾害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提高社会抗灾能力、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灾害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本次研讨培训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主办,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承办。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兰州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来自中国、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蒙古、法国、德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防灾、提升地质灾害应对能力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培训期间,与会人员还赴甘肃地质博物馆、白银市会宁县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成果进行了考察。

杏鑫怎么注册_第三届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会掠影

杏鑫怎么注册_第三届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会掠影

  “老师们讲得真好,可以把PPT分享一下吗?”   “科普视频还可以这样做,真是长知识啦!”   “这次收获颇丰,期待明年还可以来!”   ……   六月的青岛,海风习习,依然带着一丝丝凉意,但是花园大酒店一楼会议室却是一派火热,第三届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班正在进行中。此次培训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地质科普人才培养,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年-2020年)》实施。   此次培训围绕“地质调查科普作品策划与开发”这一主题,锁定三大目标:一是通过培训增强科技人员的科普意识;二是通过现场、实景授课,提高科普作品策划和开发能力;三是通过学习交流活动,探讨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机制和科普作品制作方法。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科普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地质调查科普的信心,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培训班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主办,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对培训班的召开进行了全面指导。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及各工程的科普工作人员近80人参加了培训。   分析科普工作形势   探讨科普宣传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学普及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而要做好科学普及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普能力,培养一批专业的科普人才。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班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   此次培训分为室内教学和现场教学两部分。在室内教学单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有关同志作了题为《地调局科普工作形势》的专题报告。报告从科普意识、科普平台建设、重大地质调查成果的科普传播效果、科普活动能力、科普产品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总结了2018年度地质调查科普工作进展和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要以全力推进局“十三五”科普规划实施、开展科普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为抓手,继续推进重大成果的科普传播工作,精心组织有影响的重大科普活动,同时积极探索地质科普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等要求。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总监柯仲华作了题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作品策划与传播》的专题报告,对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进行了解析。他表示,做科普要讲究方式方法,主动适应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等新媒体环境,把科普内容融合到可视化环境或故事环境中,这样才能真正讲好科普,确保“可看性,必看性”,取得应有的成效。此外,他还不忘忠告大家:“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科普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作了题为《什么是好科普》的专题报告,就以什么方式开展科普工作与大家进行了分享。让科普内容有用是科普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地质调查项目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地质调查科普要结合项目的成果、进展,针对社会公众需要,做好核心知识内容设计,选好切入点,强调实用性——这样的科普才是好的地质调查科普,好的科普作品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人们的世界观。   “既有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形势的分析,又有对科普宣传方式方法的探讨,使我们收获颇丰,增强了做好地质调查科普宣传工作的信心。”学员中肯的评价,正是此次培训班的价值所在。   行走在路上的科普   感悟自然的地质美   如果将地质调查科普局限于简单的座谈交流,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的科普手段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更加有效。在本次培训的现场教学环节,学员们卸下了往日的“老师包袱”,从另一种角度体验地质科普工作,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   坐落于青岛西海岸的青岛贝壳博物馆是国家级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被誉为“国内惟一具备专业级水平的贝壳文化博物场馆”。走进场馆,大家的视线立刻被地上长达百米的玻璃展柜吸引住了——各具特色的贝壳躺在细腻的白砂上,在灯光的映射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当记者回过神时,已不由自主地跟随该馆副馆长李宗剑迈入了贝壳世界。通过他的讲解,学员们了解了贝壳中蕴藏的丰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他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讲解内容生动有趣、高潮迭起,加上各种可以与听众互动的小道具,将大家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自己身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记者询问该馆的科普工作进展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基本完成了12000种贝壳标本和1100枚贝壳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工作,整理青少年科普档案《小贝壳大世界》、《贝壳说》等资料450余万字,海洋科普教育互联网系统开发也已进入测试阶段。”   和始发站充满人文情怀的小清新风格不同,第二站的目的地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是绝对的硬核科技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依山面海,拥有全国最大的科考码头、完善的功能车间及配套科考船舶,主要从事深海资源环境调查、大型深海装备管理和潜航员队伍建设,同时也负责开展我国深海科学与技术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在这里,你可以徜徉在占地面积2000余平米的展览馆,学习海洋科学、深海资源、深海环境和深海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拥有大型弧形影幕、LED显示屏等播放系统的放映厅,享受震撼的视听效果,同时了解我国深海事业发展里程和取得的成就;观察蛟龙号配件、深海矿石等实物资料,还有“蛟龙”、“海龙”、“潜龙”系列以及深海一号等深海调查装备、调查船舶的模型。或许是因为深海与地质密不可分的关系,来到这里的学员们异常兴奋,一路上都在和该中心展览馆馆长于怡交流科普能力建设、志愿者团队培养等问题,探讨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的可能。在参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期间,学员们纷纷感叹“就像走进了科幻大片的拍摄现场”,对我国的深海科技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带领大家体验了青岛滨海一线地质地貌研学旅行。虽然整个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目标群体而设计的,但对这些永远对地质充满兴趣的“大孩子”们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甚至因为涉及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更加具有代入感。看到石老人海蚀柱,他们能从海蚀柱景观的形成原因说起,聊到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再延伸到判别地区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标志等。走在汇泉湾海岸,他们围着一大片潮间带兴致勃勃地比划起了潮汐活动的规律、成因、类型,望着远处的海岸花岗岩分析其成因及组成。这群高谈阔论的身影还吸引了来往市民的注意,偶尔驻足聆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增长知识。就像有的学员在参加讨论时提出的,科普不应该是特定节日的特定活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科普的契机。   提高地调科普能力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提高全民地学素养,促进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此次培训班的召开,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培养一批地质科普人才,探寻地质调查科普的有效方法,为在全社会开展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提供支撑。   加强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是创新发展的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提出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要求地质调查每个计划、每个工程和每个项目都要设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目标任务,并实行一票否决考核制,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加强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科学普及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对地球深部奥秘、生命起源与演化等前沿科学问题兴趣浓厚,农民群体对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技能需求明显,城镇居民继续关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地质旅游,公务员群体始终关注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社会工众对科学普及的需求日益增长。   加强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是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需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在能源资源等领域取得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以及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砂岩型铀矿、地热、新区新层系油气等方面的突出成果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地质调查需要进一步向社会公众解读重大成果和重要部署,进一步挖掘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传播地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扩大社会影响,这样才能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十三五” 以来,我国地质科普能力不断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得以稳步发展,地质调查科研人员成为科普兼职人员,科普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新形势下,地质调查科普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必须不断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地质调查科普工作。   抱着沉甸甸的收获   谋划科普未来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整个培训活动中,学员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未来的地质调查科普之路要如何走?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形势给地质调查科普工作带来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同时,局党组也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其摆在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战略部署,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年-2020年)》,明确了局2017-2020年科普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直属单位。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转型发展更是赋予了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新内容、新任务。   同时,科外部有关同志还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下一步的科普工作计划。一是全力推进局“十三五”科普规划实施,开展科普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经验总结与推广。二是继续推进重大成果的科普传播工作。围绕国家“五大平台“科技项目、“一核两深三系”为主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和地质科技攻坚战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作科普精品,策划高层次科普活动,开展立体式传播成果知识,扩大重大成果的社会影响。三是精心组织有影响的重大科普活动。统筹部署重大成果科普作品,整合科技攻坚战、深地探测、深海探测等地质调查重点领域的科普精品,集中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展示周、中国国际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科普产品展、中国地矿科普大会(国际矿物博览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及其它国家展览活动中展出;参加国家“科技列车甘肃行”科普活动,设立地质调查专场等。四是探索以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与地质文化为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建设,积极拓展“地质调查扶贫+”活动,推动地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地质科普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学员们怀抱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了归程。未来,或许是在某一本生动有趣科普图书中,或许是在某一部广泛传播的宣传视频中,抑或是在某个备受好评的科普活动现场,我们必将看到这次会议的精神开花结果。(本文材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提供。)

杏鑫怎么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一行参观李四光纪念馆

杏鑫怎么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一行参观李四光纪念馆

  根据《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安排,6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局机关各部室主要负责人前往李四光纪念馆参观,共同回顾了李四光先生一生光辉的业绩和卓著贡献,重温了李四光精神,重新感悟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科技工作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自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强烈的家国情怀。   李四光先生为新中国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为地质领域的科研和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终生践行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决心和抱负,是老一代地质工作者坚守初心的典范。   在现场学习和讨论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一致认为:爱国情怀是李四光最深层、最根本的情感;坚持真理是李四光永恒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是李四光不断追求的动力源泉;诲人不倦是李四光高尚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是李四光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发扬李四光精神在新时代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要更加注重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加强野外地质研究,注重加强地质基础科学研究。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以李四光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每一位加入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成员都能在这种感召下收获一种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局党组提出,李四光纪念馆要建设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新入职职工的教学基地,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李四光精神,让新职工有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杏鑫注册链接_中陕核两个院士工作站同日揭牌

杏鑫注册链接_中陕核两个院士工作站同日揭牌

  7月1日,中陕核工业集团、陕西健康医疗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暨科技攻关项目签约仪式在西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刚,分别与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斌成,共同为中陕核集团公司和陕西健康医疗集团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两个专家团队分别与中陕核集团现场签署了三个科技攻关项目协议。据了解,这两个站是陕西省首批省级院士工作站。   记者了解到,中陕核集团是陕西省一家涉核性质的特殊企业,在铀资源勘查、核健康医疗、核辐照应用、核应急救援、核环境监测、核供热供能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中陕核集团在“核地质、核技术、核医学”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15年8月,中陕核主导组建了陕西健康医疗集团,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张斌成在致辞中表示,中陕核集团核地质院士工作站和陕西健康医疗集团核医学院士工作站揭牌暨科技攻关项目签约仪式,是中陕核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历程。中陕核集团将在院士、专家的指导下,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推进,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优势,围绕集团“核地质、核技术、核医疗”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共同搭建中陕核集团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高端创新平台,为实现中陕核集团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懈努力,助推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发展。   “此次两个工作站同时揭牌,并成为陕西省首批省级院士工作站,意义重大,会上成功签约的三个科技攻关项目协议,将对集团公司在陕西省凤北、阳平关金矿集区深部找矿、核药核影像设备研制方面提供强大动力。”中陕核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建国表示,中陕核集团将继续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好两个院士工作站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全面集聚人才,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将继续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围绕集团“核地质、核技术、核医疗”三大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型、科技型人才,为集团公司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慧保障。

杏鑫在线注册_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服务地方发展纪实

杏鑫在线注册_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服务地方发展纪实

  一条河流孕育了什么,一条河流又承载了什么……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泰沂山脉、沂蒙群山之巅的薄雾,幻化成万缕金光洒向大地时,会让人恍若置身仙境。站在沂蒙山眺望,两条大型山洪河道沂河和沭河纵贯沂蒙山区。她们自北向南,并驾齐驱,蜿蜒曲折,经鲁南流向苏北,并通过分沂入沭使两河融泉并流,形成了沂沭河,源源不竭,滋生万物。   “河在城中走,城在岸边长。”得益于沂沭河,临沂这座北方都市的大气豪迈中平添一份别样的温润与灵秀。今年的临沂,比往年的春季显得更为热闹。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临沂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宏原环保科技集团承办的“我的家园,我的生命共同体”公益科考行动在临沂启动,对沂沭河进行科学考察。   “沂沭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东夷文化,滋养了齐鲁大地。近些年,大量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让她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一直是我们地勘单位的心愿。”沂水河畔长大的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院长余西顺在与记者的对话中,描述了他的“个人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希望沂沭河重焕生机活力,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将城市融入大自然,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沂蒙这片红色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理念与红色基因的碰撞,又激发了新的活力。“这次沂沭河科学考察公益活动正是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对自然资源的再认识,践行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理念,唤醒企业、公众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余西顺介绍道。   溯源:在这里扎根   说起来,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与沂沭河有着不解之缘。   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组建于1957年,其前身是原地质部山东省办事处沂沭地质队、山东省809地质队。这支起源于沂河岸边的地质队伍,所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   1965年,七院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由此结束了我国没有金刚石原生矿的历史。   这次重大发现让这支队伍声名鹊起。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们接连攻克技术难关。数据显示,建院62年来,一代代“七院人”通过努力,共发现和评价各类矿产20余种,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其中,1965年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两处大型金刚石矿产地;1988年发现了山东省第一个蓝宝石原生矿,评价大型蓝宝石砂矿产地一处;在黄金、铜、铅、锌、钼、铁、铬、稀土矿、石膏、石英砂岩、铝土矿、膨润土、长石、花岗岩、石灰岩、萤石、白云岩、磷灰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为临沂市被命名为“中国金刚石之都”“中国地热城”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原地质部“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嘉奖令”等重大奖项。   但是“高光”之后,这支被贴上了“金刚钻”标签的地质队伍却面临着有劲儿无处使的尴尬境地。   “金刚石是一种稀有、贵重的非金属矿产,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源都不算丰富。”余西顺介绍说。这样的客观条件,把这支钻石队伍限制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当兄弟单位们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七院好像走进了金刚钻的“迷宫”。   未来怎么发展,方向在哪,这支老牌地质队伍一时间有些茫然无措。   为本:讲好地质故事   作为一支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想要发展就要赢得社会各方面的了解、理解、关心与支持,就要主动融入地方,投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地方分忧解愁,真正让地方感到地勘单位是“自己人”,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力军。   七院的根在临沂,转型发展当从服务临沂开始。   沂蒙山区地形起伏大,山区峰高坡陡,地层发育齐全,构造运动强烈。近年来,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在积极融入地方,为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全力配合临沂市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险和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服务和技术支撑,受到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群众的赞誉。   “不仅要在地灾防治,而且要在新旧动能转换、自然资源改革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这个目标,院长余西顺使出了“三板斧——讲故事、种豆子、无中生有”。   “讲故事”,就是沟通技巧能力,要告诉政府部门、单位,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我们能做什么,你们可能需要我们做什么。   “种豆子”,就是做事既要狠抓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短期效益,在临沂的9个县、4个区设立办事处,有人员在各地区驻扎,能精准对接需求,积极服务各级人民政府。   “无中生有”,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能力,要具备创新思维,学会独立思考,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善于发现和总结,进行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靠着这“三板斧”,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在临沂市场“砍”出了一片天地,诸多重大建设项目都留下了“七院人”的身影,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矿山修复治理、土地质量调查,为沂蒙山生态文明建设、还临沂一片绿水青山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该院全面履行公益性地质勘查职能,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与河东区人民政府、郯城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多次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临沂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赞誉,是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   转型:服务地方发展   “这次科学考察就是大地质观的一次集中体现,考察内容涵盖了地表水、地下水、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为临沂市委市政府在保护沂沭河生态环境方面,在政策的制定与保护决策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余西顺介绍了这次科考活动的初衷。   与其说是初衷,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理念”。正是靠着这样的理念,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立足于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公益性事业职能,在转型过程中将“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工作理念贯穿于发展始终,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海洋强省建设、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救援治理等大地质工作中实干担当,谋得了一席之地,为山东省矿山修复、生态环境治理做了大量工作。   在水文地质调查中,他们探明临沂市第二地下水供水水源地,长期对临沂市地下水动态和地质环境进行监测,为城市供水安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积极参加2011年山东省抗旱打井找水工作,被原国土资源部授予“抗旱打井找水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完成蒙山旅游区采空区治理、罗庄区非煤矿山采空区治理、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一批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积极参与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服务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   在矿山环境整治中,他们提交了临沂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先后编制了《苍山县铭源石膏矿治理恢复方案》等设计数千份,施工了费县探沂镇青山湖西南山、新庄镇石龙庄村西、新庄镇东流村等3个村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设计与施工项目等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百余项;开展破损山体修复治理工程,修复治理面积1250公顷,进一步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建设一方绿水青山。   在清洁能源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他们在河东区、罗庄区成功打出优质地热井一批,助力临沂建设“中国地热城”:对沂沭断裂带成热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划分了3个深层地热田;完成日照市、沂水县、罗庄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为解决山东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成功实施临沂市河东区回迁房浅层地温能示范工程,大力向乡镇社区推广,打造浅层地温能“农村样板”,解决农村冬季“取暖难”问题。   在城市地质调查中,他们加强临沂市地质调查工作,建立临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发挥地质工作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服务功能。   在旅游地质调查中,他们协助地方政府,调查规划旅游地质资源,成功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省级地质公园2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中,该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动全面对接8个省乡村振兴服务队,由院无偿出资300余万元,在土地质量调查、找水打井、田园综合体等方面进行合作,充分体现了地质先行性、公益性作用。   那些亲眼见证七院改革发展的“功勋前辈”们,谈起现在的七院时,“翻天覆地”总会成为他们的口头禅。2018年底,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评选出了4个干事创业标兵单位,七院异军突起,与另外3家“家底雄厚”的兄弟单位一起获得,就是靠的这股发展的后劲和服务地方的定位及大地质的理念。如今的七院,通过深化合作、优化队伍、培养人才,不断升级改造,拥有工程技术研究员14人,高级工程师52人,岩土、测绘和造价注册师12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拥有各类甲级资质16项、乙级资质6项。目前,该院建有“山东省金刚石找矿与深部探测”院士工作站、智慧地矿大数据应用平台及鲁南地区重点实验室。   兴业:奏响英雄赞歌   在临沂,北城新区、鲁南高铁、临沂飞机场、长途汽车站、电视塔等地方性建设项目,都离不开这支队伍的专业技术支持。   谈到未来的发展,余西顺反复提到两个词“人才”和“科技”。在记者看来,当他提到“人才”时,总是带着一些“焦虑”。他总是“焦虑”单位里的年轻人发展平台不够,总是“焦虑”缺少领军人才,总是“焦虑”是否还有什么制约人才发展的桎梏。   但是当记者采访单位里的项目负责人时,听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在咱们七院,非常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院长经常与我们召开座谈会,一起商讨问题。最重要的是,凡是关系到业务布局、产业发展的会议,一定会邀请我们这些项目负责人参加。这不光是尊重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凝聚了思想,达成了共识,更有利于单位发展和个人成长。”   在2019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作会议上,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忠明强调了“地质报国、事业立局、科技引领、有为有位、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这也坚定了七院科技发展的布局。立足于临沂的特色农业与岩溶地质,七院大力发展“农业地质、浅层地温能、城市地质”三大学术委员会和重点实验室,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做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总结项目经验,提炼成果,形成可以指导今后工作的模板和样本,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能源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七院的发展,余西顺提到了一个词,让记者感受颇深,那就是“守护者”。他希望未来的七院,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成为临沂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守护者。这次沂沭河公益科考行动,就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以此为一个起点,引导社会公众同地勘单位一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守护母亲河沂沭河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沂沭河翻起了阵阵水浪,时而是湍急的浪花,奏响的是沂蒙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时而是流畅的水流,鼓舞了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干部职工服务地方转型发展的干劲,最终汇聚成一曲新时代的《沂蒙山小调》,唱响了绿色发展、风光无限的沂蒙好风景。   正如七院人所说的那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将传承和践行“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秉持对党忠诚、为党尽职的政治品格,树立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发扬不畏困难、敢于碰硬的担当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的创新理念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用热血和汗水奏响新时代地质人的英雄赞歌!□

杏鑫注册链接_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茫崖项目部深层卤水找钾的故事

杏鑫注册链接_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茫崖项目部深层卤水找钾的故事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吸不饱,风吹石头跑。”一眼望不到边的,是白茫茫的戈壁滩,不远处便是昆仑山脉上的皑皑白雪。   站在戈壁滩上,除了远处的雪山、呼啸的风声,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就是不远处巍然挺立的钻塔和马达的轰鸣……   这里是青海省的西北角。从西宁市一路向西,穿过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再穿越柴达木盆地,就能到达青海省的西北角——茫崖镇,不远处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在这个省区交界的小镇,来自江苏煤炭地质局的长江地质勘查院(下称勘查院)已经在这里施工两个年头了。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那些人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些事,足以让我们铭记……   “盐湖”   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湖泊。在时间长河里,西边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加上东边祁连山、南边昆仑山崛起,使这里早已改变了当初的模样,变成了戈壁荒漠。   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影响,加之海拔高、山脉阻隔,风多雨少、植被稀疏、空气稀薄成了这里的常态。茫崖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70%,年平均气温仅1.6℃,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   钾肥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肥料。世界上95%的钾盐产品用作肥料,然而我国已查明钾盐资源储量并不大,尚难满足农业对钾肥的需求。因此,钾盐矿被列入国家急缺矿种。   岁月带走了喧嚣,却留下了沉寂的宝藏。位于扬子江畔的勘查院,凭借多年的市场化运作,早已将市场开拓的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他们秉承“地质+”理念,充分发挥技术和施工优势,积极向清洁能源和国家紧缺矿种勘查转型。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由勘查院承接的青海茫崖深层卤水钾盐矿预查项目,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打擂”   在承接项目的第一年,甲方还不完全相信勘查院的实力,找了另外一支队伍一起“会战”。说是“会战”,其实是“打擂”。   尽管勘查院多次在老挝、加拿大等国开展过钾盐勘查,但实施深层卤水找钾乃属首次。深层卤水找钾难度极大,技术要求高,需施工多个超千米钻孔,钻进过程中极易产生缩径、造浆、掉块、坍塌等难题……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另一支队伍早已退出了“战斗”,只有勘查院以规范的管理、标准化的工地、严明的纪律,以及高质量的钻进效率、丰硕的预查成果,让甲方心悦诚服。   靠着这内外兼修的“硬核”,勘查院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预查项目,完成了整个矿区地质草图和水文地质修测、槽探、钻孔施工以及取样化验等工作,估算了固体石盐矿石量和液体盐类矿产资源量。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丰硕的成果赢得了甲方的好评与信任,并将该区块整装勘查后期工作再次交与勘查院。   “高反”   “大浪滩矿区三面环山,海拔3000余米,是柴达木盆地中的小盆地,环境相当恶劣,很多人都会有高原反应。冬季天寒地冻、狂风肆虐,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已是第二年来这里的甘会春,嘱咐着即将出发的项目部成员。   虽然出发前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准备,然而施工环境的恶劣程度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一到现场,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气短、恶心、失眠等症状如影随形,夜里睡觉总要醒来很多次,很难休息好。而施工现场位置偏远,不具备居住条件,项目部成员只能暂住在100公里外一个名叫花土沟的小镇上。两地间的道路崎岖不平,每天往返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盐壳地上没有可通行的道路,孔位放测只能靠步行。孔位相隔数公里,光步行就要耗费极大的体力,在平原一天能完成的工作量,在这里要花上好几天。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咬牙克服“高反”,早晨天不亮就出发,中午就啃几口冷馒头和咸菜,铆足了劲拼这场“马拉松”。天黑返回住处后,有的同事由于当天工作强度太大,身体有点吃不消,但为了保证第二天工作,甚至连夜去医院吸氧。   “风 口”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一句网络调侃的话,居然在青海茫崖变成了现实。   茫崖镇坐落于昆仑山脉与阿尔金山交汇处,风力强劲,有“风口”之称。这里的风速一般在17米/秒,最大风速达30米/秒,每年的大风天平均超过250天。   虽然每天都会经历大风,但想起遭遇的那次风暴,项目部成员至今还心有余悸。那晚天色漆黑,忽然狂风大作,厨房帐篷被风掀到空中,锅碗瓢盆被吹散开来,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慢慢的风小了,吃饭的“家伙什”却不见了踪迹。黑暗中,项目部人员打着手电筒到处搜寻。夜晚温度骤降,冻得人瑟瑟发抖,牙齿咯咯直响,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几样能用的东西。有人自嘲说:“可能是‘黑风怪’看我们伙食不错,借走了我们做饭的家什。”大家哄地一下笑开了,疲劳和受挫感瞬间减轻了好多。   同样是风,这里却没有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电影《起风了》里的甜蜜爱情。影片中那个烟火弥漫的战争年代,崛越二郎和菜穗子两个年轻人用生命点燃着风中的爱情。在和平年代,我们的野外一线人员也在演绎着当代爱情故事。   “甘工,怎么样,想不想家?”   “想啊,怎么能不想?我跟你嫂子又有几个月没见面了……”甘工笑着答道。强烈的紫外线使他由白面书生变成了黢黑大汉。   家有娇妻,拉扯着8岁的可爱儿子,叫他如何不想家?但是作为地质工程师,他觉得这里更需要他。   “说真的,当看到卤水从抽卤管喷涌而出,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珍贵钾盐矿将会变成肥料,为数以万计的农民带来高产的喜悦时,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甘工一脸严肃地说。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农民、农业和农村有着天然的、难以割舍的情怀。   “水 患”   普查详查工作就这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夜幕降临后,甘会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总结当天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针对施工技术难点讨论解决思路,同时安排第二天的任务。在预查时甘会春就发现,钻孔涌水是这个区域最常见的难题,勘查院也专门邀请技术专家开展过相关培训,这次要做足预防涌水事故的功课。大家围在一起研究柴达木盆地地层发育特征,探讨钾盐矿床钻探工艺技术,并提前组织各钻机施工人员进行学习。可是,在钻进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涌水情况。为此,他们结合青海盐溶地层特点,立即调整卤水泥浆配制方法,指导施工人员改进工序,涌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个项目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甘会春感言。   李扬、章颖是两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来到项目部时正值酷热的8月。高原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四五倍,几天下来,他们的皮肤被晒出了很多斑,火辣辣地疼,到最后直接晒脱了皮。但他们毫无怨言地跟在师傅们身后,白天出野外,晚上加班加点整理资料。每天高强度的野外作业,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白色的盐渍在红色工作服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真想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而不用为水发愁。”李扬的脸上露出一副无奈的表情。   在茫崖这样的盐碱地,气候以干旱为主,淡水是稀缺资源,不仅量少,价格还奇贵。项目部用水限量,每天一人一壶,有时候都不舍得洗脸,更别说奢侈地洗个澡了。“不洗脸也没事,反正这里也没什么人看。”章颖自嘲地说。   正是这群不服输、肯钻研、能打硬仗的年轻人,凭借着在学校学到的“经典方剂”,结合实际“坐诊”遇到的“奇经八脉”,不断摸索学习,将“望闻问切”练得炉火纯青,对钾盐矿区钻探施工设备、钻探工艺、卤水泥浆配制等进行改良,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青海深层卤水钾盐钻探施工的技术和方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听 雨”   风逐渐大了起来,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夹杂着盐卤特有的咸味和些许的尘沙,豪放中诉说着千年的苍凉。   “我其实对不起家人,对不起我的老父亲……”帐篷里,听着雨打在帐篷上的声音,项目部负责人赵春永的情绪有点激动。   在项目的关键时期,赵春永突然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赵春永焦虑万分,匆匆赶回老家看一眼病床上的老父亲,又匆匆忙忙地赶回了项目部。   “来来来,看看我家孩子的照片。”为了缓和沉重的气氛,涛哥把话题岔开了。   涛哥名叫刘涛,为人踏实可靠、热情大方,一直保持着在部队时雷厉风行的作风,从日常生活、物资采购到车辆管理,他把项目部后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临近年底施工接近尾声,他和赵春永坚持留在项目上守到最后。他许久未见的两个孩子在电话里一遍遍地问:“爸爸,都快过年了,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涛哥在电话里轻松地回答着再等几天,但心里却不是滋味。可是他知道工地更需要他,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必须坚守在这里。   年少时,总想着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人到中年,才懂得穷家难舍,故土难离。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与家人聚少离多,长期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已是家常便饭。   “环境是恶劣的,身体是冰凉的,但我们的心是火热的。看到辛苦付出有了结果,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这是赵春永经常讲的一句话。春节刚过完,他就赶回了工地,没有什么比这片“热土”更吸引他的地方了。   “金 花”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群男人的背后,也同样有一群辛勤耕耘付出的女人。   为了项目,袁振丽、周瑞这“两朵金花”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项目一开工,她们就一直跟进技术报告,野外施工结束后更要加班加点赶工期,努力确保按时提交高质量的地质报告。她们经常晚上加班到深夜,早上起来继续战斗,办公室里准备了饼干、面包,饿了就咬一口充充饥,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形象。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说起两个孩子,袁振丽愧疚极了。   别说辅导学习了,就连孩子洗漱、吃饭、穿衣这些日常照顾,她也没有时间去打理。家里经常是大宝带着二宝,但大宝毕竟也是孩子,还不懂事,两个孩子常常打闹一团、哭声一片……   两年来,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以上这些故事只是勘查院茫崖项目部的缩影。他们把江苏长江地质人的优良品格带到了戈壁滩上,只争朝夕解决难题。他们用乐观和坚强、心血和汗水,在青海高原上铸造了“长江地质”品牌,扬起了新时代地勘人的旗帜!   这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家乡。这里还有另一种“味道”的卤水之花,虽然苦中带涩,不如“花儿”沁人心脾,但这些大自然之馈赠,将变成钾肥,滋润着庄稼,实现连年丰收。

杏鑫登录注册_青海工程勘察院创新发展纪实

杏鑫登录注册_青海工程勘察院创新发展纪实

  今年5月中旬,青海工程勘察院作为“青海品牌企业”,其融入青海、投身青海、建设青海的先进事迹在青海广播电视台的《青海省新闻联播》栏目播发,这也是青海省众多地勘单位中唯一入选“青海品牌企业”并在《青海省新闻联播》栏目中集中宣传报道的地勘队伍。   一个不过百人、在青海省地勘单位中属于“小不点”的地勘队伍,缘何能入选“青海品牌企业”,并荣登青海省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头条”?《中国矿业报》记者近日来到青海工程勘察院进行了探访。   壮士断腕觅新机   青海工程勘察院隶属于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上世纪90年代初,该院根据当时形势和改革发展需要,由铀矿地质勘查领域转入民用地质工程勘察市场。   从一个旱涝保收、吃喝不愁专门勘查放射性矿产的专业队伍,突然转行到竞争激烈、高度市场化的民用地质工程勘察市场,许多干部职工的思想转不过弯儿来。而且,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自身的应对优势也明显不足。   彼时刚刚分配到青海工程勘察院、现在已成长为院长的郭歧山,亲身经历了这个阵痛的过程。谈到那时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当时局里为了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各个单位进行了工作方向分工调整,其中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以找放射性矿产为主,第二地质矿产勘查大队以找金属矿产为主,而青海工程勘察院则以民用地质工程勘察为主。”   从原来的上面给项目定指标拨资金,到现在的自己跑市场找项目要资金,对青海工程勘察院来说,这样的转型无疑是壮士断腕之举。更重要的是,由于行业跨度大,多年来积累形成的找矿优势荡然无存,却又不得不与原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的民营工程勘察单位去竞争,其难度和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事实也正是如此。青海工程勘察院刚刚“下海”涉足民用地质工程勘察市场后,由于缺乏人才和技术优势,再加上工程勘察行业本身就利润微薄,日子过得并不好,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辛辛苦苦从市场上赚来的钱,仅能维持工人的工资而已。   “那时的青海工程勘察院干的都是从市场承接的苦力活,挣来的也是辛苦钱,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工资稳队伍,解决好职工的温饱问题,确保队伍不散、士气不减。”郭岐山说。   风险中往往孕育着机遇,而机遇又时常“眷恋”有心之人。2005年,青海工程勘察院与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合作,联合承担了青海省柴达木至木里的柴木铁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这个项目虽然收入不多,总共才30多万元,但利润回报却很高。   “我们院以前没有地质灾害方面的资质。利用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资质并与其合作完成了该项目后,我们发现了新的商机,并由此开始从单一的民用地质勘察市场向地质灾害防治、民生地质等领域拓展。”郭岐山介绍。   多点开花树品牌   资质是敲门砖,人才是动力源。在当时情形下,要想拓宽市场,资质自然是必不可少。从柴木铁路项目中尝到甜头的青海工程勘察院,把资质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先后培养出一批注册工程师,为资质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全院上下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公开招聘了一批本科毕业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郭岐山介绍,经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全院有9人取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证书,10人取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证书,7人取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培训证书,8人入选青海省住建厅勘察设计协会专家组成员。人才队伍更趋于完善,形成了各个专业均有学术带头人、各个部门均有技术领头雁的良好局面,为资质的升级维护和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青海工程勘察院拥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资质,原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治理勘查、设计、施工甲级资质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青海省住建厅颁发的施工图勘察专项审查一类资质和地基与基础及土石方施工二级资质,青海省商务厅颁发的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许可证。同时,该院还通过了GB/T1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有了资质作“靠山”,有了人才作支撑,青海工程勘察院如虎添翼,开始在市场上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他们始终坚持质量至上,强化内部管理,对所有项目均按照质量、环境、安全体系认证要求进行考核检查,确保质量管理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各类项目成果优良率达到90%以上,真正实现了“开展一个项目,树立一个品牌”之目的。   据粗略统计,该院自进入民用地质工程勘察市场30多年来,先后完成各类工程项目3500多项,业务范围遍及全国16个省区,合格率达到100%。受青海省住建厅委托,该院主编的《青海省岩土工程勘察统一技术措施》成为地方勘察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院相继完成了青海省玉树市结石镇灾后重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欣荣小区高层住宅楼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大武至久治高等级公路勘察、鱼卡至一里坪地方铁路勘察、华土沟民用机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800余个项目。其中,青海省玉树市结石镇灾后重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曹家堡机场跑道岩土工程勘察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   与此同时,该院近几年来在地质灾害、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也是硕果累累:先后完成了青海省玉树4·14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结石镇当得隆片区、果波隆片区及折隆沟片区泥石流灾害治理,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南山泥石流灾害治理,青海省乐都高店南山牛梨壕沟泥石流灾害治理等30余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完成了青海省德令哈市雅沙图矿区地质环境治理、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大通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示范等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青海省大柴旦行委锡铁山泥石流防治治理、青海省互助柏木峡废弃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此外,他们还相继承担了贵南县、同德县、曲麻莱县、治多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高寒草甸生态地质环境区的绿色勘查调查评价项目,贵南县茫拉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等10多项地勘基金项目。   青海工程勘察院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把民生地质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先后完成了同仁县、贵德县等地的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当地饮水井供水现状,为当地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地下水保障。   “我们在开展地质调查过程中,把项目施工与脱贫攻坚、解决当地村民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村民的拥护。”青海工程勘察院副院长王克强举例说,他们在黄南州开展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过程中,把许多试验井专门部署在当地需要用水的地方。项目完成后,把试验井及水泵等设施留给地方,实现了“勘查一处,造福一方”的目的。   位于德令哈市蓄集乡浩特茶汉村的土地整治项目,是青海工程勘察院实施民生工程、助力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该项目建设总规划1675.2公顷,项目完成后可为德令哈市新增耕地1599.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95.5%。自2018年5月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完成了1133公顷的土地整治。这些整治后的土地,今年种上青稞和燕麦后,已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谈起这几年青海工程勘察院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的成绩时,郭岐山指着会议室里悬挂的一面面锦旗说:“近年来,我们着力践行青海‘一高两优’的发展理念,完成了多项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提高和改善了工程所在地周边群众的生活水平,重塑了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象,使青海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叫响品牌谋新篇   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青海工程勘察院30多年来树立的品牌,不断铸就了该院新的辉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该院广大职工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合作求质量,认真开展工程勘察、水工环地质、测绘等工作,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全面完成目标任务7100万元,实现利润700万元,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令人可喜的是,在2018年末,该院相继中标了互助县林川乡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湟源县东峡石崖庄村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工程、刚察县第三次国土调查项目,以及引黄济宁项目全线1100多公里的地质灾害评估、压覆矿调查、土地复垦任务,为今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青海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的实施,许多地方禁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并开始注重和加强生态保护和矿山环境治理,这对我们而言,反而比其他传统的地勘队伍更有了优势。”谈起今年的工作,郭岐山说,“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开展刚察县第三次国土调查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严格时间节点,确保2019年底完成调查成果整理、汇交。引黄济宁项目是青海省生态优先战略大西宁地区水资源保障工程,工期紧、任务重,要从坚持生态立省战略高度出发,按照绿色勘查的总体要求,做好周边环境的恢复整治。工程质量要让群众满意,业主赞誉。”   与此同时,该院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他们编制的4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立项报告,已纳入全省地灾治理工程规划中。   “今年,青海省强降雨天气持续增多,地质灾害防治任务日益繁重,我们要加大调研立项工作的力度,做好地质灾害施工治理项目的立项选点工作。唯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总量才会有新的突破,服务青海省重大战略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青海工程勘察院这个品牌才能叫得更响更亮!”郭岐山最后表示。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部署近期地灾防治工作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部署近期地灾防治工作

  为在主汛期到来之际再动员、再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6月1日,自然资源部在京召开2021年第一次汛期地灾防治工作视频调度会,部署下一阶段地灾防治各项工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出席并讲话,部总规划师许大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之俊出席。   据悉,今年1~5月全国共发生地灾726起,造成6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22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73.9%、42.7%。   会议指出,地灾防治取得好的开端,但绝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和懈怠。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主汛期东北、华北、黄淮、江南、华南、西北及西南等地部分地区雨情较重,地灾风险仍可能增加,全国地灾防治形势日趋严峻。6~8月是突发性地灾的高发期,随着近期各地陆续进入主汛期,地灾防治的关键时段已经到来。   就做好近期地灾防治工作,会议要求:一要保持清醒头脑,压实各项责任。各省份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主动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汇报有关情况,积极争取支持,压实地方和相关部门责任;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检查落实各层级、各环节防灾责任;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精准作出地灾气象预报;继续做好应急避险演练等工作。   二要加强地灾调查,夯实防治工作基础。要持续关注“三大关键问题”,继续强化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今年要完成高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对发现的隐患及时落实防范措施,同时对已入库地灾隐患点进行复核,新增入库、销号出库,确保库内数据动态更新和科学准确;加快推进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持续推进1∶5万地灾调查评价和重点区域1∶1万调查评价,特别是对人员密集区、高风险区的调查、排查和风险防控工作要常抓不懈。   三要推进“人防+技防”,切实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要继续跟踪推进“人防+技防”监测预警工作,推动普适型监测预警仪在报警“阈值”上取得突破。同时“人防”仍是目前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夯实群测群防体系,落实责任、拧紧发条、防止松懈。要发挥驻守技术队伍骨干作用,提升“人防+技防”体系下群测群防员的工作能力。   四要加强综合治理,提升防御工程标准。要继续高度重视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营造地灾防治良好环境,创新管理、攻坚克难,做好治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加快工程进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结合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做好地灾避险搬迁,既要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加快推进,也要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对已完成工程治理的隐患点开展“回头看”,及时修复修补清淤,确保治理工程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五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各地要加强与住建、交通、水利、文旅、应急、能源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合力,最大程度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山西、江苏等19个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等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杏鑫登录注册_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杏鑫登录注册_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6月28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组织机构和组成人员,陆昊同志当选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主任;丁仲礼、钟自然、马永生、侯启军同志当选为副主任;王小烈同志当选为秘书长。会议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钟自然主持。   会议充分肯定了过去四年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在评颁奖、弘扬李四光精神以及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提升和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行业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会议强调,未来四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要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不断提升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社会影响力、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强化管理能力、加强党建工作。   钟自然副主任受陆昊同志委托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新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已经产生,希望委员和委员单位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为我国地质行业评选出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始终不忘地质人的初心和使命,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办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评奖活动;三是恪尽职守、担当作为,履行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赋予的光荣使命。   来自自然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4家委员单位的委员代表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