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第2页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三
爸爸妈妈们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忙碌,但是孩子们却还没等到学校的返校通知,而寒假开始就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图书馆、公园也还迟迟去不了…… 不用担心! 博物馆线上帮你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在家也能玩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里有着非常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展品,这些神奇的史前生命和它们留下的种种痕迹,都是研究地质运动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帮助我们认识远古世界,了解生命进化之路。 化石更是孩子科学思维最好的启蒙课程,它们告诉我们的不止有生命与时光奔流不息,更有科学家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要素“证据”! Question: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恐龙是怎么灭亡的?? 一幅幅威武庄严的恐龙骨架,都勾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恐龙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 人们推测了很多种可能导致恐龙灭亡的原因,有气候变化说、酸雨说、植物中毒等等,随着科学家们的研究推进,陨石撞击的解释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及其所引发的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漫天的尘土成为了恐龙们最可能看到的末日景象…. 由于地质运动,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喷涌而出,形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这种既震撼又让人恐惧的自然现象——火山爆发! 火山小实验 火山依旧是今天非常常见的地貌形态,有依旧活跃的活火山、已经平息的死火山、还有人们并不确定的休眠火山…它们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遵循自然规律,敬畏地球! 让我们在家里也一起动手做一个火山爆发的模拟小实验吧:
杏鑫在线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二
在这众志成城,防控疫情,抗击肺炎的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宅在家里又能自我学习和锻炼呢?今天教大家手工制作古生物海洋杯,快和子豪哥哥一起动手做起来吧。 这个海洋杯是画出了从寒武纪的海洋生物群到奥陶纪的海洋生物群。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 寒武纪海洋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有着一段扑朔迷离的早期演化历史,距今约5.42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事件。在短短1百万~2百万年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现代动物的祖先同时来了个“集体亮相”,生物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三叶虫、怪诞虫、谜虫、跨马虫、海怪虫、足杯虫、灰姑娘虫、抚仙湖虫、云南虫、奇虾等动物舞动起来,对地球进行了一次光彩夺目的历史性访问。 奥陶纪海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生命史上第一次大辐射,即第一次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增加。而第二次大辐射发生在5000万年后的奥陶纪(距今4.85亿~4.44亿年),且生物多样性是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的三倍。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基础,紧跟其后,“乘胜追击”,大辐射事件几乎贯穿了整个奥陶纪,是一个时间非常长、规模非常大的事件。 随着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到来,海洋霸权也开始易主。在奥陶纪地层中发现的化石以三叶虫、腕足动物、笔石动物、角石动物数量最多,珊瑚、苔藓虫、海百合、介形虫和牙形石等化石的数量也很多。节肢动物中的鲎类、脊椎动物中的有颌鱼类和无颌鱼类均已出现。 生命大爆发带来多样性的同时,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在海洋中占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寒武纪末期,奇虾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游泳速度更快、体型更大、适应不同环境的肉食头足类,例如角石,这些头足类的后代是现代海洋中的章鱼、乌贼、鹦鹉螺。它们以超强的游泳和捕食能力占据着奥陶纪海洋霸主的一席之地。 那么我们该如何制作海洋杯呢?下面这个视频告诉你……
杏鑫登录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一
鼠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疫”让国人揪心。面对疫情,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各行各业都在尽最大努力,为战胜疫情做出贡献。疫情期间,让我们一起宅在家里认真而努力地学习,就是我们对防治疫情最大的支持。 当你在博物馆欣赏三叶虫、鹦鹉嘴龙、猛犸象的化石时,有没有想过,让自己在死后也变成一具化石,经过数百万年的等待重新被后“人”发掘、进入博物馆供“人”参观? 每一枚化石本身都是一个奇迹。按照科学家的估计,在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动物物种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留下化石。 Bill Bryson在《万物简史》中写到,10亿个生物体中,可能只有一只最终能变成化石。按照这一估计,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70亿人中,最终能够转变为化石的只有不到10位幸运儿。 怎样才能增加自己化作化石的几率呢?下面这个视频可能会帮到你。
杏鑫注册链接_地学科普作品公益大赛优秀作品抢先看!
4月8日,我们发布了向全社会征集地学科普作品的活动通知,十天内即征集到408件科普作品,看来大家科普地球的兴趣相当高涨呢!经过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审核,目前已筛选出部分作品进行专业评审。想必大家跟小编一样,满怀期待自己的作品是否获奖,热切盼望学习精彩的地球科学知识,迫切想看到那些精彩的科普作品!嘿嘿,别着急,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先看几个优秀的视频来预热,更多优秀的作品将在评选结果公布后陆续展出哦,敬请关注! 1、小岩层里的大地震 带你看看如果岩石沉积时发生了地震,将会被怎样记录下来。 2、褶皱 一般而言,地层在形成时是“平的”。但是当地壳运动施加的压力足够大时,地层会隆起抬升,扭曲变形并表现为褶曲、褶皱。秦岭的连山接海,磅礴逶迤,在本质上就是强烈褶皱-断层的杰作。 3、“六月”飞雪之谜 一场六月飞雪帮了窦娥大忙,却也让大家犯了难。六月为什么会飘雪?真的是震撼天地感动上苍?看完视频你就明白啦。
杏鑫登录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七
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一首《勘探队之歌》就这样风靡祖国的大江南北。歌中一句歌词“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道出了矿产勘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银、铜、铁这些矿产的名称,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它们的“身世”却扑朔迷离,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道明。下面,就请大家跟着我走进矿产世界,解开它们的“身世之谜”吧!第一期,让我们聊聊现代工业的骨骼——铁矿。 “祖传”的铁矿——条带状铁建造(BIF) 铁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约占地球总质量的35%。虽然由于重力作用,大部分的铁都“沉”入了地核,现在地壳中“剩下”的铁元素含量只占地壳总质量的5.1%左右,但这些铁元素仍然在一些地方聚集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铁矿。全球已发现铁矿石的含铁总量超过2300亿吨,而这些铁矿资源的70%以上都来自于一种有个怪名字的铁矿石—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话不多说,直接上图,条带状铁建造(BIF)就是这个样子(图1),有点像巧克力威化饼干,黑褐色的“巧克力”层是磁铁矿或者赤铁矿为主的富铁矿层,浅色的“威化”层的主要成分是石英或者方解石,因为掺杂了少量的赤铁矿而发红。 图1. 条带状铁建造(BIF)的野外露头 BIF型铁矿床的规模通常都特别巨大,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的巴西的卡拉加斯铁矿(图2)的铁资源量超过72亿吨,最大的铁矿体的长约4.1km,宽约350m,平均深度约300m。BIF型铁矿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富”,BIF经地表风化作用形成的赤铁矿矿石的含铁量能达到60%以上,相当于矿石中九成以上都是赤铁矿,几乎就是一块“铁疙瘩”。而我们中国大部分铁矿的矿石 “贫”到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对比,铁含量通常只有20% ~30%,连人家的一半都不到。BIF型铁矿的大部分集中在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几个国家,虽然在我国的辽宁鞍山—本溪和山西五台-吕梁等地区也有一些超大型的BIF铁矿床,但对我国“产量甩其他国家几条街”的钢铁工业而言,国内的铁矿石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19年,我国就从刚才提到这几个“家里有矿”的国家进口了超过10亿吨铁矿石,价值1014.62亿美元。 图2. 巴西卡拉加斯铁矿巨大的露天采矿坑 BIF型铁矿之所以如此“厚爱”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分布着大面积的前寒武纪地层,而条带状铁建造(BIF)只产在这些古老的岩石,特别是在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约28 ~18亿年前)地层中大量富集,而在寒武纪(约5.4亿年前)以后BIF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巨量的BIF型铁矿为什么太古代突然出现,又在寒武纪之后完全消失了?这与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星”的“青葱岁月” 今天的宇航员在外太空回望地球时,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但如果他“穿越”回到30亿年前,面前却是一颗覆盖着绿色海洋的陌生星球(图3)。那时,地球虽然早已不再是初生时的一片火海,但仍然“火气十足”,海底遍布的火山不断地喷发出大量的玄武质岩浆,并且释放了大量的铁等矿物质到海水里。那时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现在完全不同,主要是水蒸气、氢气(H2)、氨气(NH3)、甲烷(CH4)、硫化氢(H2S)和二氧化碳(CO2),几乎没有氧气(O2)和氮气(N2)。此时的海洋也是极度缺氧的,大量的铁元素只能以二价铁离子(Fe2+)的形式溶解在这种还原性的海水中,由于二价铁离子(Fe2+)一般呈浅绿色,所以此时的原始海洋呈现出奇异的绿色。 图3. 30亿年前的太古宙地球想象图和现在的地球 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与铁矿 大约在距今25亿年前,地球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地球大气中氧气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氧气,地质学家将其命名为“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对于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的起因,科学家们虽然仍有争论,但目前最主流的一种假说认为是蓝细菌(蓝藻)的出现导致了大氧化事件的发生。 实际上,在早期的地球上,强烈的紫外线会分解大气中的水蒸气,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不断向外太空逃逸,只把氧气留着原始大气中。但是水蒸气分解制氧的过程实在太缓慢了,产生的可怜巴巴的那一丁点氧气一下子就被岩石和海水中的二价铁离子消耗光了,所以早期地球的缺氧状态一直维持了十多亿年。在距今约30多亿年前,海洋里出现的一种新生命—蓝细菌(蓝藻)彻底打破了这个僵局(图4)。蓝细菌是一种能在无氧环境下生存的原核生物,它获得了一种其他的原始生物都没有的“超能力”,那就是光合作用,它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来获得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今天,蓝细菌仍然生存在地球上,只是常常用着一个不太光彩的名字“水华”(图5)。 图4. 蓝细菌的显微照片 图4. 蓝细菌的显微照片 在超过6亿年的漫长时间里,蓝细菌在近岸地带和海水表层大量繁殖,并通过光合作用给大气和表层海水逐渐充氧,而海洋的下部水体中仍然缺氧,形成了浅海处海水含有氧气、而下部缺乏氧气的“分层”海洋。这种海水的“分层”并不稳定,在上升洋流的作用下,深部的缺氧海水不断地被洋流送到浅海,它携带的大量二价铁离子(Fe2+)在这里被氧化成了红色的三价铁离子(Fe3+),“绿海”变成了“红海”。三价铁离子(Fe3+)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于是大量的三价铁离子(Fe3+)以氢氧化铁Fe(OH)3形式沉淀在浅海海底,由于环境和海水成分的周期性变化,这些血红色的浅海海底的氢氧化铁和白色的二氧化硅交替沉淀,就形成了条带状铁建造。 图6. 条带状铁建造的沉淀机制示意图 随着蓝藻为代表的光合生物越来越繁盛,大气中的氧气快速增加,在大约25亿年前达到现代大气氧气水平的1%,“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发生了,条带状铁建造(BIF)的形成也伴随着大氧化事件的发生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18亿年前才基本结束。如果说从进化的角度,蓝细菌算得上是人类的原始祖先,那么条带状铁建造(BIF)应该就是它们留给我们的最古老的“传家宝”了。 参考资料: 1.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来自远古的铁,https://zhuanlan.zhihu.com/p/118423130 2. 罗林,2019年中国铁矿石行业市场分析,https://d.qianzhan.com/xnews/detail/541/200330-977312c2.html 3. 李厚民,张招崇,李立兴,康红英,李延河(2016)BIF:25亿年前“绿海”孕育出的神奇物质,地球,3:96-97 4. 沈保丰,(2012)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地质学报,86(9):1376-1395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六
前段时间,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核酸检测能力不足,肺部CT检测被纳入了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让这一常规诊断技术再次吸引大家的高度关注。 CT(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是一种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射线穿透被测物体后被探测器接收,转变成电信号,程序将将其转化成计算机数据矩阵,然后经过某种数据处理方法,数字矩阵中平淡无奇的数字便成为黑、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构成CT图像。 CT技术所涉及的仪器、处理程序及最终生成的图像 这项技术在给病人带来福音的同时,也让古生物学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研究恐龙就是其中一例,使得恐龙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 一、为什么要用CT来研究化石? 对于挖掘到的古生物化石来说,重建其外部形态固然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化石的内部结构,进而分析它们在进化树中的位置。以前,古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化石内部的结构,不得不采用连续磨片法,即将化石一层层磨掉,每磨掉一层就画一张图,再综合起来重建化石的内部结构。例如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在研究杨氏鱼时,将化石以50微米厚度为单位一层层磨掉,并为每一层画一个切面图,最终,一块仅仅2.8厘米厚的杨氏鱼化石,就画了540多幅图!听起来就极其繁琐耗时,并且对好不容易发掘出的化石造成了不可复原的破坏。而CT的应用为无损探测化石内部结构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能提供准确的体积、空间分布、方向和大小等重要信息! 杨氏鱼蜡质模型 二、研究恐龙的CT跟检查身体的是同一种仪器吗? 为了保护人体免遭射线辐射伤害,医用CT系统所采用的射线能量相对较低,通常仅有几十千伏,工业CT中射线的能量可在十至数百千伏变化,因此对固体的穿透能力更强,对微距的分辨能力也更高。除工业用显微CT外,同步辐射显微CT可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高分辨率显微CT装置 三、科学家发现了恐龙的哪些秘密? 1.重构恐龙的身体结构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博士曾用CT技术对马门溪龙的头骨和齿腔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详细获得了马门溪龙脑腔大小、形态、结构分区等宝贵信息;对齿腔的观察还了解到了不同生长阶段牙齿的形态,以及牙齿的替换机制。 马门溪龙复原图 棘鼻青岛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骨架,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龙,典型特征为鼻骨呈空心棒状向前上方伸出,就像犀牛头部前面的大角一样,使得它看上去就像一只独角兽。2020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T扫描对青岛龙奇特的头饰进行复原重建,认为棘鼻青岛龙鼻骨内部虽为实心结构,但其与上颌骨共同组成了向前上方伸展的中空头饰,也就意味着,这个“独角兽”的角变成了一顶更大的头冠。 棘鼻青岛龙复原图 2.鉴定种属起源 霸王龙是生活在白垩纪的凶猛的肉食性恐龙。2009年,英德两国科学家通过对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一件恐龙头骨化石进行CT断层扫描,结果发现头骨的牙齿、下颚和脑壳均与在霸王龙身上发现的头骨结构极为相似,确认它属于生活在在距今1.65亿年前的原角鼻龙,是迄今为止这是霸王龙已知最古老的亲属。 原角鼻龙属 3.揭示病变的证据 自贡博物馆馆藏的一具剑龙类骨架的左肱骨相较于右肱骨存在明显的病理特征,科研人员利用CT扫描对其股骨进行扫描和分析后,认为该恐龙生前左股骨可能是因为某种骨病造成骨的应力不良,从而发生了病理性骨折。 中、美、英、南非等国的古生物学家曾对保存于云南玉溪博物馆的一段发生了变形、穿孔的禄丰龙肋骨化石进行显微CT扫描,发现该肋骨内部也形成了空腔,意味着发生了一次深达骨髓的病变。科学家于是推断这条禄丰龙曾经遭受到了一次意外伤害,某种锋利的东西刺伤了恐龙,伤及肋骨,并且伤口没有及时愈合,细菌沿着伤口侵袭了肋骨,并逐渐扩散感染,最终造成了骨髓炎。 禄丰龙化石装架上病变肋骨的位置(红色箭头处) CT不仅可以给人看病,也能发现古生物的不少秘密,为生物演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已成为古生物研究的重要法宝之一。 参考文献 1、https://www.imperial.ac.uk/blog/imperial-medicine/ 2、http://www.uux.cn/viewnews-12671.html 3、https://nl.wikipedia.org/wiki/Mamenchisaurus 4、https://animalsake.com/an-overview-of-dinosaur-species-with-long-necks 5、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9606/886728.html 6、https://australianmuseum.net.au/learn/dinosaurs/fact-sheets/tsintaosaurus-spinorhinus/ 7、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8-03/23/c_1122581165.htm 8、盖志琨,朱敏. 2013. 显微CT技术在古生代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5:779-786. 9、郝宝鞘,叶勇,Maidment, S. C. R.,万笃行. 2018.巨棘龙(剑龙类))股骨病变的能谱CT分析.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
杏鑫登录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五
爸爸妈妈们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忙碌,但是孩子们却还没等到学 校的返校通知,而寒假开始就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图书馆、公园也还迟迟去不了…… 不用担心!博物馆线上帮你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谁说“战疫”期间,孩子们不能做“研学”?! “虚拟地球”带你畅游世界、探究自然…… 沉浸其中,胜似身临其境! “知识大摸底”,尽显小朋友扎实功底! “专家面对面”,尊享最新理念、权威观点! “我有火眼金睛”,挑战小朋友智慧、创新与自信! 今天,博物馆邀请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刘福江博士为孩子带来空中科普课堂《探秘马门溪龙》,一起去看看吧! 观看时间:2020年3月29日晚19:30-20:30 观看链接:https://appeIRqbLex3802.h5.xiaoeknow.com/content_page/eyJ0eXBlIjoiMiIsInJlc291cmNlX3R5cGUiOjQsInJlc291cmNlX2lkIjoibF81ZTdlZTE5NWI0ZTYyX3ZHTDVOM1JBIiwiYXBwX2lkIjoiYXBwZUlScWJMZXgzODAyIiwicHJvZHVjdF9pZCI6IiJ9 扫描二维码: 我们坚信,在科学的“硬核力量”带领下,我们一定能让疫情的阴霾一扫而空,昂首迎接春暖花开!而博物馆的各位老师们也将坚定不移地继续研发面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孩子学会思考!因为科学,丰年,虽迟必到!
杏鑫登录注册_夏令营|天津花开远方“少年行”夏令营走进逸夫博物馆
8月10日,天津花开远方培训机构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130人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并在逸夫博物馆报告厅举行了夏令营闭营仪式。 在“远古生命足迹”化石幕墙前集合 观看地质年代旋转图柱 聆听讲解员介绍埃迪卡拉动物群 精美的梁氏关岭鱼龙令人惊叹 和平永川龙雄风尤在 在报告厅举办闭营仪式
杏鑫在线注册_夏令营|浙江湖州小学生来我馆开展夏令营活动
8月1日,浙江省湖州市学而优培训学校的52名小学生来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科普夏令营活动。 我校大学生郑恬为小学生们作科普讲座“探索地球奥秘与生命起源” 认真记笔记 专心听讲 回答老师的问题 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 观看“火山爆发” 观察陨石标本 欣赏宝玉石 观看矿晶洞 了解埃迪卡拉动物群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黑龙江满洲龙令人惊叹
杏鑫怎么注册_地球科普大讲堂系列之十三——恐龙的来“龙”去脉
7月8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刘汉生同学来到逸夫博物馆地球科普大讲堂,为500余名来自武汉市育才高中的同学们作了题为《恐龙的来“龙”去脉》的科普讲座。 讲座从讲述古代东、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展开,介绍了什么是恐龙、恐龙从何而来、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恐龙生活的时代、恐龙的分类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恐龙、恐龙灭绝的原因、恐龙的后裔以及人类的未来等内容。刘同学特别擅长旁征博引来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其有趣的图片、诙谐的语言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欢笑,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聆听兴趣。在讲座中,刘同学也通过尼斯湖水怪的故事,指出大家要有辩证思维,理性看待一些传闻。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先有鸟还是先有蛋、地球磁极的倒转、陨石撞击对地球的影响等感兴趣的问题与刘同学进行了交流。 随后,同学们分批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真实震撼的恐龙化石加深了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通过讲座和参观,加深了大家对恐龙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热情。